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公(我爷爷的兄)的老婆,我习惯叫阿婆。那个年代,自己家里起房子,搞收割,种地,凡是大一点的事情,或者急一点的事情,都会请亲戚,朋友,邻居过来帮忙,聚大家的力量,把事情办好。大多数来的人只吃一餐中饭,并且没有工资。但以后谁家里有需要出力的事情,也相互帮助,工时各自心里都清楚明白,无需说出来。每每大公家里请人做事时,后勤的大厨之事,全权负责的人是阿婆。阿婆人偏胖又高大,声音也宏亮。做起事来也快,麻利。每到开餐时,总会听到食客们说,菜太咸了。大公坐在餐桌上,拿着筷子跺跺几下,嘴巴喊,“炼花(阿婆的名字),菜怎么这咸”。“我只放一点点盐”阿婆的声音盖过大公的声音。然后大公只低头叹一声,扶起筷子继续吃饭,大家也就不说什么,转移话题谈论其他的事。大公是个明白人,知道继续争执下去,也不会有结果的。时光的流逝,“淡阿婆”这顶帽子戴在阿婆的头上。阿婆没有上过学堂,不识字。叫她“淡阿婆”,她也淡淡一笑而过。</p><p class="ql-block">我和阿婆有过一次的交流。特地问了菜咸的事。阿婆哈哈大笑,资老(大公的大名叫资生)说菜咸,不晓得自己做啊。当然这是一种气话的沟通。在我的记忆中,也没看到过大公下厨房做过饭菜。然后阿婆又说,菜里盐多一点,饭就多吃一些,饱肚子一些。阿婆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认知上已达到了高度,贫穷怕了。又说,吃咸点菜下午做事有力气有劲。这就是阿婆凭经验得出来的死理。</p><p class="ql-block">盐,那个年代,是一粒一粒的,我们叫粗盐,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现在我们吃的盐是加了抗凝剂,是粉盐,还有添加了碘防病。籽盐有的家庭买回来通过石磨捣碎后,方便使用,大多家庭用的是一粒一粒的,很咸,一斤是一角三分钱,有时也有粉盐,价格贵一点一角五分钱,后来价格提升到7角五分时,阿婆的习性也没改变。</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走上学医之路,就懂得了,出力做事,出汗多,得补充适量的盐水,来平衡身体,否则人会困乏,严重点还会出现虚脱。也就懂得了“淡阿婆”的用心良苦和善意的谎言。阿婆虽已作古,但每当想起“只放一点点”,已笑不出来了。阿婆用她独有的方法,看似简浅,背后却守护着一个大家庭的健康。(2025-08-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