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福建土楼的璀璨星空中,裕昌楼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明珠。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别称——“东倒西歪楼” ,这一奇特称谓,源于楼内柱子倾斜却屹立数百年不倒的神奇景象。</p><p class="ql-block"> 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08 - 1338年),由刘姓家族历时六年建成。作为福建土楼中最古老的土楼之一,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其选址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既得山水之灵气,又保家族之安宁。在古代,家族聚居是常见生活模式,土楼作为家族共同体的居住载体,承载着抵御外敌、凝聚族人的功能。裕昌楼也不例外,它以圆形布局,象征家族团圆、和睦,内部回廊四通八达,既方便族人交流,又利于应急时快速响应。</p> <p class="ql-block"> 走进裕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特的建筑结构。楼内木质立柱东倒西歪,最大倾斜度达15度,历经700余年风雨,却依旧支撑着整座楼的重量。这种看似 “危险” 的构造,实则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土楼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入红糖、糯米等,使墙体坚固耐用。而立柱的倾斜,有说法认为是当初建筑时木材未充分干燥,后期收缩导致;也有人觉得是故意为之,利用木材的弹性分散应力,让建筑更具抗震性。不管何种原因,这一奇观都让建筑学家惊叹,成为研究古代建筑技艺的活标本。</p> <p class="ql-block"> 裕昌楼的人文景观同样丰富。楼内保留着传统的客家生活场景,狭窄的木楼梯、古朴的雕花门窗,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南迁,将中原文化与当地风土融合,在裕昌楼里,能看到这种融合的痕迹。比如,楼内的祖堂是家族祭祀、议事的核心场所,供奉着祖先牌位,每逢重要节日,族人齐聚于此,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传承着对祖先的敬重与对家族延续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如今,裕昌楼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楼里的原住民依然生活在这里,他们开设的小店铺摆满客家特色工艺品、美食,像用当地竹子编织的竹篮、香甜的客家米酒等。游客穿梭其中,既能感受古老建筑的魅力,又能体验浓郁的客家风情。画画爱好者们也被这里吸引,在楼外的亭子里、空地上支起画板,用画笔描绘裕昌楼的独特韵味,让艺术与古老建筑碰撞出奇妙火花。</p> <p class="ql-block"> 裕昌楼,这座 “东倒西歪” 却坚韧不倒的土楼,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生动缩影。它以独特的建筑形态、深厚的人文底蕴,向世人展示着客家先民的智慧与勇气。在这里,历史不是冰冷的过往,而是鲜活地流淌在每一块土墙、每一根木柱、每一个客家人的生活里,等待人们去聆听、去感悟,续写属于它和新时代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