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司德荣 美篇号:6158330</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那个夏天,我踏上了前往浙江舟山的旅程,心中满是对军旅生活的敬意与期待。此行的目的,是探望在步兵四连担任一排副排长的邹立家战友。他是一位军事素质过硬的军人,曾在教导队接受过半年的系统培训,并在师、团级比武中屡获殊荣,赢得了不少荣誉。他的名字,在部队中早已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进训练场时,迎面扑来的是整齐划一的队列演练。战士们身穿绿色军装,头戴红星军帽,手持步枪,动作精准有力,展现出极高的纪律性和战斗素养。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钢铁般的意志与纪律在他们身上凝聚。而在水中行军的画面更是令人震撼,士兵们在齐腰深的水中稳步前行,眼神中透出无畏与担当。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军人的坚韧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的年代,拼刺刀训练尤为重要。从队列到拼刺刀,讲究的是一种气势,要在气势上压倒敌人,就必须拿出全身的力气去训练。正如邹立家所说:“平时不流泪,战时就要流血!”这句话,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一次机枪训练中,我看到他站在战士们中间,认真讲解操作要领。他强调,机枪在战争中尤为关键,如何发挥它的最大威力,是每个战士必须掌握的技能。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眼神中透出坚定与专注。</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舞台灯光下,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正在进行。战士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旗帜与武器,用铿锵有力的动作再现革命斗争的壮烈场景。而黑白画面中,长剑在空中挥舞,山影隐约可见,仿佛将人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1973年,他曾参与师部宣传队,排练京剧《杜鹃山》,并因演出成绩突出受到表彰。那段岁月里,文艺与军事交织,热血与信仰同行。1977年退伍前夕,他又主动报名支边青海,希望将军人的担当带到更远的地方。他的选择,让我看到了一个军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爱。</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我翻看那张穿着绿色军装、戴着军帽的照片,心中总会浮现出那段峥嵘岁月。那是一段用汗水与热血写就的青春诗篇,也是一段与战友并肩奋斗、无私奉献的难忘记忆。邹立家,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