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收藏协会、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共同主办的《红星照耀中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将于2025年8月29日-9月21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一楼·展厅(徐汇区古宜路125号)隆重举行。本次展览由郑家庆、郭乃兴、周雄凯、冯建忠、葛卫东、裘维钧、黄振炳等七位上海收藏家提供部分展品。尽管参展实物数量不多,但却珍品不乏,主要以葛卫东、冯建忠收藏的红色书刊为重点,估计将成为此展的亮点,希望收藏界的同好可去现场一睹其精采。作为先睹为快,这里速成为大家推荐另外几位藏家参展的精品,也非常不错,值得推荐,谨此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共赴这一庄严时刻,聆听历史回响,感悟民族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上海红色收藏家葛卫东在现场布展 黄振炳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上海创刊号收藏家冯建忠在现场布展 黄振炳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抗大第一分校毕业证书 ( 15X19cm ) 1941.1 郑家庆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抗大第一分校于1938年12月陕西延长县组建,办学7年多,为军队和地方培养干部2万4千多名。1939年2月21日抗大第一分校到达晋东南的故县后,2月23日举行开学典礼。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此证左面是一幅苍劲有力的‘从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自己’的朱德题字。此证的背面的右方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四月五日”(1942.4.5)。在此文字上盖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之关防”的红色篆文大印。它的左方写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毕业证书。该毕业证书存世稀少,是不容置疑的革命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抗大第二分校毕业证书 ( 20X28cm ) 1941.5 郑家庆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1938年12月以抗大第七大队和第一大队为基础,在晋察冀根据地成立抗大第二分校。二分校根据晋察冀的条件和抗大总校的指示,学校进行安排,校部设在下石嘴,训练部在祁林院,政治部在张家庄。陈伯钧任校长。第一期于1939年3月开学,有学生1106名。第二学期1939年5月开学,有学生2327名。第三学期于1940年3月开学,有学生3526名。1940年7月冀中军区参谋长孙毅任二分校的校长。1941年3月第四期开学,学生为4200余人。到11月底第四期毕业,后来学校又开办第五期。到1944年3月为止历时5年多,二分校培养抗日干部二万余名,有力的支援了抗日前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抗大第七分校毕业证书 ( 14X17㎝ ) 1946.4 郑家庆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为西安陆军学院前身,它成立于1941年7月,校址原驻山西省新县,是由八路军一二O师教导团改编的。1943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察冀边区的抗大二分校附中与原抗大七分校合并,组成抗大第七分校。由彭绍辉同志任校长,张启龙任政委,俞楚杰任副校长,方富生任教育长。校址迁驻华池县东华池村。这里展示的是民国三十五年四月十五日发出的抗大第七分校的毕业证书,此证的式样为碑式,象老式清代的证书。框内地纹上印着红色的毛泽东书写的“为人民服务。毛泽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章 ( 民国21年春 蔡廷锴、蒋光鼎、戴戟敬赠 ) 35X52mm 郭乃兴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淞沪抗日纪念章 ( 民国21年春蔡廷锴、蒋光鼎、戴戟敬赠 ) 30X47mm 郭乃兴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上海抗日流血“铁血”纪念章(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鼎赠 民国22年)30mm 郭乃兴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瞿犊、王进(玉珑)烈士追悼特辑》 19x26 周雄凯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瞿犊、王进(玉珑)烈士追悼特辑 1939年1月10,崇明游击队领导瞿犊、王进牺牲,3月进行追悼会并编写此书仅用三天时间完成此刊,分发给参加追悼会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抗战三日刊》 1938.5.23 第74期 19x26 周雄凯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邹韬奋创办的《抗战三日刊》( 1938年5月23日第74期 ) 报道了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轰炸日本的新闻,而此次轰炸领队是崇明籍徐焕升。中国空军发动了这次史称“纸片轰炸”的对日远征,投下百万份传单后胜利返航。这是反法西斯战争中一次意义特殊的“战略轰炸”,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袭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崇明游击队缴获的日军98式军刀 军刀长95厘米 刺刀40 厘米 周雄凯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民国廿七年八一三纪念册 19✕11.2cm 裘维钧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纪念册为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一周年后,日本侵略者当局抓捕的有反日嫌疑的进步青年被释放后,他们一起相互书写给狱友孙以铎的进步激励留言。留言的十九个人名单:刘英达、孙以钟(钟民)、葛日、士雄、铺钓、胡朴善、杜云飞、振中、唐汗胜(甘霖、民运人士)、梁承志、孟震、绍林、钱沛然、海云、黄勇、马信龙、卓行健、沈志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救国公债 35X25cm 裘维钧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包括陕、甘、宁三省交界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所在地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的大后方。1940年国民党政府执行反共政策,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以之外援大大减少,财政日益困难。1941年初发生了皖南事变,国民党政府完全停止发放军饷,其它外援也全部断绝,不给中共一分银饷,共产党在财政上被迫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毛主席写下了:自力更生,为了保卫大方后,发展经济,弥补财政之急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以粉碎国民党的阴谋,克服这一严重困难,1941年2月边区政府开始发行《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救国公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黄河大合唱》18.3✕13.1cm 裘维钓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该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蒋兆和在前线为蔡廷锴将军创作的油画肖像,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印刷公司印行 26.5X55Cm 黄振炳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时蒋兆和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学校没法上课,他参加了19路军临时组织的抗日宣传队,是其中的一员干将。一天,蔡廷锴将军一位姓陆的副官找到蒋兆和请他为蔡廷锴画像,蒋兆和当即同意,问他在哪里画像,陆副官说就在前线画像,因为蔡将军正在前线指挥抗战,他们急需绘制蔡廷锴与蒋光鼐两位将军的画像,印成宣传品,以鼓舞战士的士气。蒋兆和在沪西南翔前线司令部用三个上午的时间,完成了蔡廷锴将军的油画像,接着又在另一个地方完成了蒋光鼐将军的画像。据说,这两幅画像创下了当时的发行量最高的记录。当和平时期将军与画家再度相遇的时候,蔡廷锴告诉蒋兆和,当年为他画的这幅肖像早已毁于战争。“文革”后,有中央美院研究生杨力舟拿着从地摊上淘来的当年蒋兆和画的蒋光鼐和蔡廷锴两将军画像印刷画片去见蒋兆和的时候,蒋兆和看着画激动地落下了眼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蔡廷锴将军香烟空听 Φ6.7cm h8.2cm 黄振炳提供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廷楷将军香烟”由上海民众烟公司敬制。在该纪念牌烟听的正面肖像两旁,有蔡廷楷的亲笔题款:“民众烟公司惠存,蔡廷楷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陕甘宁边区火柴厂“丰足牌”火柴商标 11.2X4.5c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黄振炳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边区生产的第一盒火柴:“丰足牌”火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陕甘宁边区火柴厂的前身是大军阀阎锡山于1940年在山西晋西北关帝山创建的火柴梗片厂。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寇大肆疯狂扫荡该地区,我党晋西北行署决定将该厂迁往解放区生存,耗时一年半,1942年迁移至陕西延安。1943年在陕甘宁根据地试制出第一批“丰足牌”火柴,被誉为边区“经济建设的花朵”,作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的典型成果,参加陕甘宁边区“第三届边区农工业生产展览会”。 “丰足牌”火柴今天己属革命文物,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自制的第一盒火柴,亦是我们缅怀革命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