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常听人说“学书要趁早”,可于我而言,五十岁重拾毛笔,反倒品出另一番滋味。年轻时也曾握笔临帖,那时心浮气躁,总想着快点把字写得好看,一笔一划都透着急功近利,写不出笔墨里的沉静。如今再提笔,案头少了几分催促,多了几许从容。</p><p class="ql-block">晨光里铺展宣纸,墨汁在砚台里慢慢研磨,看着墨色由浅变深,心也跟着静了下来。写“横”时,想起半生走过的路,需平稳扎实;写“竖”时,念及为人处世的道,要挺直风骨;偶有笔画歪斜,也不再像年轻时那般懊恼,反倒觉得像生活里的小缺憾,自有其真实滋味。</p><p class="ql-block">有人问五十岁学书会不会太晚,其实笔墨从不论年岁。年少时学的是技法,年长后修的是心境。笔下的字,渐渐成了与自己对话的方式——烦躁时写几行楷书,让心跟着笔画沉下来;清闲时临几页行书,任思绪随笔墨流转。纸页间的墨痕,记录的不只是字形的进步,更是岁月沉淀后的平和。</p><p class="ql-block">原来学书法从没有“太晚”的说法,只有“开始”的美好。五十岁握起的不只是毛笔,更是一段与笔墨相伴、与自己和解的好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