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陕西榆林,有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以尺为舟,以笔为桨,在宣纸的世界里逆流而上,试图用最工整的线条留住正在消逝的风景。他叫阎亚平,退休后用五年时间创作了三百余幅界画,集结成《界画陕北》画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陕北历史文化的窗。</p><p class="ql-block"> 两代人的艺术情缘。我与亚平的缘分很深,也很久——那是跨越了两代人的情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亚平的父亲阎璧先生已是榆林很有名气的画匠。称他“画匠”,是因为他当时在榆林油画社工作,大家都这么亲切地称呼。而于我而言,他更是一位引路人,是我童年记忆里一抹明亮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1967年前后,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各单位都兴请人绘制伟人画像。当时我只有六、七岁,正是一个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年纪。阎璧先生被牛家梁农场领导邀请去画巨幅毛主席油画像,而我父亲那时就在农场负责放电影和宣传工作。他也钟情绘画,因这一共同的爱好,很快便与阎叔投了缘,成了朋友。</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仍记得阎叔作画时的样子:他身材魁梧,英俊潇洒,穿着一件当时非常时髦的毛呢大衣,挥笔如风,气度不凡,俨然一副大画家的派头。他笔下的主席像栩栩如生,庄严亲切,不仅得到了农场领导的肯定,也引来许多群众驻足称赞。</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普遍吃粗粮的年代,农场对阎叔的招待可谓极为周到:白面大米、炒鸡蛋,甚至时常有肉。这让年幼的我不禁羡慕起来。父亲便趁机鼓励我:“你看,当画家多好,受人尊敬,走哪都有好待遇。如果你从现在起就学画画,将来也当个大画家!”自那时起,艺术的种子便悄悄埋进我心里。虽然后来因天资所限,未能走上绘画之路,但对艺术的喜爱和敬畏,却从未消退。</p><p class="ql-block"> 艺术之路的艰辛与坚持。阎亚平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学渊源。他儿时在严父慈母严格的家教影响下,八岁时受父亲从事传统油漆工匠手艺的影响开始学书习画。他时常看到父亲与画匠们用尺子在玻璃上画山水,在古家具琴柜、门箱、竖柜上彩绘花鸟画,在坑围子上作画。这些画作的勾勒线基本上用的都是金线、银线,更离不开一件重要的工具——划线尺子。</p><p class="ql-block"> 上中学时,阎亚平参加了榆林知名美术老师尤玉玲举办的美术培训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然而,他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71年9月,年仅十几岁的他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了农村,来到明长城脚下保宁堡的小村庄落户接受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在那蹉跎岁月里,阎亚平每天面对黄沙背负蓝天,吃糠咽菜,经受着人生最艰苦的磨练。但他心中始终怀揣梦想,每天干完农活已经疲惫不堪,拿起笔画上几笔却忘记了疲惫。有时白天在田间干完活,晚上还在柴油灯下画些老农人像,就这样一直坚持着。</p><p class="ql-block"> 1973年冬,他曾以“特招兵不政审、不体检”穿上了军装,准备从军,却被人告发,军营梦想成了泡影。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美教系学习,终于实现了他的第二个梦想,步入了艺术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跨界艺术与保险的人生历程。毕业后,阎亚平被分配到榆林地区文工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十多年,1987年曾在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获“舞台美术”和“艺术攀登奖”两项大奖。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榆林市公司,分业经营后分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榆林分公司基层工作从业二十多年。工作性质的改变并没有使阎亚平放下手中的画笔。工作之余,他坚持艺术创作,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不仅为自己日后在绘画艺术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知识和对大自然的深入认知,也丰富了对艺术创作的思维和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2006年底,阎亚平因公负伤离开了工作岗位。在家休养期间,虽然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艺术画作,但伤后的腿活动受限,艺术创作受到了影响。无奈之下,他开始整理自己曾经酷爱的收藏品。</p><p class="ql-block"> 2009年-2012年期间,他参加了榆林市收藏文化活动,并协助成立了榆林收藏文化研究会和红色收藏专业委员会,先后多次参加红色收藏展,被多家媒体报道《榆林军功章收藏第一人》《红色收藏的领军人》《我的红色收藏》等。2011年10月,他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优秀钱币收藏鉴赏家专家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界画陕北的艺术探索。在养伤期间,阎亚平在家人陪同下有幸去了一趟山西绵山、平遥古城、王家大院,被那里的老宅深院古建筑群深深震撼了。“这不就是想要看到的,想要表现的艺术创作吗?”当即他勾画和拍摄了许多素材,回来后画了三十多幅《老宅深院看山西》。在画的过程中他才猛然醒悟:“山西的平遥可以画,在我眼前的家乡榆林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不画呢?”于是激发了他要用手中的笔画出大美家乡陕北榆林的创作设想。</p><p class="ql-block"> 在描绘古建筑物时,他又发现可以借鉴界画的形式与素描结合的表现方法去创作独特的家乡美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走访老巷道几十条、四合院、大宅院上百座,以后又逐步加大路程,寻访榆林周边的名胜古迹,以及陕北著名的历史遗迹等。他曾两次徒步考察榆林明长城、寨堡多处,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唤起了对养育他的这片厚土的深厚乡情。2012年起,他一心专注《界画陕北榆林》的创作绘画征程。</p><p class="ql-block"> 界画艺术的坚守与创新。界画,是古今往来传承至今的一种专门用于绘制古建筑和平面设计图的绘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长短直线都依赖于手中的笔和尺子。用尺子画出来的线规整、清晰,粗细均匀。“尺子”古时称“界尺”,谐音为“吃子”,是古时工匠们吃饭的工具。阎亚平在传统界画表现手法上加上了素描明暗对比方法,用线组成面,采用大视角多透视的方式,使其建筑物更加有体量感,充满建筑及景观的魅力。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扎实的素描功底,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审美观念以及对家乡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界画的每一幅作品从选定开始,就需要从历史的保存价值考虑,从建筑物的周围用大视角去细致观察。风吹日晒不说,还要走许多的路,然后着手勾勒出建筑物基本的草图。有的不允许靠近,只能先拍成照片,有的部位只能凭借详细观察时的记忆了。根据照片完成基本构图后再进行最后的线条绘制,一幅作品中需要几千甚至上万个线条组成,直至完成至少需要3至5天,有的需要更长些。当然,有些作品并不能完全依靠尺子,如亭台楼阁、四合厅院就离不开尺子,而长城烽火台、陕北窑洞、大蓬柳等就必须用素描来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由于界画的绘画方式费时费力、时效慢,更伤害视力,所以已经不多见了。且随着科技发展,三维动画就可以把建筑物全方位一览无余了。界画以其传统手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很受艺术界,特别是受到高等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师生的喜爱,但出于各种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少有人涉足,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文化传承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许多朋友看到阎亚平的画作,都不禁问道:“你拿什么工具画的这些建筑画?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叫做‘界画’?”其实工具很普通,只是几支笔和几把大小不同的尺子而已。但看似普通简单的工具却很少有人去这样画笔划细腻、费力劳神的画。这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素描功底,良好的白描线条功底,认识建筑结构的构成原理,懂得透视学和大视角构成,更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和对界画的热爱和心灵投入,人与画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人懂得画,画才懂得人”。</p><p class="ql-block"> 因为重复的建筑结构要重复表现,一砖一瓦都要思考着画,画错的地方只能采用挖补的办法补救。每天作画4-6小时,手、眼、大脑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真是身心疲惫。历时五年行程千余里,阎亚平完成了三百多幅作品,表现了万里长城、大蓬柳、陕北窑洞、榆林古城老街、四合院和榆林十二县市的名胜古迹等。</p><p class="ql-block"> 当被问及图了什么时,阎亚平只说了一句话:“就是我的家乡情怀与界画情结。”俗话说:“雁去留声,人去留名”。人生苦短,转眼间他已年过六甲,年轻时酷爱艺术追求的梦想变为现实,也算是厚积薄发吧。</p><p class="ql-block"> “榆林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热土,大漠、大蓬柳是养育我的根,桃花清泉是哺育我的母乳,那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是我成长的地方,我一定要用画笔歌颂它。”阎亚平相信也很自信,真正热爱陕北热爱榆林的人们一定与他有着同样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艺术界的认可与评价。榆林美协原主席栗子明先生评价道:“阎亚平是多年的老朋友,早在七十年代就经常在一起绘画交流。他勤奋好学,热爱绘画艺术,西安美院毕业后从事舞台美术十多年,后调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至今。虽然工作性质变了,但他不忘初心,工作之余坚持艺术创作,在全国多个艺术机构兼职,作品时有入选及获奖。”“这些年来他用界画独特艺术表现手法描绘榆林的自然风貌。亚平在传统的界画表现手法加上素描明暗对比方法,用线组成面,采用大视角多透视的方式,使其建筑物更加有体量感,充满建筑及景观的魅力。从他的作品中可领略到作者扎实的素描功底,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审美观念以及对家乡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榆林著名女画家尤玉玲老师与亚平有着师生的情谊。当她看完阎亚平《界画陕北》后感叹道:“沉寂于画坛许久的亚平,在退休后的花甲之年给我们呈现出一册钢笔画精品。这些作品新潮明朗的风格,精确细密的笔法,表现的是老榆林明、清古建筑,有老街的‘六楼骑街’、名宅古院、名刹古寺、长城要塞、木、石牌坊等,再现了古建筑的精致典雅,古朴厚重。”</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黑白的单纯,线条的刚健流畅,透视关系的精准都非一日之功,其中可见中国传统界画的工整精细,还可见十八世纪欧洲铜板画的严谨、缜密及光影素描关系。每幅画都是笔笔见形、精准到位、构图丰富、主体突出,这也是他的绘画功底深厚所在。”</p><p class="ql-block"> 尤玉玲老师还回忆道:“记得他上中学时曾在文化馆美术培训班跟我学画,每当素描画的不如意时总跟自己过不去,别的学生画的好与差无所谓,而他都要一再重画绝不马虎了事,这也是事业有成者必备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传承与展望。阎亚平的界画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能够静下心来用传统界画技法表现陕北风貌的人已经少之又少。阎亚平用他的坚持和执着,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界画陕北》不仅是对榆林古建筑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保存。在这些精细的画作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建筑的形态,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每一幅画作都是对陕北文化的深情告白,都是对家乡热土的赤子之心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阎亚平的艺术道路告诉我们,艺术创作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更需要对自己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界画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如今,阎亚平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从未减退。他仍然坚持每天作画,用他那纤细的笔触和精准的尺规,继续描绘着陕北的美丽风光和深厚文化。他的艺术道路还在继续,他的界画世界还在不断扩展。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苦短,转眼间已过六甲,年轻时酷爱艺术追求的梦想变为现实,也算是厚积薄发吧。”阎亚平用他的界画艺术,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也为陕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的《界画陕北》不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一种艺术的坚持,一颗对家乡的赤子之心。在这本画册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美的画作,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对家乡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阎亚平用他的界画艺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陕北,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的陕北。他的画作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这片土地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热土。</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阎亚平与他的《界画陕北》的故事,一个关于艺术、关于坚持、关于家乡的感人故事。(图文 杨子江)</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