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772年,此时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地方上藩镇割据,朝廷中宦官专权,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日益加重。</p><p class="ql-block">在河南新郑一个小官僚家庭,一颗诗坛新星——白居易出生了。</p><p class="ql-block">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白居易没有遇到大唐盛世,对他个人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幸。但白居易的出现,又恰恰是中唐时代的一大幸事,让李白、杜甫之后的诗坛不至于后继乏人,也让9世纪的中国历史在文化艺术上多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据说不满一岁时,白居易尚在乳母怀中,就已默识书屏下的“之”字、“无”字,此后旁人要他指认,竟能明辨无误。三岁时由母亲陈氏手把手教导着学习写字;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九岁通音韵。仿若天生与诗结缘。</p><p class="ql-block">然而,童年的他并未在安稳中度过,藩镇之乱让他随家人四处漂泊,在徐州、宿州、越中等地辗转,亲眼目睹民间疾苦,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宝贵源泉,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关注民生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在徐州的符离白居易还与邻家少女湘灵有过一段悱恻难忘的爱情故事。“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除了这首《邻女》,白居易还陆续为湘灵写过十几首诗。湘灵家庭出身不高,在白母的坚决反对下,两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直到37岁,白居易才娶了望族弘农杨氏之女。</p> <p class="ql-block">为了考取进士,十五岁的白居易带着文章投靠顾况,得到了顾况的赞叹和礼遇。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贞元十六年(公元 800 年),28 岁的他进士及第,“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句诗正是他年少得志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贞元19年,也就是三年后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也考上了。第三次,是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参加的制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又考上了。还考了个第四名,第一名的是元稹。白居易跟元稹关系非常好,后来还一起领导了“新乐府”诗歌改革。白居易还给元稹写了一封信,叫《与元九书》,其中说了这么几句话:“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十年三登科,成为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公元807年,白居易先后任命为制策考官、左拾遗、仍为翰林学士。公元810年被任命为京兆府户曹参军,充翰林学士,负责草拟诏书,参与国家纪要事物的谋划,这是白居易的仕途的高光时刻。同时也进入了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著名的《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都创作于这个时期。他一心 “兼济天下”,以笔为剑,针砭时弊。与挚友元稹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致力于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以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权贵腐败,为底层百姓发声,“惟歌生民病” 是其核心思想 。</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些正义之举却得罪了权贵,在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事件中,他因上书直言主张捉拿凶手,被权贵以越职言事罪名打压,从太子左赞善大夫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人生转折,让他的思想从 “兼济天下” 转向 “独善其身” 。</p> <p class="ql-block">在江州,白居易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借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与无奈,也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与悲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818年,任忠州刺史,他率领百姓植柳种果,改善民生,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又被任命为尚书主客郎中,仕途虽出现转机,白居易却没有了政治热情,加上朝廷的朋党相互倾轧,更使他加快了逃离政治漩涡的脚步。</p><p class="ql-block">长庆二年(公元822)请求外调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时,主持修缮、疏通城中水井,他疏浚西湖,修筑白堤,灌溉农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成为百姓心中的好官。</p> <p class="ql-block">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白居易又一次被召回长安,任秘书监。大和三年时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深感年老体衰、宦途多险,决心退隐,遂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半隐半仕于洛阳,自号 “香山居士”。他饮酒、弹琴、赋诗、游历过着富贵又远祸保身的“中隐”生活。与刘禹锡等友人诗酒唱和,参禅礼佛。</p><p class="ql-block">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正式退休。</p><p class="ql-block">但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他依然关注着社会现实和底层百姓的命运,用行动践行着 “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的人生准则。会昌四年,七十三岁白居易自掏腰包组织民众开凿龙门八节滩的暗礁,以减少船难发生。并写下“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的诗句。虽年迈体弱,那颗兼济天下的心却从未熄灭 。</p> <p class="ql-block">公元846年(会昌六年),白居易在洛阳阖然长逝,享年 75 岁。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北侧的琵琶峰顶,著名诗人李商隐为他写了墓志。</p><p class="ql-block">他一生经历了八位唐朝帝王,创作诗歌三千八百四十首,留存近三千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妇孺皆能诵。</p> <p class="ql-block">由于他对诗歌创作的痴狂态度及惊人创作量,白<span style="font-size:18px;">居易又被称为“诗魔”。</span></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这位在唐代诗坛熠熠生辉的巨星,以其独特的诗风与深邃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时代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