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与走路是人生的两大支柱。读书是精神的跋涉,走路是肉体的远征,二者看似平行,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拓展维度的两种基本方式。在信息爆炸而精神贫瘠、交通便捷而步履停滞的当代社会,提出“读书与走路”这一命题,不仅是对个体生命质量的关切,更是对文明传承路径的再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是穿越时空的精神行走。当我们翻开《论语》,便与两千年五百年前的孔子促膝长谈;捧读《战争与和平》,便随托尔斯泰一同审视拿破伦战争的宏大图景;浏览《物种起源》,便追随达尔文的思维探索生命演化的奥秘。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阅读是为了活着。”书籍如同无数智者为我们铺设的思想之路,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风景。北宋文学家黃庭坚“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的感受,道出了阅读对精神容颜的塑造作用。这种改变虽不如整容手术般立竿见影,却能在日积月累中重造一个人的气质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家三毛说过:“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的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读书的魔力不在于即时反馈,而在于潜移默化中拓展认知边界,提升思维高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路也一样。走路是一种回归本真的身体阅读。中国古人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养生智慧。走路与不走路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隔一年看,差距明显,也似乎没有实质性区别;隔五年看的时候,身体和精神状态就有巨大差别;等到十年之后再看,也许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路全在自强不息,速度和距离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锻炼人的意志力、自制力、承受力、自信心,表达一种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走路,是你一生的朋友,也是你一辈子的财富。你走过的路从来都不会欺骗你,你健康的身体,你乐观的精神,你旺盛的精力,谁都可以感受到。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闲,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的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与走路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卢梭在《忏悔录》中记载,他最好的思考都是在步行中完成的。尼采宣称“所有真正伟大的思想都是在行走中产生的。”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适度运动能促进脑部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提升认知能力,这为“读书与走路”的协调效应提供了科学依据。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提出的“漫游者”概念,揭示了城市行走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感知。在步速为5公里的步行中,人眼能够自然聚焦,思维能够自由发散,这种状态下的观察思考往往最为本真深刻。走路教会我们的,是书本无法代替的具体认知与空间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命的完整性需要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滋养。读书拓展精神边疆,走路延伸身体版图;读书赋予我们诗意的眼光,走路让我们真实地触摸大地,二者共同构成对抗生命有限性的方式。当我们将书房与道路、思想与脚步、灵魂与身体统一起来,便如古代圣贤那样,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完整过程中,抵达生命的辽阔与丰盈。 要么读书,要么走路,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代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心分离”危机。据统计,中国人年均阅读量不足8本,日均步行数仅6000步左右,远低于健康标准。我们发明了汽车,却失去了漫步的闲适;生产了海量信息,却丧失了深度阅读的能力。在这个虚拟与现实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阅读和行走,重建与世界的真实连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请不要说,等我有时间了就去运动,等我赚够钱了就去读书。因为,等到有时间了,健康已经没了;等到赚够钱了,心态已经变了。健身、读书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等了。请记住,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走路,独处时读书思考,时间全在你身上刻画出努力的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8月2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片源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