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和中华巴洛克

路经之友 小可

哈尔滨有道里区和道外区,这个 “道” 不是一般的街道,而是指铁道,1898年俄国人以中东铁路的 “附属地” 划分,将铁路以西划为 “道里”,铁路以东则为 “道外”。<br><br>道里、道外的划分,不仅划分了地理空间,更造就了两片风格迥异的城市风貌,道里成为俄国人精心打造的"东方莫斯科",道外则是中国人自发形成的市井天地,建筑风格、商业形态、生活时尚的差异,可以不恰当的比喻为上海当年的华界与租界,构成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文化。 <div><br></div><div>其实,道外区是哈尔滨开埠的地方,当时叫傅家甸,最早是个小渔村。在俄国人到来之前,傅家甸已有中国居民和商铺商贩,属于自发形成的聚居区。<br><br>我儿时记忆中,道里人对道外人多多少少有一些 “看不起”,除了 “华界” 与 “租界” 的差异,也源于建国后黑龙江的省属机构基本在南岗区,哈尔滨的市属机构基本在道里区,资源投入较多,相比之下,道外区的原住民和 “草根” 更多一些。<br><br>道里的中央大街已经网红多年,成为哈尔滨的重要地标。而近些年,道外区将老道外的几条街道整合修缮,打造了一个 “中华巴洛克” 景区,成为新网红。</div> <div><br></div><div>我对这两个地方没有厚此薄彼,虽然道里区我更熟悉一些,这次我都走马观花的逛了逛,随便拍几张照片以为记录。</div> <div><br></div><div>中央大街步行街的 “面包石” 已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去年是中央大街面包石铺就100年,还催生出面包石文化馆。<br><br>其实,老哈尔滨绝不止中央大街有面包石,很多街道都有,这东西的优点是坚固耐用且百年不烂,在没有柏油路和水泥路面的年代,绝对是最豪华的选择;它的缺点也很突出,难言舒适,不论是汽车还是洋包车,行走其上起码是中度按摩,城市更新的难度也大,后来,哈尔滨的许多街道都改造成柏油路,唯中央大街得以保留。</div> <div><br></div><div>中央大街的建筑以俄式为主,我最喜欢的还是 “松浦洋行旧址”,1906年兴建,设计师是著名的AA米亚科夫斯基,1909年落成开业。<br><br>这里曾是外文书店,我当年的最爱,我喜欢来这里看,其实不是看书,那时候的书店也没有免费的书籍给读者随便翻阅,尤其是外文原版书,我喜欢这里的静谧和氛围,深邃的封面和精美的印刷带给你无限的遐想。<br><br>可惜,如今这里已变成不伦不类的文创市集和所谓的俄餐,看起来不似百年睿智的长者,有点像浓妆艳抹的老妇人。</div> <div><br></div><div>“道里秋林”、“妇儿商店” 也已不复存在,传承最好的可能要数马迭尔宾馆了,它的雪糕和冷饮制品一年四季都那么火爆,好像前段时间还有一个针对马迭尔雪糕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国各地都有马迭尔雪糕售卖,真假不一,价格各异,被人仿冒,也足见其产品之认同。</div> <div><br></div><div>当年俄罗斯人在远东的那些故事,都曾在马迭尔的舞台上演。</div> <div><br></div><div>马迭尔宾馆对面的华梅西餐厅,门前还是那么多人排队,买面包,买雪糕冰激凌,这里曾经是我每次回哈尔滨必去的地方,难言俄餐美食,吃的也是个情怀。<br><br>差不多10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家人又回来这里打卡,餐后面面相觑,一致决定这是最后的一餐,那环境,那服务,那出品,那浓浓的国营作风......情怀终于败给了现实。<br><br>不知道它现在改进了没有?我没想再次光顾,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div> <div><br></div><div>中央大街吃俄餐的地方很多,塔道斯我也没去,我相信以哈尔滨与俄罗斯的交流便利,俄餐会有很多选择。</div> <div><br></div><div>很多俄餐都向着潮流西餐的方向发展,所以,喜欢俄式风情的要自己加以选择。</div> <div><br></div><div>传统的果木烤制的大列巴也没有了,用椴木或者是桦木窑炉烤的,据说与城市环保有关。那家伙几斤重,有着厚厚的硬壳,装在布袋子里。现在连电烤的大列巴都少了,人们吃不惯,已经慢慢的被软式面包替代了。</div> <div><br></div><div>以前没什么好吃的,大列巴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大列巴要想吃出味道,是有一个组合的,罗宋汤、奶油、果酱、番茄、酸黄瓜、红肠……不然吃不出那个味儿。<br><br>有人说,这个组合吃大馒头也一样好吃!是的,没错,一样好吃,但列巴组合是 “美食”,馒头组合是 “伙食”。<br><br>再悠久的历史、再感人的故事、再根植的情怀,在市场需求面前都是那么的弱不禁风。<br><br>很多商家变了,但是建筑没变,你可以想着它当年的样子,在头脑里随意的更换招牌。</div> <div><br></div><div>也有些建筑是我儿时没有的,后来加建的,如今也已经陪着中央大街走过来几十年了。</div> <div><br></div><div>“面包石” 要慢慢地走,这些历经百年打磨的花岗岩方块,每一块都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光泽是无数哈尔滨人的鞋底亲吻出来的。</div> <div><br></div><div>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人来中央大街打卡?清晨,旅行团已经开始在这里用脚步丈量。我想去红专街逛早市,刚好经过中央大街,现在是早上7点钟哟。</div> <div><br></div><div>红专街是中央大街旁边的一条横街,如今这里的早市也成为网红,与中央大街的 “高大上” 相比,红专街的早市充满了嗷嗷的烟火气。</div> <div><br></div><div>说起烟火气,道外的中华巴洛克绝不输蚀,当年的 “华界”,既羡慕西式建筑的典雅华丽,又厌恶殖民美学的无孔不入,于是便出现了西式山花墙上雕刻着中式铜钱纹饰,罗马柱间悬挂着中华传统匾额,不甘抄袭,又不忍放弃。</div> <div><br></div><div>与中央大街的一条街南北纵贯不同,中华巴洛克是几个街区的交叉,像四通八达的毛细血管,自然充满了生命力。</div> <div><br></div><div>这里曾经有哈尔滨最早期的专业市场,绝对的应有尽有。</div> <div><br></div><div>如今也是店铺林立,以 “小” 为美。</div> <div><br></div><div>这种业态,放在中央大街连想都不敢想。</div> <div><br></div><div>这里的游客也更加率性,比如麦当劳的铁粉。</div> <div><br></div><div>这里也曾居住过当时的名人,如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div> <div><br></div><div>今天能够看到 “中华巴洛克” 实属不易,文物保护在哈尔滨始终是敏感话题,相比上海那些神采奕奕的百年建筑,哈尔滨很多30~40年代的房子早已经摇摇欲坠了,老道外的一些历史建筑也曾经命悬一线,险些被开发商拆除。如今政府采用"微改造"模式保育这些 “活化石”,在保留建筑主体的同时植入现代功能,但投资不菲。<br><br><br><br>不知为什么?我时常庆幸家乡的 “贫穷”,由于房源有限,道里、道外、南岗的很多老建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得不继续居住使用,我不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当年我们财大气粗,那些老建筑是不是早就夷为平地了?</div> <div><br></div><div>2009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了一本整理类生活哲学书《断舍离》,它对于改变一些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扰是有帮助的,但很多时我们把它泛化了,其实,这本书原本就是很有争议的。一切都 “断舍离” 了,我们还剩下什么?<br><br>曾几何时,有谁想到老道外当年那些羞于见人的 “破房子”、“圈楼”、“桃花巷”,会成为今天的网红?中央大街 “面包石” 行走上的不便利至今都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在高速路上奔跑,我们也需要慢下来,唯有慢下来,大脑才有血液供你思考。<br><br>历史和故事不同,故事有主人公,有开始,有结束,但历史没有,历史的前面还有历史,历史的后面将成为历史,对历史要包容并蓄,而不是断舍离,老房子是记忆的载体,载体没有了,你还能记住些什么?<br><br>都说哲学的三大问题是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问题又该如何回答?</div> <div><br></div><div>我无意于评价中央大街和中华巴洛克孰优孰劣,谁雅谁俗,就好像道里与道外的百年对望,在差异中共生,在互补中共赢,最终令这座城市成为哈尔滨。<br><br>离乡人带走的记忆,即便是3.0版本,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常回来看看吧。<br><br><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br><br><br><b>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回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r></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