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神庙之四,——古埃及帝国巅峰之作

紫荆花开

<p class="ql-block"><b>  古埃及新王朝的第18王朝(前1550-前1292年)已经成为古埃及帝国巅峰,图特摩斯三世至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实现了军事、疆域、经济与文化的全面鼎盛时期。</b></p><p class="ql-block"><b> 军事上,图特摩斯三世通过17次远征,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及努比亚,将疆域扩至空前规模,北达小亚细亚,南抵尼罗河第四瀑布,奠定帝国最大版图。</b></p><p class="ql-block"><b> 经济上,庞大疆域带来贡品与贸易红利,黄金、香料、木材等资源涌入埃及,底比斯等城市空前繁荣,神庙与宫殿建设达到顶峰。</b></p><p class="ql-block"><b> 文化上,此时期艺术风格成熟,雕像、壁画技艺精湛,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的扩建彰显宗教神权与王权结合的辉煌,同时文字系统完善,留下大量历史铭文,成为古埃及文明的经典符号。</b></p><p class="ql-block"><b> 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即是这一鼎盛时期经典杰作:神庙规模与宗教地位达到巅峰,成为古埃及帝国的“宗教王权心脏”。该神庙由塞索斯特里斯一世开始修建、持续到罗马帝国时代,前后历经约1600多年,约有五十多位法老的扩建。因历代增建,建筑风格融合了古王国的肃穆、新王国的华丽等不同时期特点,成为古埃及建筑史的“活化石”。</b></p><p class="ql-block"><b> 卡纳克神庙最初的建筑面积并无确切史料记载,但完工时,其占地面积达100公顷左右,相当于100多万平方米,有18个足球场大小,是古埃及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神庙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古埃及最大的神庙建筑群,卡纳克神庙以磅礴的规模与震撼的石柱厅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是法老献给阿蒙神的信仰圣地,更是古埃及人用巨石书写的文明奇迹,是古埃及石柱史诗的殿堂,是建筑史上不朽传奇!134根巨型石柱在此傲然挺立。它占地5000平方米,宛如一座被巨石撑起的神圣森林。其中12根中心柱高达21米、直径3.5米,粗壮的柱身需数人合抱,柱顶铺展的莲花与纸莎草浮雕,足以容纳百人站立;抬头仰望时,仿佛能看见古埃及工匠们将天空托举于石柱之上的壮举。这些石柱是镌刻着古埃及文明的“石书”;柱身满布精致的象形文字与浮雕:记载着法老远征的丰功伟绩,将战争的荣光与神的庇佑永久定格;描绘着祭祀的庄严仪式,让千年后的人们仍能见到祭司们焚香献舞、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景;同时展现着当时古埃及人富足的生活图景,从农耕劳作到节庆欢歌,每一笔刻痕都是对文明的深情回望。</b></p> <p class="ql-block"><b>  神庙的核心区域——阿蒙神庙(太阳神庙),堪称古埃及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巨大的塔门如巍峨山峦般矗立,斑驳的浮雕诉说着岁月沧桑;密集的柱廊纵横交错,阳光透过柱隙洒落,在地面投下变幻的光影,每一处细节都营造出直击心灵的视觉冲击。</b></p><p class="ql-block"><b> 神庙壁画,详细记载了“图特摩斯三世年代”在位期间的17次军事远征故事,描绘了他率领军队征战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的场景,包括与敌人交战、征服城市、俘虏敌人等情节。</b></p><p class="ql-block"><b> 神庙壁画展示了图特摩斯三世参与各种宗教仪式的画面,如向神灵献祭、举行祭祀活动等,体现了法老作为神权与王权结合的象征,以及对神灵的崇敬和对宗教信仰的维护。</b></p><p class="ql-block"><b> 壁画中还展现神灵庇佑图特摩斯三世的场景,如阿蒙神站在他身旁给予支持和指引,象征着法老的统治得到了神灵的认可和护佑,以此来强化君权神授的理念。</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阿蒙神庙区,目光触及那片“石柱森林”时,瞬间被震撼到了。抬头望21米高的中心柱直插天际,指尖若轻触柱身,粗糙石面下似能感受到古埃及工匠凿刻的力量;环顾5000平方米的多柱厅,134根石柱如沉默的巨人阵列,柱顶“可站百人”的空间尺度,让个体显得如此渺小。这种震撼,不仅源于对太阳神的敬畏,更重要的是对工程实力的惊叹。千年前没有现代工具设备,却能让巨石挣脱地心引力,化作跨越时空的艺术,让人在古今对话间,忍不住为人类文明的早期辉煌屏息。</b></p> <p class="ql-block"><b>  在卡纳克神庙不得不说说古埃及方尖碑。卡纳克神庙耸立云霄的两座方尖碑已超过3000多年历史是古代宗教罕见幸存圣物,它是古埃及的重要建筑,与金字塔吡美,其呈现多元意义的神圣:</b></p><p class="ql-block"><b> 其一、方尖碑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体现。方尖碑顶端通常镶嵌镀金的金字塔形装饰(称为“奔奔石”),碑尖直指天空,代表太阳神拉的光芒普照大地,象征法老的权威源自太阳神拉,也象征生命的永恒与重生。</b></p><p class="ql-block"><b> 其二、方尖碑是法老纪念与荣耀昭示。许多方尖碑刻有法老的功绩、祈祷文或宗教铭文,用于纪念法老的统治或作为神庙的标志性装饰,强化神庙的神圣性。</b></p> <p class="ql-block"><b>  古埃及方尖碑以“巨人般的存在”震撼着后世。方尖碑的修建比金字塔难度更大。因为它是由一整块花岗岩制成,高达20/40米之间,重量达几百吨甚至上千吨,如果不是阿斯旺现在还保存一块还没有建造完成的方尖碑,可能这样的建筑又要被认为是外星人的杰作了。</b></p><p class="ql-block"><b> 方尖碑碑身笔直如剑,表面刻满精细的象形文字,顶端覆盖镀金的“奔奔石”,在阳光下如同刺入天空的光柱,既彰显法老的无上权威,又似太阳神拉的光芒普照大地,这种“高大”不仅是物理尺度的宏伟,更承载着神性与王权的双重庄严。而这份宏伟的背后,是古埃及人用原始技术挑战自然的极致艰难,仅从阿斯旺采石场到卡纳克神庙(约900公里)的运输,就堪称人类早期工程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b> 古埃及方尖碑修建的每一步,都是人类智慧与信仰的史诗。从将整块花岗岩与山体精准剥离;到精雕文字、打磨成型;再到跨越千里搬运数百吨巨石;最终让其稳稳嵌入基座,任何毫厘偏差,都可能让心血付诸东流。在当时无滑轮、起重机等现代器械情况下,古埃及人仅凭人力、畜力,以杠杆为助力,借尼罗河水之浮力、木材之韧性,在法老集权下实现工匠、劳工、监工的精密协作,不论那一道工序,其艰辛可想而知。建造方尖碑的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对神性的敬畏与对王权的尊崇,最终让这些“巨石之剑”在神庙前挺立千年,成为文明长河中永不褪色的震撼象征,成为不朽的巨石之剑!</b></p> <p class="ql-block"><b>  抬眸仰望方尖碑,指尖循着光影虚拢,冰凉的石质感仿佛顺着指尖滑落下来——那是跨越三千年的触碰,是历史在掌心化作可以珍藏的宝藏。恍惚间,风里似飘来祭司的吟唱,诉说着古埃及帝国强盛!同行人眼中盛着同样的震撼,我们振臂时衣袂拂过岁月的尘埃:“卡纳克神庙,我们来了!”呼声落进石柱间,惊起檐角碎光,连时光都似在此刻驻足,与我们共享这千年一遇的心动。</b></p> <p class="ql-block"><b>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图片,展示的是古埃及现存最重、最高的方尖碑——阿斯旺未完成方尖碑。它坐落于埃及阿斯旺市以南两公里处的古代石材采石场北部区域。据推测,这座方尖碑若建造完成,高度可达41.8米,重量约1200吨。它由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下令打造,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碑体意外出现裂痕而被迫遗弃,至今仍与山体紧密相连。</b></p> <p class="ql-block"><b>  古埃及历史上共建造过约100座方尖碑,但其命运多与“掠夺”相伴: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埃及后,便开始将方尖碑运往本土,仅罗马城就曾安放了12座。近代以来,埃及国力衰退,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1831年,埃及总督将卢克索神庙的一座方尖碑赠予法国;19世纪晚期,又向英国、美国各赠送一座。除此之外,英法等国还在侵略、探险的过程中,通过巧取豪夺的方式,将多座方尖碑掠为己有。</b></p><p class="ql-block"><b> ——摘录相关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最爱显摆并极度张扬的拉美西斯二世。卡纳克神庙中竖立有较多不同法老们雕像,最有名的是阿蒙神(太阳神)雕像、拉美西斯二世神像,还有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雕像(作为古埃及少有的女性法老)。然而卡纳克神庙中却遍布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从目的来看,一是塑造“神化君主”形象,二是记录个人功绩,以张扬的方式留下历史印记,彰显其作为“伟大征服者与建设者”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比如,在阿蒙神庙第一庭院拉美西斯二世立起巨型坐像,脚边依偎着王后与子女的小雕像象征他对爱妃与子女的宠爱;在第二塔门前设下行走状与立定状的两尊雕像,展现王者仪态;步入神庙大厅,那排象征阿蒙神权的狮身羊头雕像庄严肃穆,而拉美西斯二世偏在羊头下刻下自己的身影,仿佛正与太阳神共享世人的敬仰。甚至在特摩斯三世的雕像里也不放过任何机会,仔细一看拉美西斯二世他将自己的雕像悄然置于图特摩斯三世裤裆雕像之下。</b></p><p class="ql-block"><b> 那份对自我的极致彰显,恰是其权威与野心的鲜活表现,似在无声宣告:即便跨越时空,他的荣光也能与前代明君比肩。他以石头为纸、凿刀为笔,把自己的功绩与荣光,牢牢嵌进卡纳克神庙的每一处肌理,让自己的名字随神庙一同,在尼罗河的岁月里永恒流传。</b></p> <p class="ql-block"><b>  千年澄澈的卡纳克神庙圣湖。我们沿着阿蒙神庙以南行走约325米处,卡纳克神庙的静谧一隅,遇见一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湖。纵使时光流转,它的水质始终如翡翠般清澈碧绿,宛如神灵遗落人间的净瓶之水。</b></p><p class="ql-block"><b> 据说古埃及人视其为神圣的净化之水,凡前往神庙祷告前的祭司们,必先在此沐浴净身。他们在此以清水洗去尘垢,也洗去内心的杂念,以最纯净的姿态趋近神灵,祭司们每一次俯身与水流的触碰,都是对信仰的虔诚践行,让这汪千年碧水,成为连接凡人与神性的圣洁纽带。</b></p> <p class="ql-block">——此图片源于网上。</p> <p class="ql-block"><b>  承载日光与祈愿的神之造物圣甲虫。圣甲虫在古埃及象征日出与再生,是太阳神的具象化身,故而被供奉于此,成为连接人间与神域的信仰图腾。</b></p><p class="ql-block"><b> 导游轻声诉说着古老传统:沿雕像顺时针绕行七圈,便能沾上好运。我们怀着虔诚遵循指引,祈愿随一圈又一圈在心中流转。这不仅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更是在与千年信仰对话,让圣甲虫所承载的日光之力,化作驱散阴霾、守护心愿的温暖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太阳西落我们来到今天最后一个景点卢克索神庙,它与卡纳克神庙相距约3公里,二者通过一条斯芬克斯神道(又称“亡灵大道”)连接,神道两侧矗立着数百尊狮身人面像,象征着对神灵的守护与尊崇。(此处拉美西斯二世也将自己神像镶嵌在狮身人面像前面)。</b></p><p class="ql-block"><b> 卢克索神庙始建于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是献给太阳神阿蒙、他的妻子穆特及儿子孔苏的“三神崇拜”中心。神庙以宏伟的柱廊、精美的浮雕闻名,殿内浮雕同样生动记录了古埃及的祭祀仪式与战争场景。与卡纳克神庙相比,卢克索神庙布局更紧凑,夜间灯光映照下,更显神秘庄严,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卢克索神庙入口的方尖碑孤峙而立,鎏金般的石材在光影里凝聚着千年庄重,另一侧空位,却远在巴黎协和广场,它们原本是“孪生”兄弟。方尖碑后,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或坐或立,眉眼间存着法老的威严,仿佛穿越时空仍守护着神庙,让人真切感受到这位法老在古埃及大地上的深刻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夜幕为卢克索神庙披上暗金纱衣,灯火沿石墙次第亮起,照亮拉美西斯雕像的坚毅轮廓,也映出象形文字里沉淀的千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围坐倚靠斑驳廊柱上,也能感受到古埃及工匠雕琢温度;抬眼望穹顶残迹,似乎听见祭司吟唱的回响。晚风掠过庭院,拂去尘世喧嚣,心灵在巨石与星斗的对话中渐渐沉静,时光在此驻足,让每一位停留者,都能在历史的深邃里,寻得一份震撼与安宁。</b></p> <p class="ql-block"><b>  这次埃及之旅,六七座神庙的磅礴气势总在脑海中盘旋。我反复回味那些场景,愈发清晰地懂得:神庙从不是冰冷的石筑,而是古埃及人信仰的凝结,是法老权力与神权交融的象征,更是人类用智慧与汗水、留存文明的伟大见证。在它每一根石柱的纹路里,都藏着古埃及的日月星辰;每一段铭文的笔画中,都跳动着那个古老文明的脉搏,直到今日,仍以不朽的姿态,向世人诉说着千年前的神性与辉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