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老风景·礼拜堂

沈福馨

<p class="ql-block">安顺老风景·礼拜堂</p><p class="ql-block">安顺基督教堂习称礼拜堂,也有人叫它福音堂,位于老城区儒林路水洞街东口。</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英籍传教士白德礼(William Bramwell)首先来到安顺传播基督教。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苏格兰人党居仁(James R. Adam)受内地会伦敦总部派遣,到安顺协助白德礼传教。党居仁和加拿大传教士文藻(Thomas Windsor)、华人戴友盛夫妇来到安顺,他们利用赶场天和传统节日,散发福音传单,讲解基督教义。可受众寥寥。后租用东街三间铺面布道讲经,情况稍有好转。他们广交地方名士,甚至还吸引到知府瞿鸿锡、知县周炳文等前来听讲,但因为没有正规场所,效果仍然有限。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为建立一个正规的基督教堂,党居仁、文藻在水洞街购得三进五间房屋,决定将其改造为基督教礼拜堂。据说改造之初,上海内地会曾派员前来参与改建工作,在党居仁、文藻及众教徒的努力下,礼拜堂在次年大功告成并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礼拜堂坐东朝西,占地约两千平方米,建有礼拜堂、客房、牧师住宅等。囿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环境限制,礼拜堂只能入乡随俗,在突出基督教特征的同时,加入了不少中国及当地元素。礼拜堂正面为风火墙式中西合璧砖砌门坊。墙体为青砖清水墙面,只在门窗边框及檐口用白灰泥膏抹平。门楼正中上方嵌圆形窗户,装饰彩色玻璃。圆窗下嵌长条匾额,四周镶彩色花边,竖题“礼拜堂”三个汉字。两侧各开西式小圆窗,亦镶嵌彩色玻璃。门坊正中为罗马式拱券三套窗,窗左右有中式横额,上书“学道”、“爱人”堂旨。入门天井显得比较狭窄,反衬出正对大门的礼拜堂宽敞肃穆。礼拜堂虽然采用的是安顺常见的单檐两坡小青瓦盖顶,但在左右墙上开有平底圆顶的高窗,每面都镶嵌精美的彩色玻璃,营造出浓浓的基督教氛围。</p><p class="ql-block">每逢星期日,礼拜堂会由礼仪牧师主持弥撒圣事、唱圣歌。有听过的朋友告诉我,贫苦的苗民没有上过一天学,但他们会用美声唱法唱圣歌。12月25日为“耶稣诞生日”,教徒们会在24日夜晚来到这里庆祝“圣诞节”。耶稣死亡的日期是复活节前的星期五,被称为“耶稣受难日”,这一天,教徒们会在礼拜堂做弥撒圣事。而对于教徒来说,更重要的是“复活节”,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是耶稣复活的日子,礼拜堂会举行隆重的“复活节” 仪式。</p><p class="ql-block">党居仁作为安顺礼拜堂的掌门人,是当之无愧的将基督教传入苗族地区的第一人,他通汉语、懂民俗,还学苗话、着苗装、穿草鞋、抽旱烟,为的是更方便向苗民传播基督福音。在他的努力下,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安平(今平坝)教会建立,次年,普定等堆建立教会及学校,紧接着清镇、织金、赫章、威宁等地也建立起二十几个教会和二十几所学校。</p><p class="ql-block">党居仁在传教的同时还开办新式学校,引进西医西药,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他开办的“安顺苗民义务学校”,是专门为苗民开办的免费学校,曾招收男女学生各一班,每班六十至八十人,学期四年,为贫苦的苗族青少年学习文化创造了条件。党居仁还曾先后在安顺近郊柴家苑、罗家园、石板寨等地开办附属义学,招入威宁、大定、织金、普定及安顺附近的苗族子弟和孤儿就读。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他在威宁葛布(今赫章县)建立苗族教会,使那里成为云贵高原基督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14年,党居仁将“安顺苗民义务学堂” 改建为“乐育高等学堂”,增设高小班,主要招收穷苦的苗族子弟上学。他的这些举动,大大的推进和加速了基督教在苗族聚居区的传播。</p><p class="ql-block">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安顺基督教会还建成一所“福音医院”,共有床位50余张,设内、妇、儿科,由上海内地会派加拿大医生费济华(George A. Fitch)前来主持医务,费济华是近代在华的加拿大籍医疗传教士,曾在贵州安顺等地参与医疗与慈善工作,推动了安顺近代医疗事业的发展。福音医院除为教友信徒看病之外,还对前来就诊的贫苦苗民给予减免,一时口碑如潮。</p><p class="ql-block">有件事值得一记。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党居仁在普定等堆村传教时来了一批大花苗村民,党居仁邀请他们星期天来安顺参加礼拜活动。几天以后他们如约而至,有位老人在听了党居仁关于耶稣的讲经后,将耶稣称为“拉蒙”(“苗王”)。有关“拉蒙”复活的消息通过这些苗民的亲友,迅速传到遥远的威宁和滇东北地区。当时,渴望摆脱极度贫困的苗彝村民,背着干粮,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来到安顺礼拜堂,要求洗礼入教。求道者的大量涌来,使狭小的安顺礼拜堂天井里挤满了远道而来的村民。党居仁发现,其中不乏滇东北地区的苗民和彝民,便托他们带信给正在昭通传教的柏格理(Samuel Pollard)。四位苗民带着党居仁的信到昭通找到柏格理,这让柏格理看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教的潜力,于是决定把传教目标转向滇黔川边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柏格理和他的继任者不断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便在滇黔川边境的石门坎(今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造就了一个把蛮荒之地变成“文化圣地”的石门坎现象。因此论家说,党居仁应该算石门坎现象的肇始者,而安顺礼拜堂则是石门坎现象的起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