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暮色如墨,悄然浸染博山公园,四野寂静无声。泽林站在凉亭之上,抬手指向远方,向思博娓娓道来家的方向。夜幕下的博山城,灯火阑珊,东西南北交错的路灯,如星子散落人间,虽无规则可循,却自成一景,宛如一幅淡雅的北方山城夜色图。泽林忽觉腹中微响,牵住思博的手,轻声道:“走,我带你去尝尝东关的肉火烧。”话音未落,那“东关肉火烧”的香气仿佛已随风飘来,悄然勾起了思博的食欲。</p><p class="ql-block"> 两人一前一后,缓步向东关方向走去。思博情不自禁地牵起泽林的手,泽林却轻轻一甩,将她的手推开,低声说道:“这样不好,若被人瞧见,恐怕会影响我们日后的前程。”思博心中一凛,暗自点头。就在这时,天空忽然飘起了雪花,还未走出县前街,鼻尖已嗅到一阵“东关肉火烧”的香气。雪夜中,两人手中各执一只热腾腾的火烧,边走边吹,边吃边谈,暖意融融,羡煞旁人。</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他们已来到市工人文化宫,今晚八点正放映《洪湖赤卫队》。思博想着,那是发生在湖北的故事,如今却在眼前上演。她掏出三角钱,与泽林第一次并肩坐下,共看一场电影。这一天的欢欣与悸动,仿佛将时光都拉长了。电影散场后,泽林轻声说:“明天早上,咱去吃博山的早点。”说话间两双踏雪的脚印,留在去蒋家大门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泽林送思博去住处,转身迎着漫天纷飞的大雪,步履沉重地顺大街回家。“这场雪,真大啊……”他低声自语,呼出的白气还未散去,便被寒风卷走。忽然,雪幕中闪动着一个模糊的人影,似在徘徊,又似在等待。随着风雪渐近,那身影逐渐清晰——竟是父亲。两人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哽在喉间,竟无言以对。儿子眼角泛起泪光,年少轻狂已随风雪远去,留下的,是成长后的沉默与愧疚。泽林轻轻扶住父亲的手臂,一步一深痕,缓缓向家走去。</p><p class="ql-block"> 年迈的母亲仍在昏黄的灯光下,为儿子缝制几双温厚的鞋垫。灯影微颤,映出她眼角的皱纹,也映出那份无声的牵挂。见儿子归来,她轻轻放下手中的针线,笑意爬上眉梢,与儿子说几句贴心的话语。而父亲则默默往火炉中添了一锨煤炭,火光映红了他的脸庞,也温暖了这间老屋。他低声叮嘱儿子注意煤气,心里只盼他能睡个安稳觉。父母的慈爱,也如乡下的那棵黄台树,根深叶茂,永远为子女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 雪落无声,整整一夜的飘洒,将博山城包裹得严严实实,宛如一层素白的棉被,覆盖在屋瓦与街巷之上。晨光初现,阳光洒在雪地上,折射出刺目的光芒,却难掩刺骨的寒意,行人们缩着脖子,步履匆匆。泽林所居的小屋虽狭小,却因炉火未熄而温暖如春。一觉醒来,屋中传来老人带着笑意的话语:“太阳都照腚了!”他猛然惊醒,匆忙起身,嘴上埋怨着母亲未将他叫醒,可母亲的心意却是想让儿子多睡片刻,哪怕只是片刻也好。墙上的挂钟指针,早已停在九点的位置,泽林用毛巾擦了擦惺忪的双眼,便急匆匆推门而出,奔向附近的“大街饭店”,看看是否还剩些油条和粥。而此刻,蒋丽娜早已与思博一同买好了早点,正站在店门口等候。半斤粮票,,三毛九分钱,换得十根油条与三碗热粥,三人围坐,吃得饱足,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心间。于是决定就近前往“百货大楼”逛上一逛,顺路去西冶街走走,再到淄博美术琉璃厂的“展销部”瞧瞧,思博还惦记着去邮政局,给家打一个长途电话。三人高谈阔论,结伴而行,雪地无声,脚步却踏出热腾腾的欢喜。</p><p class="ql-block"> 一个长途电话,让思博陷入了沉思。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拨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弦。三人相对无言,不知从何问起。沉默中,泽林缓缓开口:“我们的父母都老了,远在千里之外,怎能不让人牵挂?”思博听罢,泪水悄然滑落。丽娜轻轻拍打着她的肩膀,柔声劝慰着,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泽林动情地补充道:“春天就要来了。”恰在此时,韩雪和建民路过,五位黄台知青不期而遇,走到了一起。泽林打趣地问:“你们俩公开了?”韩雪羞涩地红了脸,轻声回应:“我们刚就业,还是学徒工。”第一批知青的返城就业,给后续知青的命运带来了希望,也点燃了他们心中的那一缕曙光。</p><p class="ql-block"> 思博的情绪渐渐平复,她轻声说道:“明天我就启程吧,有些想爸爸妈妈了。”泽林听后略显迟疑地问:“车票还没有买呢,怎么这么突然?”思博微微一笑,说:“先到张店再说吧。”她语气平和,却透着一丝坚定。泽林心中盘算着,明天亲自送她去张店,顺便麻烦铁路上的同学周刚,弄一张卧铺票应该不成问题。一旁的蒋丽娜大姐温和地说:“我们四个人一起为你送行吧。”泽林点头应下,并热情地邀请大家:“那就去我家吧,我爸做的‘博山菜’可是拿手好菜。”说罢,他提前告辞,匆匆赶回家中,将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便开始忙碌地准备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博山冬季,蔬菜水果种类稀少,大白菜和苹果成了百姓生活中的主角。泽林的父亲提着竹篮出门采购,家中虽已储备了些萝卜白菜,但他仍特意买了芹菜、莴苣和苔菜,又割了一斤肉,满载而归后,便一头扎进厨房忙碌起来。五个人,六个菜,热气腾腾的灶火映照着一家人的团圆。厨房外,泽林的母亲轻声对父亲说:“那个从湖北来的思博姑娘也来了。”父亲听后未语,却在心中记下。他翻出家中珍藏的一套茶具,还有那琉璃花瓶与花球,精心打包妥当,准备赠予那位远道而来的姑娘,作为她父母来自故乡的一缕念想。厨房里,父亲翻炒着锅铲,知青们围坐一堂,议论着如何迎接新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饭香四溢,桌上的菜肴摆开,泽林的父亲从柜中取出一瓶“景芝白干”,脸上带着难得的笑意,说道:“今天你们能聚在一起,是缘分,是朋友。希望你们今后彼此扶持,走好各自的人生路。”众人齐声回应:“谢谢程伯伯!”他们夹起一口口热腾腾的饭菜,思博轻声赞叹:“真好吃,这就是传说中的博山菜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博山人家的饭桌上却总能端出几道地道的家常美味,虽用料朴实,却因用心而格外香浓。泽林也借着这顿饭,与大家聊起了博山菜的讲究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一吨美餐,让人终生难忘,这也是思博回乡以来,在博山吃到的最可口的饭菜,她曾多次听爸爸提到“博山菜”,却没有想到在家里,博山人也能做出如此味道,那句“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传”的美言,也不是没有道理。思博心想,一定让父母在有生之年,踏上故乡的土地,品尝博山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泽林早早起身,沿着河岸的路慢跑一圈,这是他在家时多年未曾更改的习惯。归家与母亲轻声打过招呼后,他便匆匆出发前往她的住所。天寒路滑,他不愿耽搁,早早启程,计划搭乘火车前往张店。他背着她的行李包,一手提着封好的纸箱,朝博山火车站走去。途中,他对思博说:“车站附近有个地下饭店,早点种类繁多,我们去那里吃些东西,再上车。”</p><p class="ql-block"> 张店、市政府所在地,胶济线上的大站,前几年刚建的候车大厅,旅客较多,排队购票的人有几十米长,约定中午12点大厅与同学周刚见面。如约而至,拿到一张上铺票,思博很高兴,便约同学到附近的车站水饺铺吃个饭,周刚在班上,无法赴约。送走了同学,将行李存放至存包处,两人走出车站,随便吃了个午饭,返回车站稍休片刻。</p><p class="ql-block"> 青岛至武昌的客车就要进站了,思博突然在泽林的脸上吻了一下,不知所措的泽林还没有反应过来,慌忙中,思博上了火车,因乘客拥济,送客的人,无法上车,只有在车窗道个别,看到思博的眼泪掉下来,泽林的心里酸酸的低下头,伸手向她说了声:“春节后,再见”火车驶离了“张店火车站”。(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