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日晨光熹微,牯岭还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我们乘坐观光车向庐山西线景区驶去。一路上,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全然没有夏日的燥热,让人格外惬意。</p> <p class="ql-block"> 不多时,我们便抵达了电站大坝。眼前的大坝远比想象中朴素得多。灰白色的混凝土坝体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两山之间。坝下是深不见底的碧潭,潭水幽深,仿佛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毛泽东在此留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照片里,他身着白色衬衫,身姿挺拔地站在坝顶,背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伟人的风采与壮丽的山河融为一体。这张照片,让原本平凡的大坝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坝上,俯瞰着脚下奔腾不息的水流,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伟人在此留下的坚定足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崇敬之情,那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伟人的缅怀。</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坝旁的小道向上游走,我们首先来到了乌龙潭。潭水如碧玉般镶嵌在山谷中,四周怪石嶙峋,古树垂枝。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水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潭边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上书“乌龙潭”三字,据传是明代僧人手迹。</p> <p class="ql-block"> 古书记载乌龙潭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但如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三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不停地拨动着琴弦,奏响一曲曲悠扬的自然乐章。</p> <p class="ql-block"> 传说这里曾有黑龙潜修,潭底至今留着它的爪印。这里还是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水帘洞外景取景地 。我蹲在潭边掬水洗脸,水温冰凉刺骨,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方山水的灵动与纯净。</p> <p class="ql-block"> 离开乌龙潭,不远处便是黄龙潭。两潭相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与乌龙潭的幽邃不同,黄龙潭更显开阔。</p> <p class="ql-block"> 只见幽谷之中,崖壁陡立,一条瀑布从十几米高的崖上跌下,喧腾飞跃,如万马奔腾般直泻潭中,撞击潭面激起千层白雾,阳光穿透水珠,竟现出短暂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 从黄龙潭到三宝树,垂直高度不过三百米,但石阶崎岖陡峭,被誉为“庐山最累五百步”。两旁柳杉遮天蔽日,不时传来山雀的啁啾声,为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p> <p class="ql-block"> 走了二十多分钟,只见三棵参天古树矗立在眼前。我仰头望去,树高三、四十米,高大挺拔,树冠如巨伞般张开,为大地撑起了一片绿荫。树干之粗需多人合抱,树皮沟壑纵横。</p> <p class="ql-block"> 这三棵树分别是两棵柳杉和一棵银杏,相传是东晋时期高僧昙诜亲手种植,已有1600年历史。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微风吹过,光斑轻轻摇曳,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 黄龙寺就藏在三宝树旁的浓荫里。其始建于晋代,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朱红色的庙门半掩着,门环上的铜绿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寺时正赶上僧人诵经,梵音混着香炉里飘出的檀香,在庭院里弥漫开来,让人心神宁静。寺后的放生池里,几尾红鲤悠闲地游弋,池边的石龟驮着青苔,仿佛从晋代就一直静卧在这里,见证着寺庙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 从三宝树折返到电站大坝后,我们乘车来到大天池景区。我原以为大天池是庐山上的一个天然湖泊。到了这里才知道所谓大天池仅仅只是天池寺的一个放生池,不大,只有3.5*10平方米,池水碧绿如玉,终年不涸,大旱不竭,被誉为“天下第十泉”。</p> <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个大天池颇有一些来历。相传当年文殊菩萨骑青狮来到天池峰,看到这个地方依山傍水,还能看到远处的长江,风景秀丽,可惜没有水。文殊菩萨用两指插入石中,立马引来了清泉,这就是大天池。</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文殊菩萨,在大天池旁修了一座文殊台,登上文殊台,可以俯瞰层峦叠嶂,远眺浩淼长江。</p> <p class="ql-block">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天池边为一位叫周颠的仙人修建了一座大天池护国寺。如今,天池寺已废,后人在这里修了一座大雄宝殿,而大天池作为放生池,依然碧水悠悠,光灵如玉,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从大天池沿悬崖峭壁上的栈道下行至龙首崖,此景堪称庐山之魂。崖壁拔地千尺,形似苍龙昂首,一根横石探出如龙角。站在崖边,狂风呼啸,云雾在脚下翻滚,仿佛置身云端。</p> <p class="ql-block"> 探头望去,只见山谷深不见底,云雾如海浪般涌动。峡谷深处一叶悬索桥横跨两山之间,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美不胜收。1959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写下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著名诗句。我紧紧地抓住栏杆,小心翼翼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既紧张又兴奋。</p> <p class="ql-block"> 从龙首崖下来,按照路标提示,我们沿木栈道来到龙首崖旁另一个观景台,从这个角度看龙首崖,才真正感受到了龙首崖这个名字的含义,感受到了龙首崖之险峻,方知“胆战心惊”四字的分量。那陡峭的崖壁,仿佛是大自然用最锋利的刀雕刻而成,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 离开令人心跳加速的龙首崖,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仙人洞。这是一个天然的洞窟,洞口仅容一人通过,进去却别有洞天。洞顶有天然形成的石幔,如珠帘垂落。石壁上渗出的水珠滴在头顶,凉丝丝的,让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洞壁上刻满历代文人题咏,最醒目的是"仙人洞"三个大字,笔力遒劲,据说是冯玉祥将军所书。洞内有一尊吕洞宾的塑像,他神态安详,手持拂尘,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万物,超凡脱俗。相传,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最终羽化成仙,因此仙人洞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仙道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洞外悬崖边,生长着一棵松树,顽强地扎根在岩石缝隙中,枝干扭曲如虬龙。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仙人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仙人洞后,我们来到了花径,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又称“白司马花径”。沿着蜿蜒的花径前行,路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各种花卉争奇斗艳,散发着阵阵芬芳,仿佛走进了一个花的王国。</p> <p class="ql-block"> 园内有一座古朴的花径亭,亭内石板上刻有“花径”二字,相传是白居易的手迹。字迹虽有些模糊,但却透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白居易在此挥毫泼墨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亭子周围种满了桃花,此时已过了桃花盛开的季节,但我依然能想象到当年白居易在此赏桃花时的情景,想起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那优美的诗句,仿佛还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 花径尽头,有一座白居易草堂,这是后人根据白居易当年在庐山的故居重建而成。草堂古朴典雅,环境清幽,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当年的生活气息。走进草堂,仿佛能看到白居易在此吟诗作画、与友人谈笑风生的场景,感受到他对这片山水的热爱与眷恋。</p> <p class="ql-block"> 花径就在如琴湖畔。如琴湖因湖面形如一把小提琴而得名,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庐山的怀抱中,湖水清澈碧绿,波光粼粼,景色十分秀丽。湖中有一座九曲桥,蜿蜒曲折伸向湖心亭。湖面上不时有游船划过,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为这宁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站在湖边,望着眼前的美景,我不禁陶醉其中,忘却了一切烦恼与疲惫,仿佛与这方山水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归程的车上,望着窗外秀丽的山水,我忽然懂了庐山的妙处。它像一本线装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的故事、自然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需要你慢慢翻,慢慢读,慢慢的品。</p> <p class="ql-block"> 在古潭看水的波纹,那是岁月的涟漪;在山巅数树的年轮,那是时光的印记;在古寺悟禅的哲理,那是心灵的洗礼;在悬崖寻仙的踪迹,那是对未知的探索;在花径拾春的碎片,那是对美好的珍藏;在湖畔听梦的余音,那是对宁静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这些才是庐山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印记,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们记忆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庐山西线之行,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让我们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