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酒入画,以画传情</p><p class="ql-block"> ——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里的酒文化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守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夫妇宴饮图》是东汉佚名创作的壁画,原图位于洛阳市西工区,摹本现收藏于河南洛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对饮的夫妇看起来比较年轻,男子头戴黑冠,身着红袍,衣领、袖口以黑色相配,他左手持耳杯,右手抬起置于胸前,身向右转,注视女子,好似在说着劝酒的话语。女子眉目清秀,肤质白皙,樱口朱唇,发髻高束。身着白领红花长袍,她表现得有些拘谨,似乎含羞带怯,不好意思正视男子,却又悄悄偷觑对方。两人对坐在榻上,榻前面置一盘,盘中有五个耳杯,圆盘两侧又放两个耳杯,榻后有一屏风,屏风后一侍女正向里面小心地张望,想关注又不敢多看的样子,画面右侧也画一侍女,正从盛酒器添酒到盘中的耳杯里。 该图章法铺张宏大,手法细腻写实,色彩也不像以前的多用原色而多用中间色调,笔线流畅,人物形象丰满传神。</p><p class="ql-block"> 《夫妇宴饮图》以酒为媒介,定格了汉代家庭生活的温情瞬间,既是酒文化的生动载体,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成熟期的重要见证。画中举案齐眉的夫妇形象,在觥筹交错间折射出时代的伦理秩序与审美风尚,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酒文化视角下的夫妇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汉代是酒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酒既是祭祀敬神的礼器,也是维系人伦的纽带。《夫妇宴饮图》中的饮酒场景,恰是这一特质的缩影。画面中央的夫妇对坐榻上,男子手持耳杯似在劝酒,女子含羞偷觑,姿态间既有“夫为妻纲”的礼教约束,又藏着夫妻间的脉脉温情。这种“有礼有节”的互动,与《礼记·内则》中“夫妇相敬如宾”的记载形成互文,可见饮酒已成为家庭伦理的仪式化表达。</p><p class="ql-block"> 从器物细节看,榻前圆盘内的耳杯与两侧酒器,印证了汉代“以杯饮酒”的习俗。耳杯作为汉代最普及的酒器,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既暗示了宴饮的规格,也凸显了酒在家庭生活中的日常性。屏风后侍女“欲看又止”的神态,更强化了这场家宴的私密感——酒在这里不仅是饮品,更是拉近夫妇的情感距离,让夫妇在礼仪框架内得以流露真实性情。这种“礼”与“情”的平衡,正是汉代酒文化“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核心理念的具象化。</p> <p class="ql-block">二、写实技法与人文精神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夫妇宴饮图》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绘画从先秦的“狞厉之美”走向汉代的“人间烟火”。在造型上,画家以流畅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男子红袍的舒展与女子白袍的拘谨形成对比,衣纹的轻重变化精准传达出肢体动态,尤其是女子“含羞带怯”的神情,通过眉目的微蹙、嘴角的轻抿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捕捉,突破了此前绘画“重形似轻神似”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色彩运用上,作品摒弃了先秦绘画惯用的浓烈原色,转而采用红、黑、白等中间色调的搭配。男子红袍配黑边的沉稳,女子白袍缀红花的清雅,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营造出和谐的视觉氛围,这种“随类赋彩”的意识,为后世工笔重彩画奠定了基础。而构图上,以夫妇为中心,侍女、酒器、屏风呈放射状分布,既保证了画面的层次感,又通过屏风的遮挡形成“藏与露”的节奏,体现出汉代画家对空间关系的初步探索。</p> <p class="ql-block">三、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 《夫妇宴饮图》开创的“家庭宴饮”题材,成为后世绘画的重要母题。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夫妇互动,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酒肆,再到明清文人画中的“携壶寻幽”,酒与家庭、社会生活的联结始终是画家热衷的主题,而《夫妇宴饮图》中“以酒写情”的表现手法,为这类作品提供了范式——通过饮酒场景的细节,折射人物关系与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 在技法层面,作品的写实传统影响深远。其对人物神态的细腻刻画,启发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中间色调的运用,为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的“吴家样”“周家样”提供了色彩参考;而“以形写神”的追求,更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核心准则,贯穿于历代创作中。即便是山水画兴起后,这种关注现实生活的精神依然延续,如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虽以山水为主,却不忘点缀茅舍中饮酒闲话的农人,可见《夫妇宴饮图》播下的“人间性”种子早已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夫妇宴饮图》中的夫妇形象,既是汉代酒文化“礼情合一”的缩影,也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他们在耳杯交错间流露的温情,被画家以精湛的技法永久定格,既让后人得以窥见汉代家庭的生活图景,更确立了“以酒入画”“以画传情”的创作传统。这幅壁画如同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先秦绘画的古朴,一头牵着后世艺术的繁茂,其价值不仅在于画面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让艺术始终扎根于生活,让情感在笔墨间永恒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