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有的画家梦(9):终于留下痕迹

徐庆举

<p class="ql-block">  这个系列写到第9篇了,在前面写到童年涂鸦、少年参赛、画漫画、练习素描等情节时,我不止一次暗笑,当年没有任何一张作品留下来,朋友们会不会认为我在胡侃吹牛啊!</p><p class="ql-block"> 写到现在,终于有了我画画的痕迹保存下来,给朋友们呈现。</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86年暑假,我上大二时第一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三山(沂蒙山、太行山、燕山)社会考察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是天津师范大学团委的一个创举,数百名学生组成三个小分队几十个小组,深入到贫困山村,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与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解山区民众的贫困生活和山里孩子们缺少教育资源的现状,激发我们这些大学生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考察实践结束后,校团委要举办〝三山情”大型图片展览,以图文形式再现这次活动的一个个瞬间。我因为在美术上有一些特长,被抽调参与了展览的筹备和制作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当年参与“三山情”展览制作时的留影,那时好青涩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参与展览的制作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吹塑纸。这种纸有很多种颜色,用来美化展板最好。在制作展板的时候,留下很多吹塑纸的边边角角,没什么用处就当垃圾扔了。我觉得很可惜,想到如果用这些边边角角重新剪贴,一定能做出很好看的画。那时商场里卖的一些装饰画就是用吹塑纸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把一些稍大块的各种颜色的吹塑纸收集起来带回家。放寒假的时候,我找来画样做参考,打好浆糊,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贴出了这两幅。一张是两只孔雀,一张是两只小猫。画中所有的形象都是用不同颜色的吹塑纸剪裁、组合的。为了表现小猫身上的毛,我还用刀子在纸上刮出纹路。别说,两张贴画的效果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贴这两张画时我很投入,妈妈说:小时候就爱写写画画的,长大了还爱鼓捣这些。</p><p class="ql-block"> 这种贴画放在镜框里效果最佳。有一天,我看到村里有人把两个老镜框扔在垃圾桶边上,我就捡回来了。这种镜框都是过去新人结婚时摆家里的,不时兴了。我把水银刮掉,把贴好的画装进去,还挺像那么一回事。两张贴画完成了,挂在墙上,给家里增添了一点儿文化气息。来串门的邻居们看到了,都夸我手巧。</p> <p class="ql-block">母亲保存下来的两张贴画之一,镜框是我重新换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一张贴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妈妈很喜欢这两张贴画,最早就挂在我家老宅的堂屋,一进门就可以看见。后来母亲搬到了城里,她又把这两张画带上,挂到新居的墙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摆设逐渐洋气起来,我觉得这两张贴画不好看了,曾建议母亲不要挂了,甚至可以扔了。母亲说:这是你做的,我觉得好看,我可舍不得扔!</p><p class="ql-block"> 由于母亲的坚持,这两张贴画得以保存下来。后来,我给它们换了新的框子。</p><p class="ql-block"> 20多年前,我以《旧物》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记述了这两张贴画的来历和它们在母亲心中的份量。这篇文章成为我2000年出版的散文集《天生胆小》的首篇。(待续)</p> <p class="ql-block">我出版的散文集《天生胆小》,《旧物》是这本散文集的首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