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春——世遗新视角

老古

<p class="ql-block"><b>“布拉格之春”有很丰富的含义,结含世界遗产来进行解读或许是一个新的视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克鲁姆洛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b></p> <p class="ql-block"><b>从奥地利前往布拉格要经过克鲁姆洛夫(CK小镇),该镇1992年和布拉格同时列为世界遗产,比较而信CK小镇还是双遗产,比布拉格(单遗产)高一个级别</b></p> <p class="ql-block"><b>“克鲁姆洛夫”捷克语意为“河湾中的浅滩”,伏尔塔瓦河呈双S曲线环绕古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格局</b></p> <p class="ql-block"><b>克鲁姆洛夫城堡建在河边峭壁上</b></p> <p class="ql-block"><b>很好保存了中世纪的自然与人文景观</b></p> <p class="ql-block"><b>沿河两岸的房子找不到两座是一样的</b></p> <p class="ql-block"><b>克鲁姆洛夫小镇号称“全球最美小镇之一”,随便拍个风景照都可以当名信片</b></p> <p class="ql-block"><b>城堡区和古城区以高高的廊桥连接</b></p> <p class="ql-block"><b>古城最好的观景平台就在廊桥上</b></p> <p class="ql-block"><b>两大地标景观鹤立鸡群一目了然</b></p> <p class="ql-block"><b>彩绘塔建于1204年是城堡权力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圣维特大教堂建于1407年是文化中心</b></p> <p class="ql-block"><b>桥上的雕塑仿佛在感叹“河水从古到今不断地流淌,人间的故事就在那河边发生”</b></p> <p class="ql-block"><b>克鲁姆洛夫城堡的始建者维特克维奇家族本是西斯拉夫贵族,早期有狩猎传统</b></p> <p class="ql-block"><b>城堡內不仅存有很多的熊标本,还能看到活熊,这都是祖上生活方式的标记</b></p> <p class="ql-block"><b>维氏家族公元546年来到这个原属凯尔特人的波西米亚地区,以货物贸易为生</b></p> <p class="ql-block"><b>琳琅满目的厨房药房可见生活的富裕</b></p> <p class="ql-block"><b>甚至还有来自中国的名贵陶瓷和漆器</b></p> <p class="ql-block"><b>13世纪维特科维奇家族始建的城堡是哥特式的,彩绘塔是早期建筑的重要代表</b></p> <p class="ql-block"><b>14世纪由旁系罗森伯格家族接管后,扩建的城堡是文艺复兴式的(尤其壁画)</b></p> <p class="ql-block"><b>17世纪城堡被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收购以后,建筑风格更多体现为巴洛克式</b></p> <p class="ql-block"><b>建筑风格虽然与时俱进,但也有一些不变的元素,所谓的“波西米亚风格”,可以看成是对历史遗产的一种现代诠释:</b></p> <p class="ql-block"><b>——极繁的浪漫美学</b></p> <p class="ql-block"><b>——浓烈的艺术气质</b></p> <p class="ql-block"><b>——混搭的拼盘理念</b></p> <p class="ql-block"><b>——不羁的自由情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百塔之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全球首个“整城世界遗产”</b></p> <p class="ql-block"><b>百塔之城的第一座地标建筑是圣乔治大教堂(公元920年),该教堂及古城堡的始建人是波西米亚王子弗拉季斯拉夫</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座地标建筑是老市政厅(1338年),准建人是约翰国王(波西米亚第10任国王,也是卢森堡家族的开创者)</b></p> <p class="ql-block"><b>老市政厅的天文钟是1410年加建的,上钟走一圈为一年,下钟走一圈为一天</b></p> <p class="ql-block"><b>每到正点小窗会打开,耶酥12信徒排队亮相,成为市政广场最诱人的一道风景</b></p> <p class="ql-block"><b>第三座地标建筑是圣维特大教堂(1344年),始建人是查理四世(约翰国王的儿子生可布拉格,母亲是波西米亚人)</b></p> <p class="ql-block"><b>塔顶双尾狮原为波西米亚王国的徽章</b></p> <p class="ql-block"><b>教堂內有查理四世的画像,三顶王冠记载了他的经历:1346波西米亚国王,1347德意志国王,135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双头鹰则是帝国后来才接受的标记</b></p> <p class="ql-block"><b>教堂存有查理国王加冕时用过的道具</b></p> <p class="ql-block"><b>1348年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b></p> <p class="ql-block"><b>那个时期可说是波西米亚的黄金时代</b></p> <p class="ql-block"><b>1348年查理创办布拉格大学(后称查理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国立大学之一(牛津剑桥虽然更早但不是国立大学)</b></p> <p class="ql-block"><b>查理雕像下面还有四座经典雕像,代表了中世纪大学的四大分院:包括基础性的艺学院(含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以及分专业的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b></p> <p class="ql-block"><b>1357年查理在伏尔塔瓦河上始建欧洲最古老且最长的石桥(后名为查理大桥)</b></p> <p class="ql-block"><b>建造石桥没用钢筋水泥,全靠蛋清加石灰来粘合,也算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不被同化的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文化遗产的另一方面</b></p> <p class="ql-block"><b>捷克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b>一方面有百塔之城布拉格,整座城市都是世界遗产,中世纪的遗风随处可见</b></p> <p class="ql-block"><b>另一方面不信宗教的人口比例在欧洲又是最高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b></p> <p class="ql-block"><b>也许我们可以从“整城世界文化遗产”中找到深层次民族文化冲突的线索和根源</b></p> <p class="ql-block"><b>先说老市政厅,它是开明国王顺应民意(要求民主选举市长实现城市自治)特准修建的,本来就是一个民主的像征</b></p> <p class="ql-block"><b>市民选择来这里而不是到教堂举办婚礼,除了看中天文钟的永恒之寓意</b></p> <p class="ql-block"><b>是否也包含对民主自由的价值认同呢</b></p> <p class="ql-block"><b>再说殉道人圣约翰,因为王后忏悔保守秘密,激怒了国王而被抛下了查理大桥</b></p> <p class="ql-block"><b>史家认为这不过是天主教的事后包装,事实上他只是当时政教斗争的牺牲品</b></p> <p class="ql-block"><b>即:国王同情新教受到天主教的打压,一气之下把天主教派来的使者抛下了河</b></p> <p class="ql-block"><b>接下来说说被天主教打成异教徒而用火烧死的扬.胡斯(曾为查理大学校长)</b></p> <p class="ql-block"><b>扬.胡斯的诉求是回归《圣经》本源,反对教皇权威,并主张可用民族语言传教</b></p> <p class="ql-block"><b>这样的诉求实际上是宗教改革的先声,比后来德国的马丁.路德早了100多年</b></p> <p class="ql-block"><b>扬.胡斯牺牲引发民众上街抗议,愤怒的杭议者甚至冲上市政厅大楼把两个保守派议员抛出了窗外,从而引发了宗教名义上的民族解放运动,可惜没成功反而引来了更强的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b></p> <p class="ql-block"><b>1618年帝国的宗教政策再次引发布拉格市民抗议(发生第二次“抛出窗外事件”),并引发了更大的宗教战争,哈布斯堡家族在对英法荷盟军作战中虽然失败,但是对布拉格的控制却更加严厉,德语被强行定为官方语言(含教育)</b></p> <p class="ql-block"><b>天主教的势力更加强大,尖顶教堂日益增多,“百塔之城”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b></p> <p class="ql-block"><b>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虽然被拿破仑打败并解体,但布拉格仍在奥地利帝国(后为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之下</b></p> <p class="ql-block"><b>1848年的布拉格起义虽为殴洲革命的一部分,但却因为各行其事而没有成功</b></p> <p class="ql-block"><b>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捷克和斯洛阀克联合成立共和国开始新纪元</b></p> <p class="ql-block"><b>1945年再次暴发布拉格起义,配合苏联红军胜利完成了“二战”的最后一个战役</b></p> <p class="ql-block"><b>1946年开始举办“布拉格之春”音乐节,5.12是捷克民族音乐家斯美塔那的忌日</b></p> <p class="ql-block"><b>斯美塔那的音乐史诗《我的祖国》把一个民族的声音以音乐的方式传给了世界</b></p> <p class="ql-block"><b>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篇章“伏尔塔瓦河”</b></p> <p class="ql-block"><b>“伏尔塔瓦河”捷克语意为“奔腾的河流”</b></p> <p class="ql-block"><b>它是捷克的母亲河(民族文化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1968年一场旨在摆脱苏联控制,要求民族自治的市民运动暴发了,非常耐人寻味的是这场运动也以“布拉格之春”冠名</b></p> <p class="ql-block"><b>运动虽然被苏联出兵镇压,但事件的影响却相当深远,孰是孰非让后人评价吧</b></p> <p class="ql-block"><b>就像“跳舞的房子”(布拉格争议最大的建筑),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就在那里,争议终将过去,存在会成历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