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漫记——玉门关

河山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这座历经千年的关隘,至今依然散发着古老而庄严的气息。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玉门关已成为人们感受历史文化,体验戈壁风光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在这里探寻丝绸之路的遗迹,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岁月的厚重与深沉。</p><p class="ql-block"> 8月1日上午,阳关景区参观结束后,我们在阳关镇吃了午饭,然后下午2点钟,坐车前往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汽车在茫茫戈壁中行驶,烈日把公路烤得发软,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我将目光投向车窗外,远处的戈壁滩,空气被晒得蒸腾扭曲,天际像未经打磨的蓝色玻玻,显得苍茫、深邃。</p><p class="ql-block"> 从阳关到玉门关约75公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下午3点30分钟的时候,终于抵达玉门关景区。</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距离甘肃省敦煌市区约90公里,位于阳关之北,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景区,乘坐景区摆渡大巴车前往景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戈壁滩,这里几乎没有植被,只有偶尔可见的骆驼剌草丛。残垣断壁在大漠中沉默,驼铃于历史尘烟里回响,一场与千年时光的邂逅,一次与“春风不度”的探寻,从此铺展开来。</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在古代为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关口。相传古代西域和阗等地所产美玉,由玉门关输入中原,故以玉门为名。</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最早的设置时间是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由酒泉管辖,主要防御的地区是张掖、酒泉,防御对象是从北方入侵的匈奴。汉武帝(前101年~前102年)为了征伐大宛战争的需要,玉门关由玉门军正任文迁徙到敦煌西部,大约在西汉阳关的位置。汉武帝后元年间,玉门关迁徙到西北160公里的地方,而原来玉门关所在的关隘改名为阳关。从此以后,玉门关成为一个军事关口,凡是汉朝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投降等与军事有关的事务,都经由玉门关;而西域诸国使节进入西汉必须经过阳关,阳关成为一个通使为主的关隘。</p> <p class="ql-block">  从观光摆渡车下来,徒步前往汉长城遗址参观,我脚下砂石被踩出细碎声响,每一粒沙都像藏着千年前的密码:这粒或许是汉代戍卒的草鞋带过的,那粒可能被唐代商队的驼蹄踏过。眼前的汉长城,绵延在戈壁中,曾经的铜墙铁壁,现在兄剩残垣断壁,它是历史留下的伤疤,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沧桑。汉长城,它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用砖块垒砌的,而是采取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而不是一律修筑大城墙。汉长城结构为柴草层加砂砾,利用当地所产的芦苇、罗布麻、红柳等植物与沙土砂砾作为修筑材料,层层夯筑而成。汉长城是西汉边境的防御设施,全长150公里,玉门关遗址内的长城烽燧位于北边2公里处,为东西走向,是目前汉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是历史的眼眸,凝视着朝代的更迭与兴衰,好像是一部无字的史书,每一处都写满了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西距小方盘城(玉门关)约15公里。坐落在疏勒河南岸2米多高的土台上,整体建筑为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版筑,东西各长132米,南北宽17米,墙最高处为6.7米,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它隔成相等并连的三座仓库,仓库每间东西长42.5米,南北宽14.5米,墙厚1.5米。据在此处挖掘出的汉简记载的文字来考证,河仓城自汉代到晋魏,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以保证他们有旺盛的战斗力。因此,河仓城是古代中国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最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汉长城遗址参观结束。接着,又乘摆渡车来到小方盘城(玉门关)遗址参观。</p><p class="ql-block"> 在通往小方盘城的古道上,脚下的戈壁石,仿佛是汉代戍卒的盔甲碎片,是唐代商旅的骆驼鞍具。戈壁风沙中,残垣断壁诉说着“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演绎着“大漠孤烟直”的诗意与神秘。</p><p class="ql-block"> 小方盘城遗址,是一座四方形的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另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小方盘城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小方盘城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1米,城墙上宽均为3米,东西墙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西北各开一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不足一米宽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向可直达顶部。</p><p class="ql-block"> 在此处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玉门关还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包括陶瓷、铜器、石刻,还发现了大量的丝绸、香料、药材等贸易物品,生动再现了古代商贸繁荣的场景。玉门关不仅是段历史遗存,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代表着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以“一关两城”为核心的遗址群,承载着汉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巅峰智慧。2014年6月,玉门关遗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踏在玉门关的土地上,仿若翻开一本泛黄的史书,它记载着当年张骞成功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繁荣;记载着19岁的“闪电战将”霍去病,从这里出征,转战千里,歼灭匈奴主力,收复祁连山与焉支山的英勇事迹;记载着清朝名将左宗棠力排众议,提出“先北后南”的战略,从这里抬棺西征,誓死收复新疆的伟大壮举;记载着多少行者的背影,在这座承载了无数离别与思念的关隘重重叠叠……</p><p class="ql-block"> 从玉门关遗址中那不足一米宽的马道走过,仿佛穿越千年时空,我在关前驻足,凝视着这座千年前的关隘,风摩挲着土黄色的关城,墙体上的许多裂纹,显示出古老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玉门关遗址旁的观景台上,感受汉代班超“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中依恋北风、头向故土的思念。这份思念、眷恋,藏在每个向西的行者心里。凭栏远眺,四周是苍茫的沙漠和远处的祁连雪峰。这时,大漠中的热风带着古战场的气息掠过耳畔,似乎传来金戈之声,又仿佛有喃喃细语……</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象征着边塞的遥远与荒僻,是古代中国边疆防御的重要关隘。它也承载着古代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对边塞戍守将士的无限感慨和最深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游览了玉门关遗址,我来到玉门关古诗词长廊,领略古代诗人们的家国情怀和边塞风情。</p><p class="ql-block">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格外醒目,它像一曲悠长的乡愁离歌,藏着征人的乡愁,它如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每一戍卒的心。春风到不了这里,正如朝廷的恩泽和关怀,难以抵达这遥远的边疆。站在这里,重读经典,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的那份雄浑壮阔,还有一份深入骨髓的苍凉。黄河的奔腾、孤城的寂静、羌笛的哀怨,穿越久远的时空,直击心灵。大漠孤烟,塞外边关,这里上演过惊心动魂的故事,也被古代无数的诗人吟咏。无论是王昌龄描写戍卒将士,勇猛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愿望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是李白道尽战争的残忍以及戍边官兵的悲哀伤感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这个诗词长廊中,还有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胡曾的“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骆宾王的“魂断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等,这些边塞诗,诗人都以玉门关为背景,通过不同的写作方法,不同的视角描绘了玉门关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观的雄浑与壮丽,也有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沧桑。表达了戍边将士舍身报国的壮志情怀,以及渴望建功立业、家国和平的美好心愿,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边塞画卷。</p><p class="ql-block"> 玉门关,不仅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记,在唐诗中,玉门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永恒意象。</p> <p class="ql-block">  千古雄关,饱经沧桑。虽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巍峨地屹立在大漠之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军事要塞,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见证过祁连山冰雪消融的沧海桑田,见证过强汉盛唐的金戈铁马与丝路繁华。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处戈壁胜景,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让我们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