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圣地—《郎木寺》

春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次来甘南、川北旅游才知道,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此生必去的微缩香格里拉”—郎木寺,原来是一个镇。是个“一镇两省三寺‌”的神奇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 ,海拔3480米,白龙江奔涌穿镇而过,将郎木寺镇一分为二,江北岸是甘肃碌曲县的《赛赤寺》,江南岸是四川若尔盖县的《格尔底寺》,这两座隔“江”相望的寺庙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它们之间又夹着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两岸迥异却又相融的藏、回信仰在这里交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郎木寺创建于公元1748年,创始人是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历经五世赛赤活佛的护持和扩建,1958年前,该寺设有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不过先后于1958年和“文革”中被拆毁,1981年5月批准开放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郎木寺院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由弥勒殿、灵塔金瓦殿、护法殿等20余座建筑、大小20座嘛呢经轮房以及200余幢僧舍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条白龙江将郎木寺的寺院分为两部分,位于四川达仓郎木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拥有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景点;位于甘肃碌曲县的郎木寺,也叫赛赤寺,寺院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以白龙江为界隔“江”相互守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郎木寺名称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郎木在藏语里是仙女的意思,因纳摩峡谷口的石崖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内的岩壁上有一处酷似美女的天然浮雕像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5日上午我们从郎木寺镇临江假日宾馆出发,穿越街道片刻功夫,8点40分钟左右到达郎木寺(赛赤寺)入口处。寺院入口处是一座斗拱飞檐的大牌坊,层层叠叠,似是飞鸟振翅欲飞,又似是在无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牌坊正中,镌刻着金色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那是赛赤寺的名字,庄重而神圣。吸引无数游客心怀敬畏与憧憬,想要一探寺内的神秘与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到达景区时,正值游客入院高峰时间段,放眼望去景区入口处呈现出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游客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人群如潮水般不断涌来。有团队游客举着鲜明的旗帜,在导游的带领下有序排队;也有自由行的游客,拖儿带女一家人或三两结伴前行。现场工作人员在入口处维持秩序,引导游客依次进入。整个入口处虽人潮涌动,但在有序的组织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彰显出景区应对高峰客流的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踏入景区,视线瞬间被并排而立的八座宝塔所吸引。它们宛如八位静默的智者,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着一方天地。宝塔的轮廓在澄澈的蓝天映衬下,显得刚劲而优美。塔身的砖石历经风雨的洗礼,镌刻着时光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藏传佛教文化里,并排的八座宝塔是“八佛塔”,也叫“如来八塔”,它们分别纪念着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的八大重要事迹,每一座都有其独特的寓意(莲聚塔、菩提塔、四蒂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槃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佛塔通常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建筑风格特点,一般由塔基、塔瓶、塔颈、塔叉、塔顶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土、水、火、风、空五方面,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信众和游客进入寺院时,首先看到八佛塔,就如同开启了一场神圣的精神之旅。这不仅能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还能让人们在进入寺院前就对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事迹有所了解,起到引导和教化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郎木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壮观的转经筒长廊。长廊里,信徒们和附近的居民是这里的常客。他们身着传统的藏袍,脸上带着虔诚的神情,步伐沉稳而坚定。每天,他们都会来到这里,沿着长廊缓缓前行,伸出手轻轻握住转经筒的手柄,顺时针推动着。那动作娴熟而自然,仿佛是与转经筒之间有着一种默契的交流。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宁静,似乎在通过转动经筒,将自己内心的祈愿传递给神灵。每一次推动,都像是在拨动生命的琴弦,奏响一曲关于信仰与希望的乐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客们也被这热闹的场景吸引,纷纷加入到转经的队伍中。模仿着信徒们的动作,顺时针推动着转经筒。有的游客还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想要记录下这独特的瞬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推动转经筒的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转经筒的重量和质感,每转动一下,都能听到转经筒内部发出的轻微声响,转经筒转动的声音,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空气中回荡。它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引领着人们走向未来的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跨入郎木寺看到,寺院的建筑采用典型的藏式风格,布局自由,不设中轴线,整个寺庙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仿佛从山体中自然生长出来,和周边的山川、森林等自然景观和谐统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建筑材料主要为石木结构。外墙以赭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黄色和白色,少量使用黑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漫步在郎木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依山势而建的各个大殿。它们就像一群错落排列的巨人,各自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却又和谐地融为一体。地势较低处的大殿,它就像是一位沉稳的老者,扎根于大地,默默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而在山腰处高高矗立的大殿,则如同一位昂首挺胸的勇士,威严地俯瞰着四周。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谱写的一首壮丽乐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踏入郎木寺的那一刻,仿佛走进了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神秘佛国。这座寺院巧妙地将藏传佛教与汉族建筑艺术的精髓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独特而迷人的画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座座大殿的屋顶和屋脊,是最耀眼的部分。藏传佛教独特的宗教象征物—法轮与金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佛法的流转不息,它带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跨越岁月的长河,将佛教的教义传播到每一个角落。金鹿温顺而祥和地陪伴在法轮两侧,它们灵动的身姿、宁静的神态,象征着世间的和平与安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的目光下移,会惊喜地发现大殿屋檐斗拱飞檐如同灵动的羽翼,轻盈地伸展在大殿的屋檐之下。斗拱,这一汉族建筑艺术中的瑰宝,以其精巧的结构和独特的力学原理,支撑起了大殿的屋檐,仿佛是无数双手臂,稳稳地托举着信仰的天空。它们层层叠叠,每一个斗拱都雕刻得细腻入微,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飞檐则如灵动的飞鸟,欲展翅高飞。它们微微上翘的曲线,轻盈而优美,打破了建筑的沉闷与单调,给人一种灵动飘逸之感。在微风的吹拂下,飞檐上的风铃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与建筑之间的美妙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藏传佛教的大殿广泛运用红、黄、白等鲜明色彩。红色通常用于大殿的墙体和门窗边框,象征着神圣与庄严;黄色多用于屋顶和经幡,代表着智慧和光明;白色则用于墙面,寓意着纯净和圣洁。例如,大经堂的外墙刷成醒目的红色,搭配黄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装饰线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视觉冲击力极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往前走,首先来到大经堂。大经堂采用鎏金铜瓦装饰殿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既展现出建筑的华丽,又凸显了宗教建筑的庄严与神圣。大经堂是郎木寺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人们日常诵经、举行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跟隨游客群走进经堂内部,会看到一盏盏闪烁的酥油灯,这些酥油灯不仅为经堂带来了光明,更象征着智慧与希望。僧人们围坐在经堂内,手持经卷,口中念念有词,那悠扬的诵经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我们的心灵瞬间沉静下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殿供奉着20米高的宗喀巴大师铜像,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这尊高大的铜像代表着信徒们对他的崇敬和信仰。殿内保存很多色彩鲜艳的壁画,这些壁画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绘画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经堂内部还有很多精美的唐卡。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题材广泛,涉及到宗教、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沿着山坡小路缓缓前行,微风轻拂,带着藏区独有的圣洁气息,撩动着经幡猎猎作响。经幡上的经文在风中舞动,仿佛是神明的低语,传递着对世间的祝福与庇佑。一路上不时有红袍僧人擦肩而过 ,还能能看到虔诚的信徒,他们手持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信仰的虔诚与敬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竖立在山坡上的大殿平台上。站在这里远眺,一幅雄浑壮丽而又宁静祥和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脚下,郎木寺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红墙金顶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寺庙的佛塔高耸入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仿佛是连接天地的纽带。寺院中不时传来低沉的诵经声和悠扬的法号声,穿越时空,回荡在山谷之间,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了净化与安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寺院周边是一片宁静的草原。碧绿的草地像一块巨大的绿毯,一直延伸到天边。成群的牦牛和绵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它们的身影点缀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宛如灵动的音符,奏响着大自然的和谐乐章。远处的牧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驰骋,他们的身影在天地间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无比坚毅,仿佛是这片草原的守护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我们登上了郎木寺的最高观景台,仿佛与天空和神灵都更近了一步。极目俯瞰,郎木寺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姿态呈现在眼前。寺庙建筑群气势恢宏,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在岁月的长河中傲然挺立。厚重的石墙、巍峨的佛塔,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信仰的力量,每一寸砖石都镌刻着虔诚与执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举起相机,捕捉这壮丽的景象。每一张照片都是对郎木寺壮美山河的致敬,都是对信仰与自然融合之美的永恒铭记。在这天地之间,郎木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让人深深为之折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郎木寺的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藏传佛教的历史与传统,它们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见了,梵音圣地—郎木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