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从西单路口南上车,直达菜市口。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次走进这片儿,在路南边胡同里的高中同学家聚会,对丁字路口还有一些印象。二十多年前我骑车遍访宣南会馆旧址,街道大拆大改之后,本次为第三次游历。<br><br>北有“百花”深处之雅,南有“大吉”祥和之利。商业区刚开不久,据说当时北京居民倾城来访。我到的时候天气闷热,已经清净许多,南海会馆排队长龙暂时不见。<br>明代这里是荒凉地界,万历地图时称“打劫巷”,乾隆地图标“打街巷”,也好不了哪去,清代北面的骡马市大街多是棺材店,为西边菜市口刑场提供“配套服务”。<br>民国三年的地图上已经标为大吉巷,直至今日。<br></div> <div>大吉巷商业区(真正的大吉巷胡同几乎不在其内,属借名)保留了南海会馆、报社和便宜坊旧建筑。1825年南海会馆首次开门迎客,200年后会馆又整修一新,目前开放北侧。</div> 2025年是公车上书130年,壮公(谭嗣同)诞辰160年。<br><br>南海会馆免票免费进入。现场扫描登记比较繁琐,要输入图形验证码和手机短信码,甚至填写性别:) <div>洪武年间置广州府,下设番禺、南海二县分治东西。不要以为大老远的,老广罩不到北京人头上,明代的南海人陈绍儒就曾任顺天府尹(广州著名景点陈家祠堂也由他重修)。<br>如果1898年维新成功,康有为大概以“中国的伊藤”自居,大清我全要管。<br>当时光绪给康、梁的官级只有六品。谭嗣同等四人升为四品军机章京(因此传谭可能是首位“大清总统”,但君主立宪国好像没设这一职务),也没康、梁的位子。<br>据说“皇帝听不懂老广的话”。<br><br>康有为变法风风火火,后来满脑子就是“包围颐和园”,这是真事。<br>袁世凯事前告密却不属实。<br></div> 维新三个月,慈禧和光绪相互忍耐都到了极限,康有为欲调外兵解决内政,在我看来与汉末袁绍给何进出的昏招一样。<br>如果袁世凯进京不够刺激后党,就再请来伊藤博文,天晓得要干什么。<br>9月18日光绪表示要在20日接见伊藤,当晚又发密诏表示“朕位几不保”,要康有为、谭嗣同“设法相救”,同时催促康有为马上离开。<br>似乎光绪有不祥预感,谕旨却令人疑惑,为什么只让康逃走?<br>也是这个晚上,谭嗣同去会见袁世凯。按袁世凯说法,谭嗣同表示“不除那个老朽,国家不能保,这事我来负责,你只需包围颐和园”<br>9月19日下午慈禧回到紫禁城,导火索可能只是光绪要见伊藤。<br>这天已经要崩溃的康有为上了一个折子,建议清、日、英、美组建“合邦”,这样俄、法、德就不敢对我蠢动。<br>世界大战的雏形构思。<div><br><div><div>第二天按慈禧安排,光绪依然接见了伊藤和袁世凯(她在暗中监听)。不知慈禧已返回的老袁要是那时一言不慎、提及配合谭嗣同搞事情,他就会成为菜市口的第七位君子。<br>当天中午袁世凯回到天津,康有为也是早上离开京城、黄昏时到达塘沽。<br>21日上午康有为登船入海,而袁世凯终于向荣禄告发,不久朝廷要求镇压的电报也到了。<br><br>死里逃生的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的顽冥,又为晚生所哂。<br><br>南海会馆院落众多,一眼就能认出旧照片上的七树堂院门(五号院),而七号院里的铜牌介绍让我一头雾水——也说自己是“七树堂”。随后我认定,这个铜牌纯属错立。<br></div></div></div> 1882年到1898年康有为居住在七树堂(到1926年他先后五次来京都住此)。1898年9月21日,崇礼(他的大宅是北京市文保爱好者梦寐以求进入的地方)率领禁军包围南海会馆,抓走了康广仁。三天后,谭嗣同被捕。<br><br>院内假山已不见,估计考虑客流量和安全,也无意恢复。西屋(康有为卧室)介绍戊戌六君子、康有为上书等历史,北屋展示康有为的题字。<br><br>他毕生藏书颇丰,晚年困顿青岛,不得不陆续散出。藏书钤有大章曰“维新百日,出止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四十万里”。<br>很我想一睹此章风采,这里没有。<br> 会馆内的艺术展 路口买了以西夏为主题的三联杂志,不是标题党,但对西夏陵提及有限。<br> 过马路到菜市口西,当年西北角的刑场因两广路拓宽,早已湮灭在车道之内。 西鹤年堂门外是监斩官座位所在,虽然铺面尚存,早不知漂移多远,最重要的是由路北改为路南。<br>刑场周边流传很多鬼故事,旧时留下不少典故和禁忌(如破碗居、金银汁、监斩墨镜、公案笔、刀疮药、裁缝铺)。<br> <div>清代喋血菜市口之名声显赫者,莫过于戊戌六君子。</div><div>四位军机章京在劫难逃,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兄弟,而杨深秀在维新失败后竟然上疏要求那拉氏归政光绪,也是将生死抛之脑后。<br><br>十几年前报道设想在此设立戊戌变法纪念馆,问题是汉族士绅力图延续满清政权的做法让其两面不讨喜,看来乏人热心筹建。<br><br>六君子就义之后四个月挂零儿,老舍出生。</div><div>届时周公未满岁、伟人5岁多、鲁迅18岁多,秋瑾23岁。<br><br>已经三点整,腹中虽不辘辘也该去垫肚,可叹西单迆南一路竟无面包店、便利店踪影。<br>忆及太平歌词“饽饽大战”——<br>“马蹄酥腿软把槽卧,摔下了一品烧饼不能活。叉子火烧一见害了怕,连喊闷炉烧饼我的二哥”<br>这些童年听过见过的吃食如今都哪去了?不来救我?<br>总算以小店的面包充饥。<br><br></div>最后行程是去大吉巷商业区西侧、由莲花胡同(似乎是在对应积水潭)串联的三家会馆。<br> 烂缦胡同(由“烂面胡同”雅化而来)已成类似南锣的旅游文创区,胡同北口原通到宣武门,被认为是辽南京的北城墙位置,而南北向的胡同本身就是辽南京的东墙壕所在。<br>谭嗣同出生在这条胡同里。<div><br></div><div>据说吴佩孚、孙殿英曾住在胡同西侧,后来成了日本宪兵队刑讯室所在地,里面的水牢在六十年代才被填埋。</div> 外观济南会馆和湖南会馆(市文保)。<br>1918年8月伟人首次来京即入住此,数日后前往杨昌济处、吉安所。1919年12月伟人二次来京,寄宿福佑寺,后入湖南会馆,12月底在这里召开驱张(敬尧)大会。<br>湖南会馆也是罗荣桓元帅年轻时来京住过的地方。<br> 旧址长期作为幼儿园使用,而那块介绍牌已由墙上悬挂转为落地。 两座区文保——因鲁迅闻名的绍兴会馆、因谭嗣同闻名的浏阳会馆与我当年所见略同,绍兴会馆更为破败,无人居住。五十年代处补树书屋尚存,如今干干净净只剩一个街门,那些美丽的名字化为云烟。<br>周树人1912年首次来京住在骡马市客栈,当日即来绍兴会馆访客并于次日入住,时间长达住过七年。<br>1918年春天,鲁迅这个笔名随着《狂人日记》发表而“诞生”于北京。<br><br>他在绍兴会馆写下一堆为应试而强迫我们背诵和逐字分析的文章,其实不要求死记硬背反而印象深刻的,是《呐喊》自序里的描述:曾经缢死过女人的槐树,不断掉落的冷冰槐蚕。。。。。。<br>他和寄居法源寺的齐白石相距不远,对后者作品给与积极评价,但没有机缘会面,多少是个遗憾。<br>这里落户的名人还有徐锡麟、周作人等。<br> 1936年,老舍在北平期间参加了鲁迅逝世纪念集会。<br>除此之外,这条纵贯线南北的两大文豪似乎没有交集。方家胡同二人出入间隔一年半,1921年在香山最多可能是擦肩而过。<div><br>老舍爱北京也爱京剧和猫(经常表演清唱,写过几部京剧剧本,著有长篇《猫城》),属于朴素、深沉的爱。<br>鲁迅对京剧不感冒(《社戏》)、见猫就想着放“青酸钾”(《兔和猫》)。</div><div><br>他对北京 / 北平的情感很有些“看山看水”三阶段,由向往(文化)、厌倦到怀念,是矛盾交织的爱。<br>北方的气候、单调的景色、暮气沉沉的时局、寂寞的寄居,甚至我还猜测满汉之间尚未泯灭的仇视,都使鲁迅印象欠佳。<br>毕竟是他居住时间仅次于绍兴的城市,鲁迅离京后也留下过这些语句:<br>“北方的风景是伟大的”<br>“觉得也并不坏……大约回去也不妨”<br>“有时感情比真的故乡还要好、还要留恋”<br></div> 鲁迅就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分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美术展览、文艺音乐戏剧等。他参与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国立历史博物馆、第一个国立图书馆。北京“三大件”即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都曾灌注过心血。<br>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他,名字当之无愧地出现在相关史料内。<br><br>100年前,鲁迅在北京(已搬出会馆)写出了《彷徨》集子的后一半文章,其中有我最喜欢的《伤逝》,唯一细致描写北京也是唯一罗曼蒂克的小说,体味几分屠格涅夫的细腻。<br>文中描绘了绍兴会馆和通俗图书馆(首图前身),在离开八道湾胡同一年后创作,周作人认为“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断绝”。 这是我保留的《连环画报》中《伤逝》两幅。1981年小说搬上屏幕,王心刚老扮少反响不佳。 1926年鲁迅离开北平去厦门任教,同年夏秋之交,徐向前来北平居住过三个月。<br><br>北平,始终是藏龙卧虎之地。<br> <div>浏阳会馆贴着禁止入内的标志,反正也没的看。</div><div>谭嗣同约十岁时与家人搬入这里,1877年随父外放出京,1898年4月诏命回京参与新政时再回旧居。他不备马车,每次都从这里步行进紫禁城。<br>1898年9月24日于此被捕,四天后在住所200米外就义。行刑用钝刀,不是砍头是锯头。<br>六君子里估计只有他策划要老朽的命,亦自知绝无生还可能,始终泰然自若。</div> 1984年底,电影《谭嗣同》上映,陈家林导演,达式常主演,仅见过剧照,日后不妨一观。 行走之间,我顺口溜出:<br>浏阳武人胆,绍兴师爷刀。<br>湘潭有奇伟,神州逐日高。<br><br>2017年12月新京报曾报道西城15处会馆、故居(包括绍兴会馆、浏阳会馆)启动腾退工程,预计2020年全部亮相,而到目前为止我只看到其中的梨园公会接待游客。<br><br>结束访问,乘地铁4号线,从新建的菜市口大街“地下出城”。 宽阔的菜市口大街吞没了原来并列的菜市口胡同、北半截胡同。菜市口胡同原称绳匠胡同,清末民初“雅化”为丞相胡同(鲁迅认为此举“无聊”),1965年改名菜市口胡同。<br>“丞相胡同”当年确实住过一些丞相级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其余名人包括龚自珍、蔡元培、秋瑾、李大钊。。。。。。<br>有文称陈毅元帅1925年曾居住在北半截胡同的四川潼川会馆,待考。我查到那时他刚被法国驱逐出境,来京投考中法大学,前期住西郊,后搬入城内。<br>该会馆的假山叠石尤为出众,五十年代中期移入中山公园,得以保留。<br><br>地铁站示意图上,大吉巷商业区还是空地。<br> 地铁壁画反映宣南士人雅兴。我记得六君子的形象出现在虎坊桥地铁站,故此处不再重复。<br><br>这一天从新街口豁口到菜市口南,行23000余步,新观一个常设展、六个临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