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盆中天地里的传承与新生<br>——记「双创标杆人物」徐大龙<br><br>常州的烟雨,总带着几分浸润时光的温柔。在这片氤氲着江南灵秀的土地上,徐大龙以枯木为纸、匠心为笔,让沉默的老桩绽放出生命的诗意。作为中国园林技艺非遗传承人,他的名字早已与“传承创新”紧密相连,事迹被载入《文化强国 国家名片》,成为新时代“双创”浪潮中传统文化守正出新的生动注脚。</h3> <h3>枯木生花:指尖上的山水诗<br><br>推开徐大龙工作室的木门,仿佛踏入被时光折叠的江南。案头那盆名为“听松”的盆景,是他二十年前从自家杜鹃山庄寻来的野松桩——当年近乎枯死的枝干,如今虬曲如苍龙探海,枝干留白处点缀的微型太湖石下,清泉细流若隐若现。粗糙的树皮带着岁月的皴裂,转折处却透着倔强的生机。“盆景不是简单的‘做活’,是要让草木活出自己的风骨。”徐大龙轻抚枝干,指尖与老桩的摩挲间,藏着与自然对话的密码。</h3> <h3>这份“活”的艺术,源于他对“粗扎细剪”古法的毕生坚守。每年春分,他总会带着学生给盆景“正骨”:用棕绳轻轻牵引枝干,既不违逆草木生长的天性,又巧妙引导其舒展成更富张力的姿态;修剪时则需屏气凝神,一剪下去既要利落干脆,又得为新芽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草木有灵,你对它用心,它就会用最舒展的姿态回报你。”这份敬畏让他的作品总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h3> <h3>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将诗画融入盆景的巧思。代表作“倚空石壁”中,他循着文征明“石壁高千仞,松声落半空”的诗意,以瘦硬石笋为骨、虬松为魂,石缝间垂挂的薜荔如墨线流转。驻足盆前,仿佛能听见画里的松涛穿石而过,让“诗画相生”从纸上意境变成可触可感的东方美学。</h3> <h3>守正出新:让传统活在当下<br><br>作为苏派园林艺术的传承人,徐大龙从未将自己困在山庄的方寸之间。“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让它能呼吸、能生长。”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他创新之路的起点。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为国内十余家城市公园设计景观,在常州湿地公园的改造中,既保留“曲径通幽”的传统布局,又用生态浮岛替代部分硬质驳岸,让水流与草木自然交融,既存“移步换景”的古韵,又应和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共生”的追求。</h3> <h3>他的创新更体现在让盆景走进寻常生活。针对都市人的居住空间,他改良出“案头微景”系列:浅盆替代深缸,苔藓铺就“草坪”,搭配微型竹亭、石桥,巴掌大的空间里藏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趣。“年轻人未必懂盆景的章法,但他们能从这抹绿里感受到安宁。”如今,这些微型盆景通过他的花木市场,已走进数千家万户,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温情纽带。</h3> <h3>从常州烟雨里的学徒,到登上《中国艺术领袖》《中国美术史》的艺术大家,徐大龙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证明:传承不是重复过去,创新也不是割裂传统。当他站在国际园林艺术节的舞台上,向世界展示那盆凝聚江南气韵的“枯木逢春”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自信——就像那些在他手中重生的枯木,深扎土壤,却始终向着阳光生长。</h3> <h3>这,正是徐大龙作为“双创标杆”的真正意义:以匠心守护根脉,用创新浇灌未来,让古老的艺术永远有看不尽的风景,讲不完的传承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