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芹小河上的石板桥到更新洞

杜茂

<p class="ql-block">  源于西山梅子箐的谷芹小河,在注入西大河时,因河水携带的泥沙在坝区不断淤积,河床逐年抬升,竟形成了一段高于北头老村子民房的“地上河”,成为河岸一道独特又棘手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以前,这条“地上河”上横亘着一座横梁结构的石板桥——谷芹石板桥。它恰好坐落在如今小河“更新洞”的位置,是一座有着两三百年历史的典型石墩横梁石桥,由三块厚重的长石板架筑而成。人民公社时期,石桥正对着第五生产队的牛圈房门口,隔着一条大路,便能看到它稳稳架在高于车路的小河之上。</p><p class="ql-block"> 那时每遇小河发洪水,从村子北边到南边的田地,走这座桥是最便捷的路径。可石桥比车路高出五六米,引坡陡峭难行,大小马车、载货的手推车,还有各类机动车辆,都只能绕到下游的红梅新桥,才能顺利通往村南。</p> <p class="ql-block">  石桥南岸左侧,还专门设有一道泄洪道。每当河水漫过警戒水位,泄闸口便会及时开启,汹涌的洪水顺着泄洪道奔涌至生产队的沙荒地,有效分流了水量。正是这一巧妙设计,让途经老村的大洪水极少在小河北岸决堤,默默守护着整个村子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对我们来说,这座石桥更是刻满难忘回忆的童年地标:读小学的暑假,赶着牲口经过桥南时,总爱趴在桥面上玩泥炮,推着用仙人掌做的“小车”在桥上来回挪动;夏日放学后,也会踩着桥面下坡顺路走上四百多米翻过周伏小沙沟去旁边的海塘里游泳消暑。如今回想起来,石桥的规模依旧清晰可辨:桥面总长约两丈、宽一丈、厚一尺,每块红沙岩石板重约7吨,三块石板总重超20吨,稳稳地横跨在河面上,尽显岁月沉淀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1989年冬季,村子决定拆除谷芹石板桥,让这些历经百年的石块与石板以新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在原石桥所在的河段,村民们在河岸河床下开挖出一个高于路面3米的洞口,洞的两侧用原桥的岸墩方石砌垒,洞顶则架上原石桥的长石板,再用钢筋水泥封口,使其与河岸底部自然衔接;洞口上方两侧也用钢筋水泥灌注加固,与原河岸连成新的河床——这便是如今的“更新洞”。</p><p class="ql-block"> 更新洞的建成,彻底将谷芹小河南北两岸的新旧村子连为一体。原石桥旁的泄洪口,在钻洞修成后先是原样保留,如今又被改造成了地下涵洞的样式,功能更趋完善。从此,从老村子到小河南边的新建村子,机动车大多能自由通行,再也不用绕路奔波。</p> <p class="ql-block">  自更新洞修成后,昔日石板桥承载的通行使命有了新的延续。车轮碾过平整的洞底路面,再无往日绕路红梅新桥的不便,南北村落的往来愈发紧密;谷芹小河上的“地上河”,也不再是阻碍出行的难题。机动车顺畅穿梭于洞口,连接起老村的烟火气息与新村的蓬勃生机。原石桥的红沙岩石板虽藏于洞顶,泄洪道也化作地下涵洞,但这些旧物换了新貌,却始终守护着这片土地——就像从前的石板桥那样,以另一种温暖的方式,陪伴着两岸人家的朝朝暮暮。曾经趴在石桥上玩闹的孩童已然长大,而那座老石桥的石块与记忆,也正随着更新洞的日常,静静融入谷芹小河畔的烟火岁月里,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