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空讲课中的学生腔(续)

北师大居民

<p class="ql-block">注意空讲课中的“学生腔”(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备课若只聚焦知识梳理与课件制作,忽略对教学表达的打磨,“学生腔”便极易在空讲中滋生。许多师范生误以为,只要将知识点讲全、课件做得精美,就是合格的备课,却忘了教学表达是连接知识与学生的关键桥梁——若这座桥梁充满刻意的“拿腔拿调”,再扎实的知识也难以有效传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备教学表达,首先要跳出“模仿式表达”的误区,拒绝将“教师语言”等同于固定的“腔调模板”。不少师范生会在备课时刻意背诵“标准话术”,比如机械记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这类缺乏温度的表述,或是预设好每句话的语调高低,却从未思考这些表达是否符合真实课堂的交流逻辑。真正的备课,应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琢磨“如何说学生才听得懂、愿意听”:讲解抽象概念时,该用平实的口语化表达化解难度,而非堆砌专业术语;引导学生思考时,该用温和的问句引发互动,而非生硬的指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备教学表达要注重“节奏感”的设计,避免全程无起伏的“念经式”讲解。部分师范生备课时只关注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却忽略了表达上的张弛有度——该放慢语速强调重点时,仍保持匀速;该用轻快语气活跃氛围时,依旧紧绷。备表达节奏,需要提前预判教学中的“关键节点”:比如在抛出问题后,预留出“模拟学生思考”的停顿时间,而非急于给出答案;在讲解完复杂知识点后,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回顾,而非马不停蹄进入下一部分。这种节奏感的设计,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基于教学规律的自然呈现,能让表达更贴近真实课堂的互动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备教学表达要融入“学生视角”,思考“这样说学生能否接受”。师范生因缺乏实战经验,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备课时习惯从“我要讲什么”出发,而非“学生想听什么、能理解什么”。比如讲解公式推导时,若一味用学术化语言阐述步骤,忽略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难点,即便语调再“标准”,也难掩“学生腔”的生硬。备表达时多站在学生角度审视:这句话是否太晦涩?这个提问是否能引发思考?这样的语气是否会让学生感到压迫?唯有将“学生视角”融入表达设计,才能让语言摆脱刻意的“腔调”,变得真诚、自然,真正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备课是对教学全流程的预设,知识与课件是“骨架”,教学表达则是赋予课堂“生命力”的“血肉”。唯有将备表达与备知识、备课件同等重视,才能在空讲中跳出“拿腔拿调”的“学生腔”,让教学表达真正服务于知识传递与师生互动,为未来走上真实讲台积累扎实的表达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