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8月22日至23日,“河南固始(第十届江夏文化)交流大会暨黄庭坚诗书画院揭牌两周年庆典”活动筹备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我们参会人员按筹备会会务组安排到河南省博物院参观,这是我用手机在博物院里拍照的藏品部分照片做成美篇《参观河南省博物院》,因参观人数多、光线等因素照片拍摄的不好。只能作为美篇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河南博物院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历史沿革:创建于1927年,前身为河南博物馆,最初馆址设在开封市。1961年迁至郑州,1997年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1998年新馆落成并正式开放运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建筑特色:主展馆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设计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蕴含“天中地心”“天圆地方”等理念。建筑群采用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主体建筑四隅分布着八座附属建筑,寓意“九鼎定中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馆藏文物: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馆藏珍贵文物54314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妇好鸮尊、贾湖骨笛、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武则天金简等被评为镇馆之宝,云纹铜禁、莲鹤方壶等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贾湖骨笛,是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它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约7800年~9000年,是中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由丹顶鹤尺骨制成,多为七孔 ,通过调试研究,能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它的发现,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帝相关传说的雕塑。中间人物形象可能是黄帝,在传说中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人文初祖”。左右两侧的形象可能是代表着和黄帝相关的神兽或力量象征,黄帝在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等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带领华夏先民发展壮大,开启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件石辟邪雕塑。石辟邪是古代的镇墓神兽,常见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陵墓神道两侧 ,具有守护陵墓、驱邪避凶的寓意。其造型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通常身形矫健,昂首张口,富有威严感,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代的彩绘陶盘。这类陶盘一般属于陶器艺术品,上面绘制的花纹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不同的纹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寓意,比如盘中的花卉状纹饰,可能与当时人们的审美、图腾崇拜 或生活习俗相关,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汉代的胡人座石灯 。这类石雕以胡人形象为造型基础,通常作为灯座使用。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胡人形象频繁出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这些石灯不仅具有实用的照明功能,还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流融合以及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块玛雅文化的石碑雕刻。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的重要文明,这类石碑通常被称为“纪年石碑”或“石碑祭坛”。上面雕刻的人物可能是玛雅的国王、贵族或重要的神祇 ,周围复杂的图案和符号包含了玛雅的象形文字,记录着重要的历史事件、王室世系、宗教仪式等信息,对于研究玛雅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来自中美洲古代文明的文物,是玛雅文明或阿兹特克文明的雕刻艺术品 。头部雕刻有着独特的头饰、大耳环,面部特征鲜明,下方类似项链的串珠饰品也很精美。这些文物通常具有宗教或仪式意义,代表着当时的神灵、贵族或重要人物,反映了古代中美洲文明在雕刻工艺和审美观念上的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莲鹤方壶,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为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莲鹤方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条立体飞龙;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它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重肃穆的传统,展现出清新活泼的艺术风格,被专家们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编钟和青铜鼎。青铜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属于礼乐器,不同大小的钟能发出不同音高,通过敲击可以演奏乐曲 。它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鼎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尤其在商周时期,不同规格的鼎代表着使用者不同的身份等级,同时鼎也用于烹煮、盛放食物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礼乐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云纹铜禁,是河南博物院的珍贵藏品之一,属春秋时期文物。云纹铜禁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是中国目前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之一 。其造型庄重威严,装饰精美,禁身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禁”在古代是盛放酒具的案几,云纹铜禁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也承载着古代的礼制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鼎,在古代,青铜鼎既是烹煮食物的器具, 更是重要的礼器,象征着身份地位与权力。它一般用于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这件青铜鼎带有鼎盖,双耳造型规整,鼎足铸造成兽首样式,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其表面的纹饰也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和审美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春秋时期的青铜方壶。它造型精美,壶口外侈,颈部两侧装饰有龙形耳,器身遍布复杂精美的纹饰,体现了春秋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底部还有类似兽形的足架 ,起到支撑作用。在古代,青铜方壶主要用于盛酒或盛水 ,是重要的礼器,常用于祭祀、宴饮等礼仪场合,彰显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当时的礼乐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缶,属于古代的盛酒器或盛水器,多在祭祀、宴饮等礼仪活动中使用。它带有盖子,两侧有兽首造型的耳,器身装饰有圆形和其他样式的纹饰 ,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青铜缶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缶在造型和纹饰上会有一定差异,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展示的是出土自“吴国勾敔夫人墓 ”的文物。上方是编钟,编钟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也是重要礼器,不同大小的钟能发出不同音高,可演奏乐曲,彰显身份地位 。下方是青铜材质的容器,可能是鼎或缶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宴饮等礼仪场合,体现了春秋晚期吴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和当时的礼乐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青铜编钟,下方是青铜鼎。青铜编钟是古代的打击乐器,也是礼器,通过敲击不同的钟能演奏出丰富的乐曲,常用于祭祀、宴飨等庄重场合,彰显身份地位。 青铜鼎在古代不仅用于烹煮食物,更是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等级,规格越高的人,使用鼎的数量和形制越讲究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独特的礼乐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件汉代的跽坐人铜灯。灯的下部是一个跽坐(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姿态的人物形象,人物双手前伸托举着灯盘 。这类铜灯将人物造型与实用灯具相结合,既具有照明功能,又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反映了汉代在青铜器制作上的创意与审美,同时也为研究汉代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壶,在古代主要用于盛酒或盛水,是重要的礼器。它带有壶盖,器身装饰有复杂的几何纹和兽面纹等纹饰, 还附有兽首造型的耳,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这类青铜壶常见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时期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会有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扁壶,是古代的盛酒器。它的造型独特,壶身呈扁圆状,两侧可能有环耳 ,方便提携搬运。壶身表面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可能是蟠螭纹、云雷纹等几何图案,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审美观念 。这类扁壶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展示的是从郑韩故城出土的文物, 左边较大的圆筒状器物可能是陶罐,是古代的一种容器,可用于储存粮食、水等物品。中间和右边的弧形、圆筒形物件,大概率是筒瓦和板瓦 ,属于建筑材料,在古代主要用于铺设屋顶,起到防雨、保护房屋结构的作用。这些文物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建筑工艺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展示的是一些古代金属制品。左边是金属环,在古代,金属环可用于系挂物品、连接部件等,比如马具上的连接环 ,或是作为装饰品的一部分。右边是带有环扣结构的金属件,可能是马衔之类的车马器构件,用于控制马匹,反映了当时的交通和畜牧相关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也体现了古代的金属加工工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尊石辟邪雕塑。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在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常被雕刻放置于陵墓神道两侧 ,起到镇墓、驱邪避凶的作用,寓意守护墓主人的安宁,同时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其造型融合了狮子、老虎等猛兽特征,身姿矫健,昂首张口,极具威严感,体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与审美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块四神石柱础,上面雕刻有四神中的部分形象。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是中国古代代表四方的神兽,常被用于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中,具有辟邪、守护等寓意。石柱础是古建筑构件,主要用于承受木柱压力, 这一块石柱础上的雕刻展现了当时的雕刻工艺和人们的信仰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件汉代的陶楼明器。陶楼是仿照现实中的建筑制作的随葬品, 多层的陶楼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和建筑风格。陶楼上雕刻有人物、飞禽等形象,有的还有斗拱、栏杆等建筑构件细节 ,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建筑艺术以及人们的丧葬观念,对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件汉代陶楼明器。陶楼作为随葬品,仿照了现实中的建筑样式 。这件陶楼有多层结构,带有飞檐翘角的屋顶,还雕刻出了门窗、栏杆等建筑细节,甚至有斗拱等构件,展现了汉代高超的制陶工艺。同时,陶楼的复杂构造和精美装饰,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社会生活状况以及人们的丧葬习俗和观念 ,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一件汉代的陶楼明器。在汉代,人们认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 所以会制作仿照现实建筑的陶楼作为随葬品,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拥有舒适的居住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件陶楼有多层结构,每层都带有瓦片状的屋顶,展现了当时典型的建筑特征。陶楼的表面还能看到门窗等建筑细节的刻画,反映出汉代高超的制陶工艺 ,也为研究汉代的建筑风格、社会生活以及丧葬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汉代的陶制建筑明器,也就是随葬用的冥器。它模拟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大型宅院建筑,有多重院落和高耸的楼阁。 从建筑结构来看,屋顶的瓦楞清晰,部分楼阁带有镂空装饰,体现了汉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比如庑殿顶、重楼式结构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类陶制建筑明器不仅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还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居住形式、建筑艺术、社会阶层以及丧葬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反映出汉代人对于死后生活的想象和期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展示的是汉代陶俑等文物。汉代陶俑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重要代表,题材丰富,有侍俑、乐俑、兵俑、骑马俑等。它们不仅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还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图中展示的是古代的青铜灶具或饮食器具。这类器物在古代用于烹饪、盛放食物等 ,造型独特,像上方带弯曲把手的器物可能用于加热搅拌,下方带长柄的器物类似勺子,可能用于舀取食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生活方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摇钱树,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多出土于四川、重庆等地的东汉墓葬 。摇钱树一般以树干为中心,树枝上装饰有各种神兽、仙人、铜钱等造型,寓意财富和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是研究汉代宗教、民俗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汉代的陶制博山炉或类似的多层塔式明器。这类器物在汉代较为常见,博山炉通常用于焚香,造型模拟山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而多层塔式明器可能与丧葬文化相关,象征着通往天界的通道,或是用于祭祀等活动 ,上面的装饰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工艺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佛教题材的石刻造像,主尊佛像结跏趺坐,头顶有圆形头光。佛像身旁雕刻有胁侍菩萨等人物,整体布局庄重肃穆 。这类石刻造像常见于南北朝至唐代等时期,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和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是研究佛教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古代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佛教石刻造像。这些造像雕刻精美,常见于南北朝到唐代 。上面雕刻有佛像、菩萨像,还有一些佛传故事或经变故事等内容,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同时,它们也是研究古代雕刻艺术风格、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永宁寺塔的模型。永宁寺塔是北魏时期在洛阳建造的一座木塔,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据记载极为宏伟壮观 。这座塔造型上为密檐式,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佛塔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佛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是研究北魏建筑、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参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石雕龙首构件,是古代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常见于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也代表着吉祥与力量。这类石雕构件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其造型生动,细节丰富,对于研究古代建筑风格、装饰艺术以及文化寓意都有着重要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是陶制仕女俑,是唐代的文物。唐代陶俑造型丰富,仕女俑尤其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和服饰特点 。她们的发髻、服饰款式等细节,展现出唐代女性的妆容、服饰风格,有的仕女俑姿态像是在奏乐、舞蹈或进行日常活动,是研究唐代生活习俗、艺术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武则天金简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也是现存唯一属于武则天的文物 。下面为你详细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基本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年代:唐代,公元700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材质:黄金,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1毫米 ,重233.5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形状:黄金制成的长方形片状,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 3 行 63 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铭文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言:大周圀(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发现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2 年 5 月,河南登封农民屈西怀上中岳嵩山采药时,在山顶峻极峰的石缝中发现了这枚金简。经专家鉴定后确认为唐代文物,后屈西怀将其捐献给国家,金简最终收藏于河南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物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武则天晚年的思想和心境,武则天执政后期,杀戮颇多,内心有所忏悔和惶恐,希望通过投简祈求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及九府免除自己的罪名 ,是研究武则天个人以及唐代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贵实物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化价值:从书法角度来看,金简上的楷书铭文,字体端庄规整,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展现了唐代书法的风貌 。同时,它也是唐代金器制作工艺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杨国忠进奉银铤是河南博物院的珍贵文物,有着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下为你详细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基本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年代:唐代。银铤上铭刻“专知诸道铸钱使司空兼右相文部尚书杨国忠进”等字样,杨国忠是唐玄宗时期的权臣,由此可判断银铤所属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材质与规格:以白银为材质打造而成,造型上是当时流行的铤状。具体的重量、尺寸等因不同银铤而存在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铭刻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除了提到进奉者杨国忠的官职等信息外,银铤上往往还会记录铸造的时间、用途等内容。比如,可能会记载该银铤是用于进献给皇室,作为宫廷开支,或是用于特定的国家事务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发现及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类银铤是在考古发掘或者文物征集过程中被发现,之后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成为研究唐代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实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物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经济史价值:它是研究唐代货币制度、白银使用情况以及财政经济的重要实物资料。唐代白银开始在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杨国忠进奉银铤 ,可以了解当时白银作为支付手段、储备物资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往来、贡赋缴纳等方面的运作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政治史价值:银铤上杨国忠的官职头衔,能帮助学者研究唐代的职官制度、官僚体系的运作。同时,杨国忠作为权臣,他进奉银铤这一行为背后反映的宫廷政治、君臣关系等内容,也为研究唐代政治生态提供了线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工艺价值:从制作工艺上看,它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包括银料的冶炼提纯、造型设计以及文字铭刻工艺等。</span></p> 黄河纤绳痕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图中展示的是郑州博物馆的部分馆藏文物,包含彩绘陶俑、三彩马及人物俑、三彩器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郑州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诸多历史阶段。这些文物如彩绘陶俑,能反映出古代的社会生活、艺术审美等方面;三彩器物则展现了唐代三彩工艺的精湛,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对于研究古代陶瓷艺术、文化交流等有着重要价值,是了解郑州乃至河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下面五个彩绘陶俑展品属这种类型。</span></p> 博物院里展示的饮茶器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代容器,从左至右,可能是带提梁的金属器、陶罐、带流口的三彩釉陶执壶等,这类器物多为古代生活用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质墓门 ,上面可能雕刻有图案或纹饰,这类墓门是古代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多面佛像,可能是佛教造像,造型上有复杂的头饰,双手合十,体现了古代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左侧较大的是黄釉绿彩三足盖鼎, 带有圆形盖子,上面似乎有一些花纹,三个鼎足造型独特 ;右侧是一组小型的金属或陶瓷陪葬明器,是罐、尊等不同器型,反映当时丧葬文化中对生活场景的模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质棺椁,表面雕刻有复杂精美的花纹,还有立体雕刻的装饰构件,可能是守护神兽等造型,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石刻工艺,常用于古代贵族墓葬,具有保护墓主人灵魂、彰显身份地位的作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鼎,带盖,两侧有耳,底部有三个雕刻精美的兽面纹鼎足 。鼎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更为华丽复杂的青铜鼎,没有盖子,鼎口边缘、腹部、足部都有大量精美的装饰,包括立体的兽首、复杂的纹饰等 ,这类鼎在古代礼仪活动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登峰造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鼎,属于中国古代的重要礼器。它有着典型的造型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外观构造:口沿两侧立着一对耳状的提梁,方便搬运;圆腹,底部由三只兽形足支撑,不仅稳定,还增添了庄重威严之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纹饰特点: 腹部表面能看到精美的纹饰,可能是饕餮纹或其他具有神秘色彩的几何纹样,这些纹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较为常见,既具有装饰性,也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和宗教意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功能用途:在古代,青铜鼎最初用于烹煮食物,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中彰显身份地位的礼器 ,像天子九鼎八簋,不同等级使用的鼎数量有严格规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盛酒器或盛水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特点:壶口宽大,颈部较细,腹部圆润鼓起 ,底部有圈足,整体造型庄重典雅。壶身两侧装饰有精美的龙形耳,灵动飘逸,增添了器物的华丽感;底部还有蜷曲的兽形装饰,进一步增强了器物的稳重感与艺术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纹饰细节:壶身表面布满了复杂的纹饰,包括云雷纹、饕餮纹等典型的商周时期青铜纹饰 ,这些纹饰线条流畅,布局严谨,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神秘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意义:在古代,青铜壶常用于祭祀、宴饮等重要场合,不仅是实用的容器,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神兽造型器物,可能是古代青铜礼器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整体塑造为神兽形象,身形似虎豹等猛兽,身体蜷曲有力,尾巴翘起,充满动感 。身上铸有精美的纹饰,可能是蟠螭纹等,线条细腻繁复。头顶或其他部位似乎还有一些附属构件,可能与其他部件共同组成更大型的器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在古代,这类青铜神兽造型器物多与祭祀、礼仪活动相关,可能是作为支撑构件, 用于承托其他礼器,也可能具有守护、辟邪等象征意义,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工艺:展现了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尤其是纹饰的铸造和整体造型的把握,都体现了工匠的精湛技艺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肚圆腹带盖铜罐:中间较大的这件器物,圆腹、带盖,两侧有衔环耳,可能是用来盛放酒水 、粮食等物品,在古代墓葬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丧葬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铜壶:左侧的铜壶,颈部较细,腹部鼓起,装饰有精美的纹饰,可能是用于盛酒的礼器, 常见于祭祀、宴饮等礼仪场合。 小型铜器:右侧的小型铜器,造型小巧,可能是配套使用的舀酒器等,与前面的容器搭配使用,体现了古人生活器具的配套设计理念。 这些青铜器表面的锈迹见证了岁月的痕迹,其造型和纹饰则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代青铜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带盖铜敦:左侧这件器物,有盖,圆腹,盖和器身有对称的兽首装饰,它可能是用来盛放饭食的食器,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常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铜鉴:中间较大的敞口、双兽耳的器物是铜鉴,可用于盛水或冰,古人也会用它来照面,所以也可看作是镜子的前身, 同时在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小型铜器:右侧的小型器物,可能是匜和盘 。匜一般用于浇水洗手,盘用于承接洗过手的废水,它们是古代礼仪活动中“沃盥之礼 ”的器具组合。 这些青铜器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礼仪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王孙诰编钟是郑州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基本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出土信息:1978 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 2 号楚墓,是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墓主人据考证可能是楚国的令尹子庚(王孙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规模形制:一套共26件,是目前已知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套编钟。钟体上有铭文,记载了王孙诰自铸这套编钟用于祭祀和宴飨等活动。钟的造型精美,钟体上装饰有蟠螭纹、云纹等繁缛的纹饰,线条流畅,工艺精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铸造工艺:展现了春秋时期楚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准,无论是钟体的造型设计,还是纹饰的雕刻铸造,都体现出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创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音乐价值:经测音,王孙诰编钟音律准确,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以演奏出复杂的乐曲, 反映了当时先进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水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历史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交流:王孙诰编钟出土于楚地,却融合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元素,反映了春秋时期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礼乐制度:作为礼乐器,编钟的使用规格和形式与当时的礼乐制度紧密相关, 王孙诰编钟的出土为研究春秋时期楚国乃至整个东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贵族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编镈,是中国古代青铜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特征:编镈外形类似钟,但相较于普通编钟,镈的腔体更短阔 ,合瓦形结构更为明显。镈身上有乳钉状的装饰,顶部有复杂的兽形钮或环,用于悬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在古代,编镈常与编钟配合使用,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以烘托庄重、肃穆的气氛 。它不仅是乐器,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能够拥有编镈的一般是贵族阶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价值:编镈的铸造工艺和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水平以及审美观念 ,对于研究古代音乐史、礼仪制度和青铜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代青铜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戈:左侧两件形似“丁”字的器物是青铜戈,这是中国古代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 ,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常与干(盾牌)配合使用,组成“干戈”,是战争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铜铃:中间顶部带有长柄、周身有精美纹饰的是青铜铃,可能是悬挂使用的乐器, 也可能是马车上的装饰配件,起到发声警示或装饰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其他小件青铜器:右侧的小件青铜器,可能是车马器中的构件, 比如车辖、车軎等,用于固定车轮、车轴等部位,保障车辆行驶,同时部分车马器也带有装饰功能,彰显主人身份地位。 这些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军事、交通以及工艺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件黄地粉彩龙纹盖豆,属于清代典型的宫廷瓷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整体由盖、身和底座组成,盖子顶部有红色球形钮,方便拿取;器身腹部圆润,下接圆柱形高足,造型规整端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纹饰:以黄色为底色,运用粉彩工艺绘制了多条姿态各异的龙纹,龙身矫健,色彩鲜艳,如红、粉、绿、紫等色彩相互映衬, 此外还搭配有云纹、回纹等辅助纹饰,布局严谨,繁而不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与意义:在古代,豆是一种礼器,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多见于祭祀、宴飨等礼仪场合。这件瓷器上的龙纹是皇权的象征, 表明它可能是宫廷用器,体现了清代高超的制瓷工艺和皇家尊贵的审美取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件绿彩龙纹盖罐,属于中国古代瓷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罐体圆润饱满,腹部稍鼓,带有圆形的盖子,盖子边缘和罐身底部有精致的边饰 ,整体造型端庄稳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纹饰:以白色为底色,运用绿彩绘制了栩栩如生的龙纹,龙身矫健,蜿蜒盘旋,周围还点缀着云纹等辅助纹饰,体现出一种威严、神秘的氛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这类盖罐在古代主要用于储存食物、香料等物品,也可作为陈设器摆放在室内。龙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皇权和吉祥的象征, 说明这件瓷器可能具有一定等级,或是富贵人家所用,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代瓷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左侧大盘:是一件带有繁复花纹的瓷盘,花纹是传统的吉祥图案, 以红色和其他颜色绘制在白色的瓷胎上,这种装饰手法常见于明清时期的瓷器,主要用于盛放食物或作为陈设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间和右侧器物:有瓷碗、带盖的小罐、造型别致的粉色花瓣形器物等。 这些瓷器可能采用了粉彩、青花等装饰工艺,色彩丰富,纹饰精美。它们在古代主要用于饮食、储存物品等日常用途,也可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宴饮等场合 ,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和人们的审美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件古代瓷器,主要有碗、盘、杯等器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装饰工艺:这些瓷器运用了斗彩等装饰工艺,将青花与五彩相结合,呈现出丰富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 ,比如碗和盘的内部或外部有花卉、云纹等吉祥图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在古代,这些瓷器主要用于饮食,像碗用来盛饭盛汤,盘用来盛放菜肴 ,而小杯子可能是用来喝茶饮酒的。它们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同时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和审美风尚,部分精品可能是宫廷或富贵人家所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整体呈葫芦形,由上下两个球体相连而成,颈部较细 。这种造型源于葫芦的形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葫芦有福禄吉祥、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纹饰:以白色为瓷胎底色,运用青花工艺绘制了缠枝莲纹,蓝色的莲花与藤蔓相互缠绕, 此外还有卷草纹、蕉叶纹等辅助纹饰分布在瓶身不同部位,布局疏密得当,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与意义:在古代,葫芦瓶不仅是精美的陈设瓷器,摆放在室内起到装饰作用 ,也可用于插花、储物等。其精美的纹饰和独特的造型,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常见于明清时期官窑瓷器,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花莲瓣形福字盘,属于中国传统青花瓷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盘子边缘呈莲瓣状,独特且美观,增加了器物的艺术感 。这种造型模仿莲花的形态,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吉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纹饰:以白色瓷胎为底,运用青花工艺绘制纹饰。盘内和莲瓣形边缘都有青花图案, 盘心处写有“福”字,代表着福气、福运,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盘身的其他花纹与“福”字相互映衬,整体布局和谐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在古代,这类盘子可用于盛放食物,如水果、糕点等 ,特别是在节庆或礼仪场合使用;也可作为陈设器,摆放在室内彰显主人的品味,同时寄托对幸福生活的期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件古代瓷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单色釉瓷盘:左侧的红色和蓝色瓷盘,大概率是单色釉瓷器。单色釉瓷器以其纯净的色泽取胜,烧制难度高,在古代是宫廷和贵族喜爱的瓷器品类 ,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粉彩小瓶:中间的小瓶可能是粉彩瓷器,粉彩以粉润柔和的色彩著称,纹饰细腻, 这件小瓶造型精巧,可能是用于盛放香料、药品等的容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花瓷盘等:右侧的瓷盘上绘有龙纹,属于青花瓷,龙纹彰显了皇家或贵族的身份地位 。此外还有其他小型瓷器,可能是饮食或储物用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和审美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多件青花瓷制品,其中中间较大的瓷盘较为瞩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装饰工艺:这件瓷盘运用了青花瓷的装饰工艺,以氧化钴为颜料在瓷胎上绘制图案,再施以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 。盘心绘制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可能是莲花等,周围辅以枝叶纹饰,盘边也有一圈精致的花纹,整体构图饱满,线条流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在古代,这类青花瓷盘主要用于盛放食物,比如水果、菜肴等 ,也可作为陈设品摆放在室内,展示主人的品味。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品类之一,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在国内外都备受推崇。 旁边的小碗同样采用青花工艺,纹饰相对简洁 ,可能用于盛放调料、茶点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件象驮宝瓶文物,具有浓厚的文化寓意和精湛的工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主体是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大象体态丰硕,雕刻细腻,生动展现出大象的形态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象背上驮着一个宝瓶,瓶口较大,瓶身线条优美。大象身上披挂着精美的饰品,镶嵌着各种颜色的宝石, 还配有复杂的雕花鞍具,显得十分奢华。底部有围栏形状的底座,雕刻同样细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化寓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传统文化中,“象”与“祥”谐音,象征吉祥、太平 ;宝瓶则寓意平安,所以象驮宝瓶有“太平有象”“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常作为宫廷或贵族家中的陈设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工艺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件文物融合了雕刻、镶嵌等多种工艺,尤其是宝石镶嵌工艺,对宝石的挑选和镶嵌位置都极为讲究, 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工艺审美和奢华的生活风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粉彩堆塑葫芦瓶,融合了精湛的工艺与美好的寓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采用葫芦瓶的经典造型,由上下两个球体相连而成,象征着福禄 。瓶口处有藤蔓、叶子等堆塑装饰,自然且生动,仿佛葫芦生长的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装饰工艺:运用了粉彩工艺,色彩丰富艳丽,有绿色、蓝色、黄色等 ,瓶身表面堆塑出一片片叶子和一个个小葫芦的形状,层次丰富,立体感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葫芦有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 这件葫芦瓶不仅是精美的陈设瓷器,摆放在室内增添艺术氛围,还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玉制鼎形器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整体呈鼎的形状,带有盖子,两侧有对称的耳状结构 ,造型古朴端庄,借鉴了古代青铜鼎的样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材质与工艺:材质为玉,玉质看起来温润细腻 。虽然表面没有特别复杂炫目的雕刻纹饰,但可能经过了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展现出玉石本身的质感和色泽,体现了一种简约而大气的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在古代,玉制器物常具有较高的等级和特殊的意义, 这类玉鼎可能用于祭祀、礼仪等庄重场合,作为礼器使用,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权力,也可能是贵族阶层的陈设或把玩之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漆器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与工艺:有圆形的漆盒,其外观呈现出花瓣形的轮廓,表面雕刻有精美的纹饰, 可能是采用了剔红的工艺,即在器物胎体上髹涂多层红漆,然后在漆层上雕刻出花纹 。还有小巧的葫芦形漆器,色泽红润,造型别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用途:这些漆器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放物品,像漆盒可以用来存放首饰、香料、文房用品等 ,既具有实用性,又因其精美的工艺具备陈设和装饰价值。漆器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当时的审美风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尊中原古代石雕佛头,展现了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发髻:佛头的发髻呈波浪状,这种样式在古代佛教造像中较为常见,体现出庄严与神圣之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面部表情:佛像双目微阖,神态宁静安详,仿佛在传达一种慈悲与智慧 ;鼻梁挺直,嘴唇线条柔和,嘴角微微上扬,似有含蓄的笑意,尽显佛陀的平和与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宗教价值:佛头造像是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实物见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与推崇 ,承载着祈祷、祈福等宗教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艺术价值:其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对人物面部神情的刻画细腻入微, 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对于研究中原地区古代佛教艺术、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中展示的是古代石雕佛像及石刻文物,它们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风格:有单体佛像、佛龛造像等,佛像姿态多样,有的结跏趺坐,有的站立 。雕刻细腻,像佛像的服饰纹理、面部表情,以及背光的花纹等都清晰可见,部分造像还有胁侍菩萨、弟子等形象与之搭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意义:这些石雕文物是佛教在中原地区传播和发展的实物见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比如北魏时期的造像秀骨清像,唐代的造像丰腴饱满等。它们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是研究古代雕刻工艺、审美观念、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展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当时人们对佛教的虔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两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座古代佛教造像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造型与雕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整体结构:顶部形似屋檐,可能是仿传统建筑样式,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碑身分为多个层次,雕刻有佛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雕刻内容:佛龛内雕刻有佛像,佛像周围还雕刻有胁侍菩萨、弟子等人物形象, 有的佛龛下方还雕刻有供桌、香炉等器物,整体布局严谨,雕刻细腻,人物的服饰纹理、面部表情等细节都清晰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宗教价值:造像碑是佛教信仰的重要载体,用于供奉佛像,表达信徒对佛教的虔诚和信仰 ,体现了当时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艺术价值:其雕刻工艺精湛,融合了当时的雕刻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对于研究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雕刻技艺的演变,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根古代佛教经幢,是一种刻有经文、佛像等内容的石柱,具有重要的宗教和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造型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整体结构:经幢由多个部分组成,底部较粗,向上逐渐变细 。幢身上雕刻有多个佛龛,每个佛龛内雕刻着佛像或其他佛教人物形象,造型精美。顶部可能原本还有一些装饰构件,虽历经岁月可能有所损毁,但仍能看出其曾经的庄严与精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雕刻工艺:佛像等雕刻线条流畅,人物面部表情、服饰纹理等细节处理细腻, 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不同佛龛之间的布局合理,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审美和设计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宗教用途:经幢上雕刻的经文、佛像等,主要用于弘扬佛法、祈福消灾等宗教活动 ,是信徒表达对佛教虔诚信仰的一种方式,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艺术价值:它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雕刻艺术以及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其造型风格、雕刻手法等对于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座古代佛教造像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造型与雕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顶部:雕刻有两条缠绕的龙,造型生动,龙身矫健,体现出古代工匠对神兽形态的精准把握, 也增添了造像碑的威严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碑身:布满了各种雕刻内容,有佛龛,龛内雕刻着佛像,佛像神态安详 ;还有众多佛教人物形象、故事场景等,布局紧凑有序。此外,碑身上可能还刻有经文或题记, 虽历经岁月有些字迹或雕刻细节可能磨损,但仍能看出其雕刻工艺的精湛,线条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化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宗教价值:作为佛教的载体,造像碑用于弘扬佛法、供信徒朝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以及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艺术价值:其融合了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对于研究古代佛教艺术、雕刻技艺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的珍贵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河南郑州博物院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丰富,特色鲜明。通过参观丰富多样的展览,如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等, 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河南郑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以及近现代的发展变迁,让我能够深入了解郑州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背景音乐:爱我中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拍摄及美篇制作:黄德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谢谢你的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