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 梦回精绝

秀秀

<p class="ql-block">新疆尼雅遗址数字大展,已接近尾声。趁着暑期最后几天和外孙女一起去一睹沙漠里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精绝,这个富有想象力的名称首次出现,是在东汉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西域传》中:</p><p class="ql-block">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戎卢国四日行。地厄狭,西通扦弥四百六十里。</p> <p class="ql-block">大漠深处,逝去的千年掩埋了一切,因为一场又一场考古发掘,消失的精绝重现于世间。</p> <p class="ql-block">尼雅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历时近百年,成果丰硕,堪称新疆考古学史的缩影。尼雅遗址考古也是二十世纪新疆考古的世界性热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参与沙漠考古,发现尼雅宝藏。</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上的纹样主要包含云气纹、茱萸纹、鸟兽纹等多种纹饰。图案总体使用云气纹为骨架,沿着纬线方向铺展。太阳、月亮、以及象征月亮的白色圆形纹和象征太阳的红色圆形纹。在祥瑞云气纹样间,有序织出“凤凰、鸾乌、麒麟、白虎”四只瑞兽图案,</p><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一吉语最早记载于《史记•天官书》中,书中记有“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出其诞生于汉代,距今两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小佛寺(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p><p class="ql-block">出土时间:2000年</p><p class="ql-block">托普鲁克境1号小佛寺属于微型服堂式佛寺,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中古时期最小佛寺。</p><p class="ql-block">然这座佛寺不到4平方米,却呈现了于闻6-7世纪的绘画风格和佛寺的基本配置:有建筑、有雕塑、有壁画,且可以在内进行各种礼佛活动。</p> <p class="ql-block">尼雅木雕</p> <p class="ql-block">这是单面绘制的长方形供奉板。描绘的是将养蚕业引入于阗地区的传说。中心人物是一位中国公主,她将桑籽和蚕蛾卵藏在头饰中运到于阗。她的前面有一个装满蚕茧的篮子。左边的人物可能是一位女侍从,指着公主头饰中的藏着的物品,而右边的人物似乎站在织布机前,手中拿着一把织布梳。盘腿而坐的四臂神灵可能代表着丝绸之神,他的手中似乎拿着一个高脚杯和一根梭子。</p> <p class="ql-block">该件文物出土时已被剪裁作四块,缝成裤子,现为拼对复原。上部是希腊神话中吹奏竖笛的半人半马怪(CENTAUR),下部为执矛武士像。</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石窟壁画</p><p class="ql-block">克孜尔石窟是位于中国新疆木札特河北岸的大型凿岩佛教洞群,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群。</p><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及其描绘的场景,是追溯中亚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也证明了丝绸之路在佛教传播中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舍利盒盖顶</p><p class="ql-block">此舍利盒盖顶端展开的图案为四组连珠纹,舍利盒上乐舞图案可能是苏幕遮舞,属于龟兹乐。</p> <p class="ql-block">纯金带扣</p><p class="ql-block">这是汉朝中央政府赏赐给焉耆地方政权首领的,带扣上装饰着八条气势非凡的中原风格龙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绢衣彩绘木俑</p> <p class="ql-block">木箜篌</p> <p class="ql-block">楼兰花型木雕</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故事</p> <p class="ql-block">织造万象一——“数字织机交互体验”</p><p class="ql-block">数字织机,复刻自两千多年前织就“五星出东方”锦的老官山汉墓织机。</p> <p class="ql-block">精品文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