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26日,我再一次来到市博物馆“进疆女兵风采展”展厅中,凝视着我母亲的一张照片,她骑着高头白马。我拿出家里摆放的同一张照片对比。家里是放大的,有镜框,是静止的。而在进疆女兵墙的画面中,母亲的这张像,在我和观众的历史回顾中,似乎活了起来,她骑着马的形象很伟岸。</p><p class="ql-block">正如市博物馆展览文告描述,“16岁的平江少女叶南恩骑着白马驰骋在天山脚下巡诊时,她裙角扬起的风沙里,藏着怎样的青春密码?8月2日,岳阳市博物馆即将开展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进疆女兵风采展”,将用58件文物与400余张照片,为你展开这幅跨越万里的青春画卷。从三湘四水到天山南北,她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漠”。在女兵肖像墙189张照片中,我母亲骑着白马潇洒的英姿,成为这次进疆女兵风采展中最为耀眼的一位。我们全家为母亲叶南恩而自豪。</p><p class="ql-block">母亲1934年出生在平江县上塔市镇(原冬塔乡)黄泥湾大屋。家境贫寒,1950年她正在田中挿秧,闻听新疆军区招女兵,便瞒着父母邀女友前去报名。女友因有婚约未果,她如愿以偿于1950年进疆,分配到人民解放军22兵团政治部第一期学生队第五区第一小队,档案中有她一张学员表,同组的湘籍学员有刘毓华、张振颖、谭湘泉、张平英、黄久明、李海波、梁钦琼、刘燕华、龚玉英等,负责学习和生活的指导员叫张姗,干事李肖冰,学习内容主要为政治和民族风土人情。刚至新疆时,生活和气候极不适应,女兵们都非常想家。一段时间学习教育后,母亲彻底打消了返回湖南的念头,下决心在新疆干出一番事业。</p><p class="ql-block">学习结束后,母亲被分配到第22兵团26师76团政治处当收发员。几个月后调至团卫生队,同时参加开荒种地,住临时搭的红柳、梭梭和苇子搭的窝铺。一下雨,窝棚内外都有水,一片泥泞,寒冷季节很难熬,挖地窝子住,冰天雪地,咬紧牙关,度过一个又一个冬天。</p><p class="ql-block">母亲与父亲1952年结婚,父亲刘汉章在26师76团任指导员。结婚以后,母亲还像以前一样早出晚归劳动,还与战士们开展竞赛,看谁超额完成开荒任务,当时吃住条件都很差,以班为单位住地窝子,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往下挖土几尺深,用各种树枝盖并用土压一下就住,里面潮湿。吃的也单调,萝卜充饥,麦粒煮了当饭吃。幸亏当时为部队建制,年轻人多,一腔热血,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之后几年,条件逐渐改善,边疆春来似江南。</p><p class="ql-block">母亲钻研医疗业务,由推荐保送,1961年考入兵团第二医院附属卫生学校医师班学习。毕业返回农场,在农八师农场卫生队工作多年,将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经常下连队巡诊看病。当时农场汽车少,没有救护车,遇有危重病人,都是坐着拖拉机和爬犁去救治或护送到上级医院。有时靠双脚出诊,有时骑马奔驰往返。湖南省政协出版的《八千湘女进疆回忆录》书中,有一篇我弟弟的文章,《血,总是热的》,写的是母亲事迹,刊登了母亲骑白马的照片,也就是展览的这一张。在军垦博物馆收藏的照片中,八千湘女骑马留影者仅有几张。</p><p class="ql-block">1966年,我父亲从农八师调至玛纳斯县任职,母亲也调到县镇医院。因医院缺人,母亲既当医生又当护士。她对病人像亲人一样,尽力为之诊治,常为交不起费的人垫付医药费。对待少数民族牧民来看病,虽然语言不通,母亲同样细心热情。特殊时期以及长年的医务工作中,母亲受到病友普遍尊敬,有的人称她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p><p class="ql-block">母亲1989年因病去世后,安葬黄泥湾老家,尊其遗愿,长伴父母身边。近30年来,为纪念母亲,我退休后在母亲老家黄桥村建南恩书屋,并以南恩书屋为微信名,发表文章。同时发起了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行动,编写《乡土百年》丛书,推动成功申报国家传统村落。其间写下一首挽母诗,将母亲一生纳入诗中。</p><p class="ql-block">第一段,“明月清风兮,南北一方”。母亲生前在新疆,与父母天隔一方,去世后葬在南方,又与安葬在天山脚下的父亲南北相望。父亲与他的战友在一起,母亲陪伴在父母身边。八千湘女晚年有许多牵挂,一生奋斗在新疆,魂牵梦绕的是故乡。</p><p class="ql-block">第二段,“高天厚土兮,恩泽绵长”。写母亲对家乡父老的情深意重。湘女们初进疆不觉得,年长后无不思念江南水乡,晚年往返湘疆,感念故土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第三段,“金戈铁马兮,千里疆场”。说母亲作为解放军战士,从报名入伍那天起,就以一名战士的坚强意志,投入边疆建设。她的骑马照片,展示了湖南女兵的胆略与刚毅。</p><p class="ql-block">第四段,“救死扶伤兮,古道热肠”。指母亲毕生从事医务工作,热情对待每一个病人,忠诚于医德,救人于急难,做过不少善事。</p><p class="ql-block">第五段,“青山绿水兮,魂归故乡”。述说母亲最后的归宿,是对家乡故土、父老乡亲的挚爱,按她生前意愿,魂归故里,守望父母,安葬在家乡。</p><p class="ql-block">此诗作为母亲一生写照,刻在了她墓碑一侧。每次清明祭奠,我都会心中默念。后来发现,每一段后半句的第一个字,组成“南恩千古魂”,南恩是我母亲的名字,千古魂指八千湘女的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由此而想,叶南恩的姓,喻意“一叶扁舟,一叶知秋,叶落归根,根深叶茂”。终归是一片树叶汇入奔赴北方的时代洪流。叶南恩的名,可说南方的恩情,湘女们终其一生在新疆,却始终难忘身在南方的父母与亲友。母亲的姓名或许是许多湘女晚年的一种境况。</p><p class="ql-block">骑白马的母亲照片,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展览着,我回新疆观展时看到。这一次岳阳市博物馆进疆女兵风采展,又看到了。照片是我弟弟送馆收藏的。当年母亲从岳阳出发到新疆,现在她似乎又回到了岳阳。抚今追昔,怎不让我辈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好友来观看此展,我讲母亲的故事,感受到母亲仍然活在我们的心里,她那种湖南女性的坚韧果敢、一往无前的军人气质、和蔼可亲的仁者心肠、爱国爱乡的戍边情怀,如同湘江岸边的湘女石,如同天山脚下的湘女碑,永恒的留在了人间,留在了共和国历史的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以上三张照片在这次展出中。</p> <p class="ql-block">退休时建南恩书屋。</p> <p class="ql-block">平江黄泥湾是母亲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开展第一天我为好友讲解。</p> <p class="ql-block">三代合影共缅怀。</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写八千湘女的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