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载教育人生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风雨兼程,初心如磐</span></p><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撰写:陈再凡</p><p class="ql-block"> 我这一生,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幸运地被评为县先进教师,这一荣誉成为了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980年5月,凭借这个条件,我通过考试正式转为公办教师,结束了长达12年的民办教师生涯。镇教委主任王升斌把我的户口和工作关系安排在了东升镇中学,我也因此第二次实现了农转非,成为了农村农业半边户。</p> <p class="ql-block">同年9月,我调入滑家垱镇卫星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学校位于滑家垱镇王海村,地处长江干堤边,道路泥泞,交通十分不便,这也是公办老师都不愿去的地方。当时的校长是涂华芳,半年后李必友接任,学区主任是俞必华。卫星中学规模不大,只有六个教学班,学生都是走读生。</p><p class="ql-block">《和陈祥高老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让我担任教导主任,我心里十分忐忑。我初中只上了两年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又刚刚民转公,缺乏经验,而其他老师大多高中毕业还读了两年师范,水平比我高很多。但领导的信任让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刚开始,我连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表都不会做,花了几天几夜才勉强完成。好在同事们都很友善,他们积极配合并帮助我,加上我自己谦虚谨慎、积极肯干肯学,很快就适应了工作,一年后还被评为了全镇的优秀教导主任,获得了一个荆江牌热水瓶作为奖励。</p><p class="ql-block">《卫星中学一九八一届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卫星中学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光,工作压力巨大。我不仅要学习管理知识,还带着一个初二数学班,每天都要工作和学习到深夜,同时还要回家种责任地,半夜起来在田间劳作,身心极度疲惫。于是,我申请调入小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广州珠江》1983年8月我和李志林、喻显才一同前往广州旅游</p> <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我调入新堤口村小学担任校长,副校长李志林是该村民师。这是一所村办学校,有八个教学班和2个学前班,六名公办教师和七名民办教师。学校距离镇教委很近,交通方便,我每天早去晚归。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比较熟悉,做起事来得心应手。我和村里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全校教师也十分团结,大家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我还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上级教育机关的表扬。1984年6月,在学区主任郑文华和滑家垱小学校长徐敦秀的介绍下,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党费证》</p> <p class="ql-block">《和校长易大焕、学区主任吴楚香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在新堤口小学工作两年后,1984年9月,我调入焦山河小学任教导主任,小儿子也跟随我前往焦山河中学就读。焦山河小学位于一个比较偏僻的小集镇上,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公办小学,有10来个教学班,20余名教职工,当时的校长是易大焕,学区主任是吴楚香。</p><p class="ql-block">《焦山河小学工作证》</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工作的时光轻松愉快,早晚我可以漫步在焦山河的河堤上,欣赏日出日落,感受河水长流。这里民风纯朴,对教师非常尊重,学校教师素质高,师资力量强,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帮助,相处得十分和谐。1985年7月,我还参加了由相关教育部门组织的部分先进教师“川陕之旅”,那段经历让我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川陕之旅》武汉—西安—成都—重庆</p> <p class="ql-block">1986年9月,我调入滑家垱镇教委任财务人事干事、任机关党支部书记,后来镇教委改为镇教育辅导组。滑家垱镇共辖4所公办中学,2所公办小学,33所村办小学,公办教职工120余人,民师300余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领取和发放公办教师工资、学校办公经费,负责公办教师医疗费用报销及医疗补助,编制年度经费预算报表,兼任会计出纳工作,传达人事变更信息,协助助理级教师办理家属以及子女农转非的工作,平时还要做一些勤工俭学、教学资料发放和下村检查督导的事情。全镇经费紧张,全年费用才12万元左右,主要用于公办教师的工资发放,各校都需要开展勤工俭学来自筹费用。在这两年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我做到了安全准确无误,资金运转正常,上下协调及时高效,做到了领导放心和教师满意,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各校的好评!</p><p class="ql-block">《印章》</p> <p class="ql-block">但后来,由于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无法适应今后的工作,再加上考虑到子女就业方面的事情,(当时的政策是子女可以顶职)我申请调离了教育单位,结束了我20年的教学生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首这二十年的教育人生路,我既有艰难困苦的拼搏,也有收获满满的喜悦。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付出了美好的青春,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此期间,我既是教师也是农民,二十多年来既参加过生产队集体劳动,也种过责任地,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0日撰写,8月26日编辑制作</p><p class="ql-block">回忆录:0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