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郭子章《郡县释名》记:“至大历中,始置福建观察使,福建之名始此,盖合福州、建州而为一大都会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伊始,改郡为州。设立以统军戎的都督府,以都督统数州。同时,开始探索在州之上设立监察区,全国分为十道,后来增设十五道,设置采访处置使(采访使)。唐代中期以后,不止于边境,内地也普遍设置节度使,聚军、政、财、监察于一身,遂成封疆大员。都督中持有符节的人成了节度使,负责军事事务但没有被授予符节的人则被称为防御使、经略使或团练使。后罢十五道,改采访使为各镇观察处置使。此后,有以节度使兼观察处置使,有以观察处置使兼防御使、经略使、团练使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唐以来,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闽地有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潮州(潮州于大历六年(771)划归岭南道,而汀州则置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等五州,其治地为五座重要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唐廷在闽地设经略使(驻福州)。唐人陆贽《唐陆宣公翰苑集》、明人王祎《大事记续编》、清人穆彰阿《大清一统志》等典籍,皆载“开元二十一年,置福建经略使”——显而易见,“福”当取自“福州”,“建”当取自“建州”——这是这两座城市厚重的历史积淀及一直以来的影响力决定的。自此,“福建”之名诞生。九年后虽改称“长乐经略使”,但“福建”二字并未消失,而是作为闽地之名长久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代名宦,曾任建宁府推官的郭子章于《郡县释名》中记:“至大历中,始置福建观察使,福建之名始此,盖合福州、建州而为一大都会也。”所说“福建观察使”,全称为“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所说大历中,实为大历六年,即公元七七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开元二十一年(733),还是大历六年(771)?只相距三十八年,早些迟些无妨。重要的是:都齐齐锁定“福建”之名源于“福州”与“建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之半是“建州”,这是建人之荣耀,也是建州城永恒之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建州(今建瓯)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MWUaOX7WVuKczg-VNgH8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