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缨:爱惜只字,不但显荣,亦当延寿</p> <p class="ql-block">此句的意思大概是:珍惜纸张文字的人,不仅能获得显达与荣耀,还能延长寿命。</p> <p class="ql-block">此语属于传统家训格言体系的一部分,广泛流传于民间教育中。在古代,有“敬惜字纸”的习俗,人们相信随意丢弃或污损写有文字的纸张会招致灾祸,而收集焚化字纸则是一种积德行为。这种信仰背后,是对知识传播的敬畏,也是对教育稀缺性的历史回应。它与“作践五谷,非有奇祸,必有其穷”并列,形成对物质(粮食)与精神(文字)双重珍惜的训诫。</p> <p class="ql-block">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珍惜文字,意味着尊重知识、敬畏文化。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容易陷入碎片化阅读与浅层表达,“爱惜只字”强调对文字内容的尊重与审慎对待,提醒我们回归深度阅读与严肃写作,提升语言质量与思想深度 ,避免浮光掠影式的信息消费。通过认真对待每一个字句,个人更易形成系统性思维,提升理解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爱惜只字”不仅是对物质资源(如纸张)的节约,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律训练。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克制无效表达、避免语言浪费,体现的是对沟通效率和社会资源的责任感。这种习惯有助于塑造严谨、负责的品格,是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亦当延寿”并非迷信意义上的长寿,而是象征一种内在修为带来的精神延展。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注重言辞、慎重表达的人,通常情绪稳定、思维清晰,这种内在修养有助于心理健康,间接促进健康长寿。珍惜文字的人,往往更懂得节制欲望、专注内心;在浮躁社会中保持清醒表达,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在信息爆炸时代,每一个文字的发布都可能产生广泛影响。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网络评论中的“只字”,都可能引发舆论风暴或误导公众。因此,“爱惜只字”体现为谨慎表达、尊重事实、不滥用语言、不制造谣言、不进行语言暴力。这要求人们在写作、发言时做到字斟句酌,言之有物,避免哗众取宠或情绪化输出。无论是学术写作还是社交媒体发言,都应秉持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认真书写、规范用语、尊重知识产权,是对“惜字”传统的延续。爱惜课本、认真完成作业、反对抄袭剽窃,都是“爱惜只字”的具体实践,有助于塑造责任感与诚信品格 。</p> <p class="ql-block">因此,“爱惜只字,不但显荣,亦当延寿”在当代不仅是文化传承,是一种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实践智慧,更是一种信息伦理、语言文明与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是现代人提升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值得每个人反思与践行。</p> <p class="ql-block">金缨,清代学者,编著有《格言联璧》一书。</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