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谨防空讲课中的“学生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而言,空讲课是打磨教学能力的重要舞台,却有不少人在此陷入“学生腔”的误区——语言表达刻意拿腔拿调,脱离真实师生交流的自然感,沦为生硬的“模仿式授课”,这一问题亟待警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学生腔”在语言上的核心表现,是刻意追求“教师范”却用力过猛,将正常的教学语言异化为刻板的“表演式表达”。部分师范生会刻意拔高语调,全程用高亢却缺乏起伏的声音讲课,仿佛每句话都在“强调重点”,实则失去了语言的节奏感;有的则过度使用书面化词汇,把简单的知识讲解变得晦涩拗口,明明是面向学生的通俗解读,却堆砌专业术语,仿佛在背诵学术文献;还有人刻意模仿“标准教态”,说话时刻意放慢语速、拉长尾音,甚至加入不自然的停顿与语气词,试图营造“沉稳教师”的形象,反而显得僵硬做作,完全没有真实课堂中师生对话的松弛与真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语言上的“拿腔拿调”,本质是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偏差——误将“教师语言”等同于“刻意雕琢的形式”,而非“服务教学、贴近学生的沟通工具”。它不仅会让空讲课失去真实感,无法体现教学设计的核心价值,更会让师范生忽略语言表达的本质目的:用清晰、通俗、有温度的方式传递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长期依赖这种“学生腔”,还会让师范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未来走上真实讲台时,难以与学生建立有效的语言沟通,影响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规避“学生腔”,关键在于回归语言的交流本质。师范生需明白,教师的语言魅力不在于“腔调”的标准,而在于“沟通”的有效。空讲时不必刻意模仿他人,应试着以“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心态组织语言,让语调随内容起伏,让词汇贴近学生认知,让表达回归自然真诚。唯有如此,才能在空讲课中锤炼出真正的教学语言能力,为未来的课堂打下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