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世人只识苏州园林美,且不知古代安阳的相州郡园。相州郡园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当年曾是河朔地区极负盛名的一处园林。宋至和二年(1055)韩琦主政相州期间,当时北宋面临辽、西夏的军事压力,韩琦秉持“众同乐”的儒家理念,将相州郡园一分为二,南区为相州官府及郡园的部分园林,扩建北区,以园中池塘(后仓坑)为中心,环池塘建有亭台楼阁,如醉白堂,观鱼轩,荣归堂等传统的园林建筑布局,命名为康乐园,是一个不分阶层的大众休闲园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官建民享”的公共空间,体现韩琦的“儒家仁政”与“与民同乐”的理念,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琦离任后,杜纯主政相州,杜纯任内,在南区即相州官府的东北角,修建了一个高约8米,石质32级台阶,长宽均为十三米的四方高台。据安阳首部地方志《相台志》记载:“在相州府廨敏公堂东北,元祐中建(1086一1094)。”明《河南省通志》记载:宋杜纯建,官僚公暇,登台以观望,宛如飞仙。所以此坐北面南的高台起名为“飞仙台”。</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北宋南迁,相州先后被金、元占领,此时的相州官府被元朝的彰德路总管府全盘接收。元朝人纳新(1309一1368)在他的《河朔访古记》中记载(1363):“飞仙台基,在府治敏公堂后,今构观音堂其上。”如此看来,元朝时飞仙台上已建起一座歇山重檐九脊绿琉璃瓦的大殿,殿内供奉白衣大士(观音菩萨),所以在元朝时飞仙台更名为“大士阁”,整体建筑高约20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根据历代书籍内容,复原了相州郡园的分布图,在相州官府内的敏公堂后面,韩琦以次修建了自公堂,昼锦堂,忘机堂。飞仙台与忘机堂一东一西,飞仙台的位置在忘机堂的东面,官府内的敏公堂的东北,南区官府后花园的东北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元朝灭亡后,明朝立国,此时的彰德路总管府成了彰德府府署,到了明朝洪熙元年(1425)赵王朱高燧前来封地彰德府就藩,一眼相中府署的地理环境,府署乖乖搬迁重建新署,这里便成了赵王府。大士阁仍在王府花园东北角,有一说是王府的旌教祠,有一说是王府的胜孝祠,有一说是王府内的佛堂,各执一词,今暂不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明朝末期,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军北京,攻陷了彰德府,皇亲国戚的赵王府,杀的杀,逃的逃,人去府空。清兵入关,清朝立国,此时的赵王府已是国亡府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彰德府知府陈肇奎将城内西北的关帝庙迁来,在大士阁的前面,建起了关帝庙,这时的赵王府已是房倒屋塌废弃了,慢慢成了一条南北通道,乾隆三年安阳县志记载叫“庙巷”。</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民国初,汉乾佑年建在城内的福会寺仅五间大殿尚好,其余房舍皆倾颓,寺内僧徒迁居大士阁,铜佛移古物保存会(萧曹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僧徒迁居大士阁,大士阁本就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建筑,并无居住房舍,这些僧徒居住在那里?于是便走访附近的老先生们,据回忆:确实这里住过和尚,住在“高儿”旁边的院子里,城里大户做法事都是请的他们。大士阁东面是个坑塘,俗称“高儿坑”,唯有大士阁西傍是个院子,大概率是住这里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二十米的高台建筑, “高儿”是民众对大士阁的俗称。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续安阳县志及前朝的府志县志上,这里就是大士阁、关帝庙,并无“高阁寺”之名出现,现在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仍是称他为“高儿”。那么,什么时期出现高阁寺之名?查无资料记载。1949年5月6日安阳解放,解放初期,扫盲识字运动开展,城内新成立了许多小学,在关帝庙的院内新的学校成立了,高阁寺小学,这应该是高阁寺之名见于文字的开始。(推测)高取之于高台及“高儿”俗称,阁取之于大士阁的“阁”,大士阁住有和尚便成“寺”,高阁寺之名应是如此而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时期大士阁东侧的高儿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高阁寺,高台是北宋时所筑,大殿是元朝所建。今存的高阁寺(大士阁)其实是明朝成化六年(1470)重建,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都有修缮,解放后也曾多次加以整修,现为国保单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