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外婆家是湖北沔阳。就是现在的湖北仙桃市沔城镇。外婆家姓杨。是当地货真价实的名门望族。外祖父杨会康是前清举人,敕封二品顶戴花翎,曾任江西湖北的高级官僚。外婆李氏一样贤惠机智能干,与外公一起珠联璧合双星璀璨光耀门庭,被前清皇帝封为“诰命一品夫人”,赏赐皇室田地3亩。鼎盛时期杨家良田千亩,水田也超三千亩。整个沔城县城几乎全是杨家财产。赫赫有名的“杨家大院”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p><p class="ql-block"> 外祖父根据自身的经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我母亲这一房的孩子们无论男女均早早就入了外祖父亲设的家族私塾,请了当地当时最有名望德高望重的先生授课。入学并没有门槛,只要是杨家子女无论贫富均可免费入学。</p> <p class="ql-block"> 妈妈这一辈人才辈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她的两个哥哥杨廉政、杨廉平和姐姐杨刚。</p><p class="ql-block"> 四哥(我四舅)杨廉政:又名杨潮,笔名羊枣。是中国现代新闻记者、军事评论家和翻译家。 1914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他受我六姨革命思想之影响,逐步靠近左翼,并于1933年初,经左翼文化运动组织者之一的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在同年下半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担任“左联”宣传部负责人期间,与鲁迅有过书信往来。他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军事评论家和翻译家。曾任塔斯社上海分社电讯翻译,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顾问。主编《星岛日报》《大刚报》《民主报》,创办进步刊物《国际时事研究》。1946年1月11日,杨潮被国民党特务暗害于杭州。在1946年5月19日的上海千人追悼羊枣大会上,郭沫若激愤宣告:“我们誓和一切不民主、假民主、反民主的分子作毫不留情的斗争,完成死者未完的任务!”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挽联概括了羊枣的一生:“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缧绁蒙冤,囹圄殒生,重重惨痛绝人寰。”</p><p class="ql-block"> 七哥(我七舅)杨廉平: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之后至1950年12月前在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工作,1950年为响应国家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调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55年被评选为研究所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对石油裂解、组份研究,进而研究大批量生产战争所需的战备化学物质,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打下很好物资基础。1954年后随研究所转制到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北京化工研究所,长期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20世纪60年代,参与石科院研制开发成功了中国炼油史上"五朵金花"(当时五项重大的石油分离催化加工适用等的研发成就谓之“五朵金花”。)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石化研究工作,为国家能源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有《各种乾馏炉所得页岩原油性质的比较》、《抚顺页岩油中元素的分布蜡分及油分的分布》、《车用汽油的辛烷值与压缩比、燃料经济性的关系》等学术巨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因初恋失败而决心不再耗费精力在感情纠葛上,专注于事业而终身未婚,未有子嗣。</p><p class="ql-block"> 六姐杨刚(我六姨):曾用名 李念群。</p><p class="ql-block"> 1923年入江西南昌美国教会办的葆灵女子学校读文科。1928年秋,杨刚免试进入北平的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主修英国文学,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入清华燕京支部。历任香港《大公报·文艺》主编、《大公报》特派驻美记者、天津《进步日报》负责人、周恩来总理办公厅主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八大代表。她是一名出色的记者,一位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运筹帷幄的外交家。杨刚作为现代革命文化女性的代表,近七十年来,有很多社会学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她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楷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才华横溢性格刚烈的她被誉为"浩烈之徒"和"金箭女神"。</p> <p class="ql-block"> 我母亲杨绚,1918年7月11日生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五岁时(1923年)外婆李氏去世,后被大姐杨緻接到南京抚养。1937年毕业于校训为“厚生”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大)。作为中国最早的女子大学之一,从建校到1949年培养了约千名女性精英,因此毕业生被称为“999朵玫瑰”。母亲有幸为999朵玫瑰之一!(“厚生”涵义:见下文。</p><p class="ql-block"> 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沿江大撤退,母亲跟随外公杨会康到了重庆避难。1940年因机缘巧合姻缘已到与父亲结识并结婚。后随父亲到青海工作。在国立西宁师范学校任教(后升格改名为青海省师范学院。)此后一直在青海省师范学院任国语和英文教授。59年随父亲下放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工作。1962年因当时当地的生存环境,母亲被迫辞职从青海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回到我们李家叔伯兄弟众多且从未相认过,又似乎是举目无亲的父亲的老家福建长汀县,1968年底,父亲不幸离世。自此,在无任何收入来源的状况下,我们在老家租屋艰难度日。好在半年后因母亲不凡的气度和父亲昔日友人的推荐,在长汀中区中心小学任语文代课老师,三年后重新入职调到长汀一中任英语教师。1983年平安退休。</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践行了她们首任金陵女大华人校长吴贻芳的“厚生”校训:“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於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吴贻芳: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联合国宪章》中国代表签字者。金陵女大首届毕业生,毕业留校任教,数年后接任第二任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校长。)母亲的一生实践也同样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内涵。给我们兄妹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完全称的上是坎坷多舛。自我大约记事时,我们已经回到父亲的老家,一个福建闽西山区的偏僻县城~福建长汀县。那时的我就十分的感受到母亲没有过过一天舒畅开心的日子。想想也是:在举目无亲,语言不通,即无生活来源又无处诉求的偏僻山乡,带着六个还对人间世事懵里懵懂的孩子,其生活之艰辛之无助可想而知!何况母亲还是一个满腹经纶且又心高气傲,绝不肯弯腰低头屈服认命,绝不接受嗟来之食的,精神高贵的知识分子。所以这样的她就不得不多遭受比别人更多更大的挫折与磨难。记得好不容易熬到母亲在长汀一中任教,我们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正轨时,谁又能料到世事多变。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骤然来临。在我们兄妹正在求学的关键时段,却“停课闹革命”而全部失学。随之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年仅16岁,仅有初中二年文化程度的,没有学到什么知识的我,也做为“知识青年”随着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乡到穷乡僻壤的乡下去接受再教育了。县城就留下妈妈和小学还未毕业就失学的小妹妹,惶惶不知如何度日!万般无奈之际,母亲不久就携妹妹到我们下乡的“公社”。这样我们一家在这个素未闻面的农村又一起共度世艰。在这对我们家庭来说也同样是“史无前例”的磨难时代,我再次深切体会到母亲坚韧不拔,鄙视命运,傲视风霜,知识分子特有的铮铮风骨!</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仅仅有红梅傲雪的铮铮铁骨,也并不乏柔情似水的无际母爱。</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有一段时间我患有严重的口吃与俗称“瘌痢头”的皮肤病。母亲对此是非常焦急的。想方设法四处求医。为了纠正我的口吃,每天在她的亲自监督下,在规定时间内雷打不动的逐字逐句,一字一顿朗读短文,平时说话也严格要求,提醒和控制我说话速度,吐字必须清晰无误。在妈妈严厉的督促监督下,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掉了口吃的毛病。至于头上的皮肤病,母亲放下身段与自尊,找遍了当地能找的中医西医,不太相信中医的母亲甚至探寻民间处方偏方,亲历亲为,每天为我擦试这样或那样的药剂。皇天不负有心人,母亲的不懈努力终成善果。我终于如母所愿,成长为一个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头发油黑且茂密,眉清目秀的翩翩少年。还有一事令我终身难忘:记得我约莫在一年级时,有一天和母亲在街道行走,突然,一只不大但也不算小的黄狗从侧边小路冲出来,一向怕狗的我,惊恐的闪躲一旁,没想到这狗突然冲上来在我膝盖略上处咬了一口,当即破口有血渗出。我还小不以为意,不知狗咬之厉害。我当时的害怕不是狗咬后的害怕,而是看到母亲霎时脸色苍白,眼神流露出的恐惧担忧的神色令我至今难忘。可能是当时无法找到狂犬疫苗,母亲就拿碘酊在伤口处不停挤压冲洗,当时我感觉非常之疼痛。当晚,母亲是拥抱着我睡觉的。自我记忆中我似乎从未在母亲的怀抱中入睡过。躺着妈妈温暖的怀抱中,感觉妈妈身体不停地筛糠般地颤抖,妈妈如断线般的泪珠时时滴落在我的脸颊。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因惧怕我会传染到狂犬病,妈妈是在极度恐惧和担心中度过那个潜伏期的。不知是我命不该绝,还是妈妈处置恰当,我安然度过潜伏期。时隔数年后我向妈妈提及此事,妈妈却矢口否认她有此担心并怀拥我颤抖流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我想我应该是明白了。首先,母亲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不屑于也不善于表达儿女情长。再者,具体到我个人,我认为做为她的儿子,我性格较为敏感懦弱,遇事缺乏担当,往往选择逃避,平时又不善言辞,不善交往,我感觉我并不符合母亲心目中希望的那种男儿。母亲应该是想培养我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铮铮男儿,才否认对我柔情爱抚的情感流露吧?</p>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到现在建校已经有一百二十年了。长汀一中不但是母亲任教学校,也是我们兄弟姐妹的母校。在福建省母校也是赫赫有名当之无愧的名牌一类学校,每年都会向全国各类大学输送大批优秀学员。无论是该校的校友还是教职员工,只要与长汀一中有关系无不以母校为荣!母亲直至65岁退休在该校任教也近二十年。母亲以其扎实深厚的国语和英语功底,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获得了学校师生员工有口皆碑,众口一词的推崇与敬仰。总体而言,母亲是一位对自己对学生要求都极其严厉,认真负责,甚至于苛求的,严以律己,忠诚教育事业,有着崇高职业道德与责任的,令人高山仰止的杰出教育大家!母亲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后都是一位有着崇高威望,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以至于到如今,无论在任何场合,一旦有人知道我是杨老师的孩子,人们就会肃然起敬,重新起立与我握手重新见礼,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尊敬!</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我已经七十有余,也已白发苍苍,但仍然仪态从容,仪表端庄,全赖母亲当年的苦心操劳和谆谆教诲。母亲渊博的学识,高洁的德行,坚毅的性格,挺拔的身姿,是我永远的崇拜。望母亲项背我永远自惭形秽!母亲点点滴滴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点点滴滴的耳闻目染,使我无法忘怀,终生受益!</p><p class="ql-block"> 今宵忆母何方去,</p><p class="ql-block"> 只可相逢在梦中。</p><p class="ql-block"> 慈母归西十数载,</p><p class="ql-block"> 逍遥九宇已成神。</p><p class="ql-block"> 妈妈,亲爱的妈妈,您是我永远的骄傲!</p><p class="ql-block">附: 在赴疆旅行中与同行旅友聊起各自家庭概况,勾起我对父母及整个家庭几十年坎坷磨砺的回忆。不禁唏嘘,感念良多。我心灵深处那根不敢碰触的脆弱神经又一次在不经意中被触及。觉得应该该写点什么,遂写下此篇短文,以怀念我早逝的父亲与含辛茹苦,忍辱含垢,高洁坚强,独自把我们兄弟姐妹抚养成人的伟大母亲!</p><p class="ql-block"> (构思于八月三号上午奎屯至乌鲁木齐的高速上,成文于八月十四日深圳家中)</p><p class="ql-block">雪莲冰岭上,独立自亭亭。</p><p class="ql-block">岂媚庸人意,常娱君子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