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随笔】石刻艺术·龙门石窟

沙子(婉拒闲聊)

<p class="ql-block">  今年春季,万物复苏,我们站在龙门东山香山寺远眺伊水河畔,欣赏石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伊河桥上走进这千年流传下来的西山石窟群。这已是第三次来到龙门石窟,首次1981年9月,时隔41年于2022年9月再次观赏,2025年清明节前第三次来到这里,每次驻足都有不同的感受,感受这映入眼帘般那密密麻麻、错落有致的佛像和石刻。这些石刻作品,无论是佛像的慈祥庄严,还是力士的勇猛威武,都栩栩如生,带着我们穿越时空,让游客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观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 十万佛陀沐晚曛,伊阙苍黛叠浮云。</p><p class="ql-block"> 凿痕犹带北魏雪,佛光己浸盛唐纹。</p><p class="ql-block"> 盗窟空龛余旧恨,摩崖新苔继前文。</p><p class="ql-block"> 最是卢舍那低眉,看尽人间雨与尘。</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的巍峨身姿和神秘微笑,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唐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佛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据说,这尊佛像是以武则天为原型塑造的,那么,武则天与卢舍那大佛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具史料记载属于过渡时期的造像。开凿于北魏,原计划构成北魏皇家石窟群,由宾阳南洞、北洞和中洞组成。但因北魏孝明帝时期发生宫延政变及主持人刘腾病故,工程被迫中断。直至唐代由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继建,为其生母孙皇后祈福。</p> <p class="ql-block">  造像风格体现了“新旧交融”的特征,如;北魏“秀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唐代“大唐风范”、“丰腴华美”的造像风格,这种过渡时期的造像形式是研究佛教艺术史的重要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唐代窟老龙洞,穹窿顶。窟内造像无规律,满壁共开凿54处小龛,内容丰富保留了唐代石窟的雕刻工艺。</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窟内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体现了唐代雕塑的写实风格,反映了初唐艺术向盛唐过渡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主佛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坦胸、盘膝正坐于叠涩须弥方座上,面相饱满,姿态静穆自若,手施无畏印。左右胁带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  🪴唐崖三佛龛,开凿于唐代武周时期(约690年),与武则天政权密切相关。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宣称自己是“弥勒”下凡,以巩固政权合法性。随着690年武周政权终结(750年),工作中断,造像仅完成初坯。</p> <p class="ql-block">  🪴惠简洞,由唐代西京法海寺僧人惠简法师于咸亨四年(673年)主持开凿,是唐高宗与武则天为修造功德而建的皇家石窟。因洞内主佛与右边弟子阿难面像造型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是龙门石窟标志性景点之一。由唐代武则天时期由宫中上层女官姚神表和智运禅师主持开凿的功德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该洞窟以主佛阿弥陀佛和1.5万尊小佛像闻名,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  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双层莲花座,施“无畏印”,身后有52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端坐一位供养菩萨。</p> <p class="ql-block">  小佛像,南北两壁整齐排列1.5万尊高仅4厘米的小佛像,壁基还刻有6位伎乐人浮雕,展现极乐世界的热闹场面。</p> <p class="ql-block">  窟顶有一朵高浮雕莲花,周围刻有碑刻题记,记录了开凿时间及主持者信息。</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5—527年),因窟顶雕刻的巨大莲花浮雕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正壁为主尊释迦牟尼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雕刻了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的造像,生动细致。</p> <p class="ql-block">  🪴药方洞,是唯一具有北齐风格的大型石窟,始建于北魏晚期,成于北齐、唐有续刻。窟内有唐代140种药方,故称“药方洞”。</p> <p class="ql-block">  洞窟为前后室结构,窟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两侧壁遍布北魏晚期的唐代佛龛,窟顶刻有三重莲花及四身伎乐天。甬道两侧门券上及窟门外金刚力士台座表面刻有大面积的石刻药方。</p> <p class="ql-block">  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医方,部分处方被日本《医心方》收录95种(称为“龙门方”),对研究唐代医学及药物学具有重要价值。1973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时指示“要保护好、研究好”,进一步凸显其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伊河水倒映着灯光,与山崖、古寺构成水墨画的意境。卢舍那大佛在灯光微笑更显慈祥,15000余尊小佛的万像洞形成“佛光普照”奇观。这座古老石刻建筑群与现代的灯光秀融为一体,每一个洞窟的背后都蕴藏着各种不同的历史故事,经历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到衰落,再到重生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岁月雕琢的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多个朝代,前后延续400余年。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见证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宗教信仰、社会风貌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