<p class="ql-block"> 常听人说“青春没有售价,旅途当趁年华”,去年国庆,我便揣着对世界的好奇从西宁出发,把沿途的风景与故事,都酿成了日后可回味的青春注脚。</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抵达郑州,这座兼具烟火气与厚重感的城,最先撞入我眼帘的是二七广场。站在二七纪念塔下,指尖拂过塔身镌刻的文字,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壮阔历史仿佛在眼前铺展——无数工人为争取权益挺身而出,这座塔便成了那段热血岁月的永恒见证,也让我第一次在实地触摸到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后来去了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这里曾是上世纪50年代的国营油化厂,生锈的管道、斑驳的砖墙还留着工业时代的印记,如今却被改造成满是艺术气息的空间:涂鸦爬满旧厂房墙面,老机床成了文艺装置,走在其中,仿佛能听见旧时光与新创意的温柔对话,每一处角落都让人心生欢喜。 再到海滩寺,这段路像是从喧嚣闯入了静谧。街道旁的梧桐叶在秋风里轻轻摇晃,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碎金,偶尔路过的咖啡馆飘出淡淡的香气,没有急促的脚步,只有慢下来的时光,连风都带着温柔的味道,让旅途的疲惫悄悄消散</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奔赴开封——一座浸在宋韵里的城。走进包公祠,青灰瓦檐下透着庄重,殿内的包公塑像目光炯炯,仿佛仍在秉持正义。墙上刻着的《包公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字字铿锵,让人瞬间读懂这位“包青天”一生清廉、刚正不阿的气节,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漫步在北宋都城遗址的城墙上,脚下的青砖历经千年风雨,指尖划过城墙的纹路,仿佛能触到宋朝的脉搏。秋风拂过脸颊,带着古城的沧桑,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当年汴河上的船桨声、市井里的叫卖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成了心灵深处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沉醉的是清明上河园,这里像是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搬进了现实。汴河上的画舫缓缓划过,岸边的“宋人”穿着襦裙、长袍往来穿梭,说书人讲着《三侠五义》,乐师奏着古雅的宋曲,还有人提笔书写宋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画意就在眼前流转。恍惚间,我仿佛置身北宋汴京的繁华市井,看见柳永、苏轼等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宋朝的风雅与热闹,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随后去了万岁山·大宋武侠城,刚到门口就被热闹的人群裹挟——这里是武侠迷的天堂,也是秋日赏菊的胜地。千姿百态的菊花在园内绽放,有的像蓬松的绣球,有的像舒展的裙摆,红的似火、黄的如金,在秋风里争奇斗艳。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园内的抗日防空洞,这座建于抗战时期的地下工事,潮湿的通道里还留着当年的印记,墙壁上的弹痕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坐着小火车穿行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也让我更懂如今和平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我挑战了少室山,目标是山顶的少林寺。从山脚下出发时,还带着“征服高山”的豪情,可越往上走,石阶越陡峭,汗水浸湿了衣衫,双腿渐渐变得沉重。但沿途的风景却不断给我力量:山间云雾缭绕,古松挺拔苍翠,偶尔传来几声鸟鸣,空灵悠远。终于登顶时,看着不远处红墙黛瓦的少林寺,听着寺内传来的晨钟暮鼓,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这是我第一次爬这么高的山,也是青春里一次难忘的“自我突破”。在少林寺内,我买了一个小巧的木鱼,木槌轻敲,清脆的声响里,仿佛藏着千年古刹的禅意,也成了这段旅程的特别纪念。</p> <p class="ql-block"> 旅途的最后一站,我来到安徽亳州。在明道宫的太清宫台上,一块嵌在墙体里的炮弹残片格外醒目——这是1938年日军轰炸亳州时留下的罪证,弹痕累累的墙面,无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不远处,立着一块日本人于1995年送来的忏悔碑,碑上的文字满是愧疚与反思。站在这里,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可贵交织在心头,也让这段旅途多了一份深刻的意义。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回望这段旅程,从郑州的工业记忆到开封的宋韵风华,从少室山的攀登挑战到亳州的历史沉思,每一步都走得充实而难忘。这些风景与故事,早已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青春里最鲜活的注脚,即便日后青春远去,想起这段“说走就走”的时光,心中依然会满是温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