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确实不能排除个别人员可能存在功利化的想法,这一点需要更明确地回应。以下从制度本质、个别现象的提醒等方面再作说明:</p><p class="ql-block">一、先明确:民主党派的底色是“参政为民”,而非“谋私捷径”</p><p class="ql-block">中国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成员多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比如民革聚焦社会法制、“三农”等领域,民盟关注教育科技,他们的参政动力源于对公共事务的责任,而非个人仕途。领导岗位中保留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名额,本质是为了让决策更具广泛性和包容性,比如地方政府中民主党派成员分管教科文卫等领域,能更好地结合其联系群体的诉求,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事好商量”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二、对“个别功利化想法”的提醒: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守正”</p><p class="ql-block">尽管多数成员秉持公心,但个别人员若将加入民主党派视为“晋升跳板”,本质上是对制度的曲解,也必然会被制度所约束:</p><p class="ql-block"> • 入门门槛的“过滤”:民主党派吸纳成员时,既看专业成就,更看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民建为例,其成员多为经济界人士,加入需经严格考察,若动机不纯,根本无法通过初审。</p><p class="ql-block"> • 履职过程的“检验”: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并非“挂名”,需实际参与调研、提出提案、监督落实。比如政协会议上的提案需有数据支撑,若仅为“刷存在感”,其工作实效自然会被检验,更谈不上“靠此升官”。</p><p class="ql-block"> • 纪律底线的“约束”:无论是中共党员还是民主党派成员,都需遵守廉洁纪律。若借参政之机谋取私利,同样会受到纪律处分,这与身份无关,而是对所有公职人员的共同要求。</p><p class="ql-block">三、本质而言:“捷径”思维终会“行不通”</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干部选拔始终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标准,民主党派成员若想在岗位上有所作为,最终靠的还是专业能力和为民实绩。比如许多民主党派出身的领导干部,要么在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要么在民生议题上持续发声,这才是其获得认可的核心原因。反之,若抱着“走捷径”的心态,既违背了民主党派的宗旨,也不符合干部成长的规律,最终难以走远。</p><p class="ql-block">说到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正在于它既能汇聚各方力量,又能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参政议政的纯粹性。个别功利化想法或许存在,但绝不可能成为主流,更无法动摇这一制度“同心共济、共襄国事”的本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