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闪烁的七夕之夜,旧时,少男、少女们聚集在百脉泉边,将针轻置于水面上,屏息凝神地观察水底影像——那些散开如花、细密如丝的投影,预示着织女赐予的灵巧与智慧。 农历七月七,星河璀璨,鹊桥相会。这个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的浪漫节日,承载着中国古代女性对技艺与爱情的双重向往。在章丘这片被泉水滋润的土地上,乞巧节不仅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纪念,更是地域文化与民间智慧的交融体现。 《诗经·小雅·大东》作为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故事的文献,为我们打开了追溯这一传说源流的大门:<br> <font color="#ff8a00"><b>“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b></font><br> 此时的牛郎织女尚为天上星宿,未染人间情爱,却为后世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经•大东》 <font color="#ed2308"><b>文脉溯源,《诗经·大东》中的星宿记载</b></font><br><br> 《诗经·大东》篇出自《小雅》,为西周时期谭国大夫所作。谭国故址即在今济南章丘区城子崖一带,这使得该诗作与章丘地域文化产生了天然的联系。诗中第五章、第六章对牛郎织女的记载,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天象拟人化描写。 古代乞巧节 <b style=""><font color="#ff8a00">“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font></b> 汉代大儒郑玄笺注云:“汉,天河也。监,视也。跂,隅貌。襄,反也。”这些注解为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天文观念提供了重要参考。<br> 诗中“监亦有光”一句,“监”通“鉴”,指镜子,形容天河清澈如镜,可照人影。这与章丘地区泉水清澈如镜的特征不谋而合,体现了古人天人相应的宇宙观。“终日七襄”则反映了周代的时间划分制度——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白昼占其七,织女星每一个时辰移动一次位置。<br> 第六章云:“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唐代孔颖达疏解:“织女终日七往,未能成其纹章;睆然明大之牵牛,不可以服车箱。”诗人借天上星宿抒发人间不平之气,抱怨织女徒有虚名不能成章,牵牛明亮闪耀不能驾车,隐喻西周王室徒有虚名而不恤诸侯。<br> 《大东》篇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天文观察与人间情感巧妙结合,为后世牛郎织女传说的发展奠定了文学基础。虽然此时的牛郎织女尚未成为爱情传说,但已经具备了人格化的特征,为汉代以后的传说演变埋下了伏笔。 <font color="#ed2308"><b>历史流变,从星宿神话到爱情传说的演变历程</b></font><br><br> 牛郎织女传说从星宿神话到爱情故事的演变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转变始于战国,成于汉代,盛于南北朝,至唐代完全定型。<br> 战国时期《淮南子·俶真训》中已有“牵牛织女”的记载,但尚未形成完整故事。汉代是传说形成的关键时期,《史记·天官书》明确记载:“织女,天女孙也。”确立了织女作为天神后裔的身份。《汉书·天文志》则详细记录了织女星与牵牛星的天文位置关系,为传说提供了科学依据。<br> 东汉时期,应劭在《风俗通义》中首次提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情节,鹊桥相会的核心意象由此确立。同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优美的文学语言描绘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br>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说内容日益丰富。南朝梁殷芸《小说》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至此,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情节已经完备。<br>宋代以后,传说与乞巧节习俗完全融合。罗愿《尔雅翼》记载:“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鹊桥成。”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则详细记录了当时的七夕风俗:“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br> 这一历史流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从天文观察到人文关怀的演变规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合发展的特点。 乞巧瓷盘 <font color="#ed2308"><b>诗韵传情,文人墨客笔下的七夕意象</b></font><br> <div>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激发了历代文人的创作灵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七夕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传说内容,也赋予了七夕节深厚的文化内涵。<br> 唐代是七夕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杜甫《牵牛织女》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朦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逢。”诗人以哲理的眼光看待牛郎织女传说,表达了对永恒爱情的思考。<br> 杜牧《秋夕》则描绘了宫廷女子七夕夜的情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冷色调的意象组合,传达了深宫女子孤寂的心境和对真爱的向往。<br> 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成为七夕诗词的巅峰之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表达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br> 元代以后,七夕诗词创作依然兴盛。明代诗人汤显祖《七夕》诗云:“共言乌鹊解填桥,解道天河待鹊桥。家家穿尽红丝缕,绣得金针度几宵。”反映了民间乞巧习俗的盛况。清代纳兰性德《台城路·塞外七夕》则写道:“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两眉愁聚。待归踏榆花,那时才诉。”以边塞视角写七夕,别具一格。<br>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也使牛郎织女传说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div> <font color="#ed2308"><b>灵泉润俗,章丘地域文化中的七夕民俗<br></b></font><br> 章丘这片土地与泉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百脉泉,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中就有记载:“百脉水出土谷(鼓)县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元代于钦《齐乘》评价:“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宋代曾巩也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奠定了百脉泉在齐鲁大地上的重要地位。<br> 关于百脉泉的由来,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宫里一位珍珠仙女下凡到人间后,和一名叫朱砂的青年结为夫妻。当明水一带流行眼疾时,珍珠仙女将携带的药物送给患眼疾的乡亲使用,最后将百宝箱里的药物全部倒在地上,地面忽然裂开,迸出百股泉水。患眼疾的百姓用泉水洗眼,眼疾马上痊愈。<br> 这片泉水滋润的土地也孕育了独特的水磨经济。绣江河作为章丘第一大水,发源于百脉诸泉,悠悠北去,至绣惠镇的金盘村与西巴漏河交汇。明清时期,绣江河沿岸出现了灿烂夺目的水磨文化,鼎盛时期达到72盘水磨。清康熙年间章丘知县钟运泰的《绣江春涨》诗中,“一天春卷千堆雪,三月晴轰两岸雷”,生动描绘了绣江河畔水磨转动的壮观情景。<br> 这种独特的水文化环境为章丘地区的七夕民俗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滋养。明代《章丘县志》记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女子设香案于庭,陈瓜果,祀织女,穿针乞巧。”清代《章丘民俗》更详细记录了当地乞巧习俗:“是日,少女结彩楼,穿七孔针,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br> <font color="#ed2308"><b>古风今韵,章丘乞巧活动的独特风貌</b></font><br> <div> 章丘地区的乞巧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根据《章丘县志》《章丘民俗》等文献记载,当地乞巧节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r> 供织女是乞巧节最隆重的仪式。一切安排多由妇女承担,男子很少参与。白天,姑娘们用林秸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入夜后,再请“织女”位归佛龛,人们随之摆香陈果,坐在织女像前乞巧。<br> 在水寨、高官寨一带,旧时姑娘们则预先扎好一个织女形象,穿红衣绿裳,脚着花绣鞋,头围花头巾,花团锦簇,美丽俊俏。一般安坐在椅子上,两边绑上扁担,由四个年青的姑娘抬着,夜阑人静时,从屋里抬出,置于院中,进行各种纪念活动。<br> <font color="#ff8a00"><b>卜巧活动</b></font>,独具特色。通过占卜知晓自己是笨是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喜蛛应巧”,姑娘们在七夕夜把瓜果放在院子里,让喜蛛在上结网,谁的瓜果上有网说明谁巧,或看蛛丝密疏,越密越巧,越稀越笨;二是“漂针试巧”,每人拿一碗水放在太阳光下晒,然后把针或者谷物的芽放在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成花纹者为巧,粗直或细者为拙。<br> <font color="#ff8a00"><b>赛巧活动</b></font>:多为穿针乞巧,用线穿过缝衣针或特制的七孔针。七夕之夜,穿着靓妆的姑娘们,三五成群聚在庭院中,边拜“织女”边唱道:“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艺。”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穿得快,谁就算是乞得巧了。<br> <font color="#ff8a00"><b> 听悄悄话</b></font>:是章丘地区特有的习俗。“乞巧”以后,姑娘们就各自躲在扎制的“乞巧棚”或丝瓜架下,观察着“牛郎星”和“织女星”是否相会?是否有喜鹊为他们架桥?姑娘们望眼欲穿,侧耳细听。人们同情传说中牛郎织女的遭遇,因而编唱曰:“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一年一次来相会,丝瓜架下听哭泣。”</div> <font color="#ed2308"><b>巧食祈愿,舌尖上的七夕记忆</b></font><br><br> 七夕的应节食品中,“巧果”最具特色。以油、面、糖、蜜为原料,将糖浆与面粉、芝麻拌匀,擀成薄片后切成各式花样——有的捏成莲蓬,有的刻成鹊桥,入油炸至金黄,咬一口酥脆香甜。<br> 在章丘老县城绣惠,民间有吃“巧果”的习俗,巧果是用白面加入鸡蛋、白糖和成面团,再用荷花,鲤鱼等印模,制成各种花样,放在鏊子上烙熟即成。七夕夜,拜织女结束后,姑娘们便将其和其他供果一起分享食用。<br> 除了巧果,案上还会摆着“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以及雕成奇花异鸟的“花瓜”。白藕被刻出莲纹,红菱缀上彩线,连莲蓬都被细心剥开,露出饱满的莲子,仿佛把整个夏天的丰饶都呈现在了供桌上。<br> 《章丘民俗》(1996年编)中记载了制作巧果的秘诀:“面须七揉七醒,模须雕花刻鸟,油须文火慢煎,方得酥脆可口。”这种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成为章丘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r> 这些精致的食品不仅满足了味蕾享受,更体现了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艺术创造力。姑娘们互相馈赠自己制作的巧果,比较谁的手艺更精巧,这也成为乞巧节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 1995年出版的《章丘民俗》书影 文脉绵延,七夕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br> 随着时代变迁,穿针乞巧的姑娘少了,市集上的巧果也成了稀罕物,但七夕的文化内涵却在不断创新中得以传承。每年七夕期间,当地都会举办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包括乞巧手艺展示、七夕诗词朗诵、传统歌舞表演等,让古老节日焕发新的生机。<br> 与此同时,章丘注重将七夕文化与泉水文化、清照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在明水古城,届时举办“清照故里·浪漫七夕”活动,将李清照诗词文化与七夕爱情主题巧妙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br> 天上星河转动,人间巧艺传承。每年七夕,当喜鹊飞向银河,章丘的泉水依旧清澈如鉴,映照着亘古不变的爱情与智慧追求。那些曾经出现在《诗经》中的星宿,如今依然闪烁;那些曾经被宋代词人吟咏的情感,至今依然动人。乞巧节穿越千年时光,将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连接在这片璀璨星空下。 <font color="#ed2308"><b>(文/图:翟伯成)</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