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内蒙古、陕西、山西)

山人

<p class="ql-block">一日闲来无事,在手机上看到一个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视频,壮美的草原风光让人心动。视频的主题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在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词曲都非常优美。放下手机突然想起来,现在不就是草原最美的季节吗?</p><p class="ql-block">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做去看草原的攻略。即然千里迢迢去了内蒙古,当然不能只看草原。做了一个内蒙古、陕西、山西的半环型旅游路线攻略。退休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途旅行的能力越来越差。几年前我曾翻越十几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山,骑车从成都到拉萨,现在真没有这个勇气了。再过几年旅游团都不带你玩了,时不我待啊。说走就走,收拾行装,订机票出发。</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来到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草原古城。这是呼和浩特的创建者“阿拉坦汗”的青铜雕塑。阿拉坦汗(1507~1582),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是一位杰出而且富有远见的蒙古族首领。呼和浩特建城初期,房屋和城墙都用青砖和青石构建,远看一片青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span></p> <p class="ql-block">品尝当地美食,是我旅行的一部分。在网上查到一家据说是非常正宗的蒙餐厅。“格日勒阿妈蒙古厨房”。</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去这家蒙餐厅吃早餐,服务员推荐了一套标准的蒙式早餐。一笼纯羊肉烧麦和一壶奶茶。纯羊肉烧麦确实很香,但这顿早餐吃完,好几天都不想吃羊肉了。记得上大学前,在钻探队工作去内蒙古施工,当时一个人一顿干掉一条羊腿不是什么难事。年纪大了,消化能力不行了,真是老了😂。计划中的“冰煮羊肉”午餐只好暂时取消了。</p> <p class="ql-block">按着自己的旅行习惯,每到一地都是先参观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前世今生。这是新建的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可以用“宏伟壮丽”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在与中原青铜文明几乎同期,内蒙古地区也出现了青铜文明。但游牧民族似乎更注重青铜器的实用性。这是博物馆展出的4000多年前的炉灶,是不是精美又实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匈奴王金冠”。这件战国时期的鹰顶金冠饰,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艺术的结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span>堪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辽代“陈国公主与附马合葬的棺椁”。这么豪华精美的棺椁,又保存的这么好,真是第一次看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国公主墓中陪葬的长颈玻璃瓶。我国到清朝的中晚期才能制作玻璃器皿。辽代古墓中的玻璃器皿,应该是来自古波斯。这也证实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陈国公主墓中公主覆面的黄金面具。</p> <p class="ql-block">敕勒川草原是指阴山山脉下的一大片草原。因古时鲜卑族的一支敕勒人在这片草原上游牧,而称为敕勒川草原。</p> <p class="ql-block">来内蒙头两天一直下雨,雨刚停就迫不及待的乘车赶往敕勒川草原。今年雨水较大,草原上一派水草肥美的景像。</p> <p class="ql-block">茫茫草原上洁白的蒙古大帐,让人看了顿觉心胸辽阔 </p> <p class="ql-block">“敕勒川”是一首儿时就能背诵的,北朝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歌词寥寥二十余字,展现出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壮丽图景。尤以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词大气磅礴,粗犷雄放,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p><p class="ql-block">儿时家父教我背诵这首北朝民歌时,就有去看看敕勒川草原的愿望,直到退休了才来到敕勒川草原。人生如白驹过隙啊!</p> <p class="ql-block">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大召寺是呼和浩特的一座大型格鲁派(黄教)藏传佛教寺院。大召寺其中的"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藏传佛教黄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召寺外的藏传佛教释迦八塔。</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的建筑,具有汉传佛教寺院与藏传佛教寺院相结合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的“慈航普度”殿内,贡奉着大召三宝,银佛、龙柱和壁画。殿内禁止拍照,灯光又很暗,偷拍两张效果不好。其实很多寺院都允许拍照,因为大部分游客是来游览的,而不是来拜佛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全身由3万两纯银铸成。距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佛像呈坐姿,高达3米。据史籍记载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的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寺,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大召寺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大召寺隔街相望的“席力图召”。</p> <p class="ql-block">明代开始阿拉坦汗就招募汉人到呼和浩特周边垦荒。清代随着“走西口”,大批汉人来到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是呼和浩特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观音寺”。</p> <p class="ql-block">这是呼和浩特市宝尔汗佛塔。藏传佛教的佛塔并不罕见,但这座高大的佛塔四面都有一双眼睛,注视着芸芸众生。早上和晚上都有大量的群众来这里转塔。</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做工精巧,玲珑秀丽。</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据说秋季昭君墓周边草皆枯黄,<span style="font-size:18px;">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span></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天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元帝准备在宫中选宫女赐予他。</span>可是当宫女们得知这次要去荒凉的北方,而且是嫁给匈奴人,每个人都默不作声,谁也不愿意离开家乡。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宫女自告奋勇要求去匈奴,这个宫女名叫王嫱,也叫王昭君。这是“青冢”景区的石亭和王昭君像。</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前雕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span>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塑像后面就是“青冢”。王昭君到匈奴后,为了感谢她对汉朝和匈奴和好做出的贡献,呼韩邪单于特别封她为“宁胡阏氏”,意思是她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的故事从古流传至今,人们敬佩她远离故乡,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定而做出的贡献,使得胡汉百姓得到了一段暂时和平安稳的环境,加深了胡汉两族人民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清代时呼和浩特又称绥远。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营造,砖木构制,占地约3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将军衙署的营建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边陲的稳定,实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有“漠南第一府”之称。</p> <p class="ql-block">旅行来到包头游览“美岱召”。明隆庆年间(1567—1572)蒙古土默特部主阿勒坦汗受明王朝册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朝廷赐名福化城。</p> <p class="ql-block">福化城最初是阿拉坦汗的都城。万历十年(1582年)阿拉坦汗邀请三世达赖来福化城讲经弘法,并在城中兴建喇嘛寺。使福化城成为一组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建筑群,始称为“美岱召”。</p> <p class="ql-block">这是美岱召城门前的蒙藏风格的石牌坊。金碧辉煌很有特色。但感觉美岱召规模比较小,寺院建筑也有些破旧,与网上的宣传有些差距,专程跑几十公里去游览,感觉有些不值。</p> <p class="ql-block">游览包头博物馆。博物馆的一大看点就是岩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展出的在包头地区发现的,战国时期游牧民族制作的岩画。</p> <p class="ql-block">游览包头城中草原,“赛汗塔拉草原”。</p> <p class="ql-block">据说“赛汗塔拉草原”是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草原四周城区高楼环绕,草原很辽阔水草肥美。城中草原有包头之肺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旅行来到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号称“暖城”。我想这个称号应该是来自那句广告词,“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按照自己旅行的习惯,第一站游览鄂尔多斯博物馆。新建的鄂尔多斯博物馆气势恢宏,让人感受到这个草原城市的强势崛起。</p> <p class="ql-block">在商、周、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出现了青铜文明。而几乎是同期,在蒙古草原上也出现了青铜文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主要是祭祀用品。而鄂尔多斯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是一些精美的动物造型和实用品。这是一盏鳯鸟造型的青铜灯。</p> <p class="ql-block">这只青铜羊的大角确实是有点夸张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博物馆展出的,鄂尔多斯蒙古族贵族妇女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博物馆隔街相望的鄂尔多斯大剧院。我估计它的设计灵感,应该是来自蒙古族贵族妇女的头饰。看它的造型是不是与博物馆展出的,蒙古族贵族妇女的头饰有点相像。</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这是鄂尔多斯郡王府,当年全城最豪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末代王爷与福晋的照片。王爷的夫人不能称王后,而是称为福晋。</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又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城市。鄂尔多斯的街道很宽,高楼林立。但楼之间的间距很大。入夜全城霓虹闪烁,灯火辉煌。鄂尔多斯市政府自豪的宣称,改革开放后,鄂尔多斯“扬眉吐气”(羊、煤、稀土、天然气)。鄂尔多斯得天独厚的拥有稀土、天然气这些稀缺资源,怎么能不“扬眉吐气”。这些年东奔西走也去过很多地方,感觉鄂尔多斯的市政建设,比许多省会城市都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鄂尔多斯市街头行驶的,无人驾驶快递投送车,在很多省会城市都没有。这可能也与鄂尔多斯市街道宽阔,行人和车辆比较少有关。</p> <p class="ql-block">在鄂尔多斯,宾馆的服务员建议我去看喷泉表演。开始并不在意,喷泉哪个城市都有。后来上网查了一下,鄂尔多斯的喷泉规模和高度亚洲第一。在世界上与迪拜的喷泉并列第一。喷泉高度达到209米。坐在200多米外的看台上,看到巨大的喷泉拔地而起,直冲夜空 。一阵微风吹来,喷泉的水雾飘过看台。这喷泉实在太高了,真的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激光在喷泉水幕上,制作的奔马表演。据说一晚上喷泉表演,仅电费就十几万。真是扬眉吐气(羊、煤、稀土、天然气)。巨大的经济实力与高科技结合,给市民和游客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财大气粗的鄂尔多斯人,斥巨资在城郊建造了一座元大都的皇宫。这是宫城具有蒙古族建筑风格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宫城城墙上具有蒙古族建筑风格的角楼。</p> <p class="ql-block">具有蒙汉结合建筑风格的皇宫大殿。</p> <p class="ql-block">皇宫大殿内金碧辉煌,定时表演传统的蒙古族歌舞。</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皇宫的建筑,没有采用汉族皇宫的金黄琉璃瓦与红色大柱,而是以蒙古族崇尚青、白两色为主色调。突出了元代皇宫的主题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人建造的元大都皇宫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壮观,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格。地下一层的博物馆,详细介绍了蒙古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现在已经成为鄂尔多斯最具人气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游览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始建于1227年,是蒙古族人民为纪念成吉思汗而建。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陵园内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这是陵园内成吉思汗的塑像。做为马背民族的首领,全国各地的成吉思汗塑像,基本都是骑在马上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成陵的祭祀大殿。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抗战时期为防止成陵的圣物落入日寇手中,1939年6月,国民政府将成吉思汗与孛儿帖哈屯灵柩,西迁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途中国共产党方面也举行了祭奠仪式。1949年8月初,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下令将成吉思汗灵柩移往青海省塔尔寺。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p> <p class="ql-block">这是祭祀大殿内的成吉思汗塑像。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此。这里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p> <p class="ql-block">这是祭祀大殿东侧的偏殿,供奉着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三件圣物:弓箭、马鞍、奶桶。</p><p class="ql-block">大殿西侧的偏殿供奉着“八白室”。即八座白色的毡帐,是最初供奉祭祀的地方,而不是埋葬金身之地。由于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八白室的建立正是适应了游牧的特点,可以随时迁移,以便随地祭祀。</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去世后,负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宫帐的鄂尔多斯部落,带着“白八室”四处游牧。直到1510年左右,鄂尔多斯部落驻牧于河套地区,并在这里供奉八白室。河套地区从此才被称为"鄂尔多斯"。</p><p class="ql-block">据记载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生前骑过的两匹白马,被视为圣物由专人喂养。过些年再选两匹刚成年的白马,替换这两匹白马。这一习俗数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成陵内还散养着两匹白马,但陵区很大,想看到它们并不容易。这是成陵的白马塑像。</p> <p class="ql-block">来到陕西榆林,游览榆林镇北台。镇北台建于1607年,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顶上。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的建筑形式,与长城沿线的其它关隘要塞不同。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之一。民间有万里长城,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说,镇北台有“天下第一台”之称。</p> <p class="ql-block">站在镇北台上望长城内外。明代时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它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同时长城的各主要关隘也是两个民族之间互市贸易的场所。“下隔耕牧地,上联南北天。”</p><p class="ql-block">镇北台北侧下方建有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约见洽谈、举行献纳贡品仪式和民间贸易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游览榆林老街。“六楼骑街”是榆林老街的一大特色,整条老街从六座各具特色的骑楼下穿过。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凯歌楼”。</p> <p class="ql-block">这座骑街楼上面是一座小庙。因小庙的墙壁布满了佛龛,所以称为“万佛楼”。</p> <p class="ql-block">这座典型的中式建筑骑楼是“文昌阁”。榆林老街另一个亮点是,它是一座“活着”的老街。不像有些城市的老街,两侧只有旅游品店铺,街上只有外地游客。榆林老街上菜市场、超市、小卖店应有尽有。生活在老街上的居民,在老街上购物,在老街旁的树荫下打牌、下棋,一派浓浓的人间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游览榆林红石峡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处。红石峡红岩对峙,榆溪河穿峡而过。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有大小不一的25处石窟。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可惜本人对书法知之甚少,就是看看热闹。</p> <p class="ql-block">游览陕西佳县香炉寺。在县城古城东门外的黄河滩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直径5米,高20余米的巨石拔地而起。巨石东临黄河,三面绝空,因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名</span>香炉石。香炉石上建有一小庙。</p> <p class="ql-block">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香炉石上的观音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寺因石而得名,被称为“香炉寺”。香炉寺三面临空,仅西北面以一小桥,与县城古城门相通。</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曾游览过“香炉寺”,对这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大加称赞 。</p> <p class="ql-block">游览佳县白云山。白云山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庙宇林立,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山上的道观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亲赐《道藏》4726卷,从此白云山名声大震。当地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葺,建成了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各类建筑100余处、占地200余亩的宏大宫观。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几百年来香火长盛不衰。</p> <p class="ql-block">白云观还是整个西北地区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大小庙宇殿堂鳞次栉比。在白云观上还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黄河,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白云山的道教主殿“真武殿”,远观雄伟壮观,近看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比外来的佛教更接地气,从天上的神仙到凡间的圣贤,皆可在道教中位列仙班。而且百姓有什么诉求,道教就有这方面的神仙。“天花”已经在世界上绝迹多年,但在过去它是儿童致死率很高的传染病。过去有些地区出过水痘的孩子被称为“熟人”(有免疫力)。清朝没出过水痘的皇子,都不能立为“太子”。因为百姓有需要,白云山建有“痘神殿”。保佑孩子们平安渡过天花传染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痘神殿内的痘神娘娘。天花虽然绝迹了,但痘神娘娘的香火亦然很旺。她现在法力大增,已经成为儿童健康的守护神。游览期间遇到有家长带孩子来拜痘神娘娘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旅行来到米脂县。米脂是明代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家乡。</span>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称"新顺王"在西安建大顺国后,命其侄李过回米脂修建行宫和祖墓,以备回乡祭祖 。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盘龙山原名马鞍山,山上原有明嘉靖年间建造的真武庙,李自成行宫就是在这座真武庙的基础上改建的。</p> <p class="ql-block">李自成行宫依山据险,前后2层90级台阶,蜿蜒曲折直上山巅。在山顶一块空阔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丽的启祥殿和兆庆宫。其建筑雄奇挺拔,气势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行宫内的李自成纪念馆。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起义军从上到下雪崩式腐化。起义军高级将领“刘宗敏”,霸占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园园。致使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联合清军夹击起义军,起义军大败。李自成在北京只呆了43天,匆匆登基称帝后就退出北京。毛主席从西柏坡去北京时,告诫全党戒骄戒躁。他说:“我们绝不做李自成”。</p> <p class="ql-block">在陕西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绥德出伟男,米脂出靓女。在米脂县有一个“米脂婆姨博物馆”,专门讲述“米脂婆姨”。婆姨为陕西方言,意为女子。</p><p class="ql-block">米脂县是中国四大优质小米生产基地之一。丰富的物产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美丽的米脂女子。据传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出生在米脂。</p><p class="ql-block">“腹有诗书气自华”。米脂婆姨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貌,更在于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1919年高佩兰女士在米脂,创办了陕西第一所女子高级小学——米脂女子高级小学校。这所学校不仅为米脂女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还培养出了一批批杰出的女性人才,如革命烈士杜焕卿、人民教育家杜兰、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安建平、杜瑞兰等。</p> <p class="ql-block">陈昌浩的夫人“孟力”是米脂人 。1941年在延安参加革命。陈昌浩是红四方面军与徐向前齐名的主要领导人 。</p> <p class="ql-block">杜律明的夫人“曹秀清”是米脂人。曹秀清1924年加入共产党,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女党员。</p> <p class="ql-block">林彪的第一位妻子“张梅”是米脂人。1935年参加革命,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医生。</p> <p class="ql-block">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离开米脂来到绥德,来看看“绥德的汉”。绥德自古出伟男,三国时期的“吕布”,宋代的抗金名将“韩世忠”都是绥德人。</p><p class="ql-block">韩世忠是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家乡人民引以为傲。这是市中心广场上的韩世忠塑像 。</p><p class="ql-block">吕布一表人才武功过人,民间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但因其人品不太好,所以家乡父老乡亲好像不太待见他。</p> <p class="ql-block">绥德是著名的石雕之乡,游览绥德石魂广场。绥德的石雕精美大气。</p> <p class="ql-block">绥德的石雕以石狮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石魂广场上有一雄一雌两只巨狮。这是“绥德汉”的一件惊世骇俗的文化创造,其最为瞩目的巨狮造像是由传说中的龙子赑屃驮负。雄狮高19.95米,由1119块石头雕刻而成,是中国迄今最大的石狮,有天下第一狮的美誉 。驮负雄狮的龙子赑屃的腹中是石雕博物馆,仔细看照片可以看到博物馆的门。可惜那天没开馆。</p> <p class="ql-block">游览靖边波浪谷。据说波浪谷可以媲美美国的羚羊谷,没去过美国羚羊谷,不敢妄加评论。</p><p class="ql-block">靖边波浪谷由白垩纪红砂岩构成,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层叠起伏的波浪状纹理,色彩斑斓,极具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本人几乎去过国内所有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与其他景区的奇峰怪石不同。波浪谷真的像一条流淌的赭红色的河流。这是一条翻着赭红色的波浪,从白垩纪流淌来的河。</p> <p class="ql-block">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这幅画面在小学课本里就见过。</p> <p class="ql-block">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这是纪念馆广场上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厅里,抗战时期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塑像。</p> <p class="ql-block">拜谒陕西黄陵县黄帝陵。这是位于黄帝陵轩辕庙院内的黄帝手植柏。<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传黄帝手植柏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已有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树</span>高20余米,胸围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一把巨大的绿伞。</p> <p class="ql-block">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一统华夏后算起。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p> <p class="ql-block">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p><p class="ql-block">近代最著名的祭奠,应该是1937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当时正处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谈判期间,双方都派员去黄陵桥山,共祭黄帝陵。一直敌对多年,拼死搏杀的国共两党相约共祭黄帝陵,标志着国共两大政党将携手共赴国难,共同为民族的生存而战。</p><p class="ql-block">本人是无神论者,游历名山古剎只是为了解宗教历史,欣赏宗教艺术,对佛教和道教的各路神仙都不拜。但在轩辕庙规规矩矩的拜了三拜,以表对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崇拜之意。</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不分党派,不论社会阶层,都共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是蒋委员长的题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黄帝陵的港澳回归纪念碑。</span>站在纪念碑前,想起宋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一首绝笔诗《示儿》。</p><p class="ql-block">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p><p class="ql-block">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华民族一雪百年耻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港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个特区的特首代表港澳人民,来黄帝陵祭祖并立碑纪念告慰祖先。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和历史上的圣贤们,如果在天有灵,知道国家现在繁荣昌盛,一定会倍感欣慰。</span></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每年祭祀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轩辕庙已经不能满足祭祀的需要。现又在轩辕庙后方,依山建造了宏伟的祭祀广场和祭祀大殿。</p> <p class="ql-block">公祭大殿雄伟壮观,轩辕黄帝的神像矗立在大殿中央。大殿整体呈方型,顶部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天窗,取“天圆地方”之意。“天圆地方”是中华民族古代先民对宇宙的最初认识。</p> <p class="ql-block">西岳华山是中华五岳中最险峻的山。工作时出差多次路过华山脚下,都因为工作原因或家中有事,没能实现登华山的愿望。每次都对自己说,以后还有机会,等下次吧。等来等去直到退休了也没爬华山。这次来到华山脚下,再不爬华山,这辈子真没机会了(体能不允许了)。</p><p class="ql-block">过去“华山自古一条路”。但现在登华山有三条路。除了“自古一条路”的徒步登华山路,还有北峰索道和西峰索道。有了索道,登华山不再困难。但“华山自古一条路”上的风景也就看不到了。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决定效法古人,沿“华山自古一条路”徒步登山。这是“华山自古一条路”山门。</p> <p class="ql-block">登山大约一半的途中来到“回心石”。“回心石“可能是告诉攀登者如果太累了,这时回心转意转身下山,再乘索道上山还来的及。自己这时也很疲惫了,但决定坚持徒步登上华山。</p> <p class="ql-block">“华山自古一条路”上风景很美,这个世上没有白流的汗水。“千尺幢、百尺峡”特别的险峻,攀登也特别难爬,华山管理部门立牌劝返年老体弱者,但自己还是决定继续攀登。经过4个多小时的奋力攀登,终于到达华山北峰。山上的游客很多很多,但徒步登山路上的游客确实较少。北峰的“华山论剑”碑,据说是金庸先生的手笔。</p><p class="ql-block">游览了东峰、中峰、南峰,最后到西峰乘索道下山。顺便说一下,华山西峰索道,是我乘坐过的最壮观的索道 。据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条采取崖壁开凿硐室站房、起伏式走向、设中间站的单线循环脱挂式索道。索道线路斜长4211米,相对高差894米。</p><p class="ql-block">早上6点出发登山,晚上4点半回到山下的民宿,可以说是精疲力竭。同住在这个民宿内,乘索道上山、下山的小伙子、姑娘们,已经吃过晚饭在民宿前台的厅里聊天。他们听说我徒步登山时的惊讶表情,让我挺开心。晚上躺在床上腰酸背痛,但觉得很值。第二天早上起来,满血复活,活力满满。说实话,真的有点很佩服自己了😂。这是我最大的值得炫耀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这是潼关市岳渎公园的岳渎阁。</p> <p class="ql-block">游览前不知道为何取名“岳渎”。看了景区的介绍才知道,名山为岳,中国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圣水为渎,中国有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p><p class="ql-block">在中华大地上,岳渎阁是唯一即能看到圣水(黄河),又能望到名山(华山)的地方,故而取名“岳渎”。</p><p class="ql-block">那天多云,拍摄效果不太好。二十多公里外的华山看不太清楚。</p> <p class="ql-block">旅行来到韩城,韩城是司马迁先生的家乡。游览司马迁祠墓。司马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史学界第一人。他编撰的“史记”,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中华民族历史上下五千年,他一人写了三千年,被誉为“史圣”。这是景区内的司马迁先生铜像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先生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不畏权贵,刚直不阿。他为李陵仗义执言,惹恼了老年昏聩的汉武帝,被打入死牢。为留得有用之身,完成“史记”的编撰,他自请“宫刑”。这对先生来说是比死刑还难受的事,是奇耻大辱。先生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的编撰。我们今天能了解汉代以前的中国历史,全拜先生所赐。这是后人对先生人品的评价“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古道上凹凸不平的石板,和连接石板的铁铆,记载着千余年来仰慕者拜谒先生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山巅的司马迁祠墓。</p> <p class="ql-block">这是司马迁祠内司马迁先生的塑像。记得小学时早上到校,必通读“老三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年少无知,读书不求甚解,以为老三篇里的话都是毛主席说的,是“最高指示”。后来才知道这是毛主席引用司马迁先生的话。毛主席这样的伟人能引用司马迁先生的话,足见先生的人品和才学。</p> <p class="ql-block">从司马迁祠墓向下远眺,远处是黄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游览韩城老街,韩城自古就有蒸制花馍的习俗。这是老街上一家花馍店制作的花馍,非常漂亮。据说当地老人过生日不买蛋糕,而是到花馍店定做花馍。</p> <p class="ql-block">游览韩城城隍庙,这是韩城城隍庙大殿房脊上的装饰,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韩城古城南门外,澽水河上的毓秀桥。毓秀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当年是韩城到西安的必经之路。桥体全部用花岗石条砌筑,两端各设置象征守护卫的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每孔桥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雕刻工艺精美生动。毓秀桥共有10个拱形桥孔,桥身全长180米,桥面宽4.5米,桥墩呈梭形。</p><p class="ql-block">关于毓秀桥,在韩城还有一个"三两银子卖桥"的历史故事。毓秀桥为清康熙年间韩城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所建,为了避免子孙后代借桥敲诈百姓,桥建成后刘荫枢以三两银子的价钱将此桥卖给了韩城县。这个故事至今仍在韩城民间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这是山西运城的舜帝陵庙。舜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皇五帝之一,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有多个舜帝陵,哪个是真的已很难考证。对我们普通游客来说,真假都不重要,多一处祭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地方,多一处旅游景区,终归是好事。</p><p class="ql-block">韩城的舜帝陵始建于唐代,后屡毁屡建。现存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舜帝陵“献殿”前的过厅,采用清代硬山顶式建筑。过厅上的匾额“浚哲文明”,是清康熙皇帝的御笔。因为逆光手机拍摄效果不太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舜帝陵的“献殿”。整个大殿为榫卯结构的纯木建筑,粗大的横梁和木柱采用榫卯连接,还有木柱下的石柱础,都给人厚重的沧桑感。献殿应该是始建于唐宋年间,现存的献殿是清代复建的,但殿门上“恭己南面”的匾额,是宋真宗所题的真迹。</p> <p class="ql-block">韩城舜帝陵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陵前的碑是明万历年间所立,这座舜帝陵墓应该是明代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西运城,游览运城七彩盐湖。运城因盐而兴,这个面积约132平方公里的湖泊,位于运城盆地的盆底,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硫酸钠型盐湖。有中国死海之称。</p><p class="ql-block">运城盐湖有着4600年的食盐开采史和70年的无机盐开发史。其中河东盐池是古代中国北方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为中华文明的发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高温和藻类是让盐湖出现七彩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当气温上升时,水分蒸发,湖水中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导致湖水变色,一般为红色或者粉红色。这次来游览盐湖正值八月,运城高温少雨,有幸一睹盐湖的七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运城七彩盐湖和世界其他盐湖或者海盐田一样,生长着一种叫杜氏盐藻的嗜盐绿色微藻,通常会使湖水呈绿色。但有时因局部生长条件的改变,杜氏盐藻会产生血红素,藻体呈红色,也会把湖水染成红色或粉红色。再加上盐湖内藻类富集不均匀的差异,也会使湖水产生深浅不一的各种颜色。</p> <p class="ql-block">山西运城七彩盐湖。随着气温升高,盐湖在阳光照耀下,湖水深浅各异,致使盐水浓度不同,嗜盐菌类的富集不同。使盐湖色彩斑斓,宛如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在运城按照攻略去永济,想游览黄河蒲津<span style="font-size:18px;">渡遗址的唐代黄河大铁牛。但因为粗心没注意到这个遗址属于博物馆周一闭馆,而自己已经定了周二的机票,只好放弃了。这是本次旅行的不圆满之处。凡事都不能求圆满,也算给下次再来运城留一个理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