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八月的风里,踏入巴蜀那一刻,便跌进一部活着的史书。我曾两次前往蜀地,记得那是1986年5月到贵州赤天化出差,返程途经“天府之国”成都,在文友的陪同下游览了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和都江堰;五年前到川西的稻城亚丁、康定、折多山等地旅行,返程又在成都多停留几日,遍览所有景点。这两段难忘的旅行,让我感受到四川大自然的壮丽和人文的魅力,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而此次三进巴蜀,主要看山河密码与文明的对话——三星堆博物馆,当然再次故地重游,重温那段青葱岁月。</p><p class="ql-block">行走巴蜀,实则是与文明基因的深度对视。山河不语,却用最深刻的方式讲述着何为巴蜀大地——</p><p class="ql-block">峨眉山的金顶云海翻腾,恍若佛陀拈花时的低语;九寨沟的彩池如打翻的调色盘,泼洒出女娲补天时遗漏的颜料;三星堆青铜面具上凸出的双目,穿透三千年时光直射人心;都江堰的岷江水依然按李冰父子的设计分流,将活着的水利工程写成永恒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巴蜀的山水草木皆成典故,碑石瓦砾俱是史书。在这条地质褶皱与文明脉络交织的时空隧道里,我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另一种可能性——当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在青铜礼器中确立秩序时,古蜀人却用青铜器铸造着瑰丽的想象。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特质:既有都江堰式的务实精神,也有三星堆式的奇幻思维,如同峨眉云海与九寨清波,共同汇成巴山蜀水的壮阔长流。</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具有“雄、秀、奇、险、幽”的特色,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曾是明朝九大名门正派之一峨眉派地盘。世界最大的金属建筑群金殿、银殿、铜殿气势雄伟,尤其圣地华藏寺金顶绝壁凌空,藏着令人叹为观止万丈崖、云海、日出、佛光圣灯、金殿、金佛六大奇观。万佛顶、千佛顶、金顶三峰排列,从山下仰望,像是螓首,“螓首峨眉”之说就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当缆车穿过翻滚的云海时,恍若穿越千年时光,回到了普贤菩萨骑象而来的神话年代。登上峨眉山巅,山间蒸腾的水雾便轻柔地抚过面颊,这座自东汉时期就成为佛教圣地的仙山,至今仍保持着“一山藏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p><p class="ql-block">站在金顶,云海茫茫,分不清哪是天哪是云,极目远眺,“豪华落尽见真淳”。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峨眉山倾倒,李白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的千古绝唱,苏轼感慨“万里家在岷峨”,陆游则赞叹“草芝方出峨眉老”。这些诗词为这座仙山增添了无尽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万年寺是峨眉山历史最久的古刹之一,在汉代,此处为采药老人蒲公的结茅修行处。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此处建有普贤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神宗朱翊钧为给太后祝贺70大寿,敕建无梁砖殿一座,赐匾“圣寿万年寺”,此名沿用至今。万年寺规模宏大,供有千年稀世国宝“普贤铜像”。李白曾登过峨眉住过此寺,广浚僧为李白抚琴。</p><p class="ql-block">晨雾还未散尽,万年寺的飞檐挑破云层,像一页被风掀开的史书。这座建于东晋的千年古刹,历经五次更名,最终在明神宗御题“圣寿万年”后定格成峨眉山最厚重的注脚。七米高的青铜普贤骑象静默在无梁砖殿中,宋代匠人用失蜡法浇铸的62吨信仰,如今仍透过菩萨低垂的眼睑传递安宁。砖殿穹顶没有一根梁柱,却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镇压了四百年前的地动山摇——18次地震锻就的不仅是明代砖石,更是智慧凝固的禅意。白水池的蛙声是另一种永恒,每当游人轻叩池壁,那声千年前李白听过的“琴蛙清音”便划破时空,与钟楼里绵长的《秒不可言》撞个满怀。</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讨论。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90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这尊大佛原是个弃世者。唐开元年间,海通禅师见三江汇流处常吞舟楫,遂发愿凿山为佛以镇水妖。当地方官索贿时,老君自剜双目,血溅青石:“自目可剜,佛财难得。”而今僧人香客往来如织,谁还记得那团血曾在崖壁上开出的莲花?</p><p class="ql-block">沿九曲栈道下行转身望时,那石佛已然在烟霭中显露容颜——低垂的眼睑似开非阖,将千年前的慈悲凝成永恒的姿态。江水在佛足下碎成万片翡翠,野生草木正用纤细的根系,温柔地缠绕着人类文明的骨骼。</p> <p class="ql-block">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这座承载着全球熊猫爱好者朝圣梦想的秘境,正以其独特的科研魅力与人文温度,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之美。</p><p class="ql-block">穿过月洞门,立即被满眼翠绿包围,30多种原生竹子交织成翡翠长廊,黑白交织的身影点缀其间,宛如流动的水墨画巻,又似艺术家精心雕琢作品。经过熊猫博物馆,看到唐代薛涛咏猫的诗句:“昼伏夜出性难驯,肉食曾经旧俗闻。”难以想象千年前成都平原的“食铁兽”,如今在这片人造竹林里安家。这些看似笨拙的精灵,实则是进化史上最成功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广汉城鸭子河畔,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蜀文化遗址。1929年,该遗址被村民最早发现。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现“一醒惊天下”,出土青铜器、象牙等上千件珍贵文物。主要镇馆之宝有商青铜神树、商青铜立人像、商金杖、商青铜纵目面具和商玉璋等,这些文物代表了古蜀文明的最高艺术成就与神秘信仰。</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紧扣“古城古国古蜀文化”主题,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分设“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三星堆考古发掘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三星堆精美绝伦的文物群体,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礼敬天地的美玉、造型独特的神坛、纵目千里的面具、人鸟合一的神像、振翅翔飞的凤鸟、达地通天的神树——深藏着对天地神祗、自然万物的无比虔敬,展现了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p><p class="ql-block">踏入三星堆博物馆,时间仿佛被按下暂停键。青铜神树的枝桠间栖息着九只金乌,龙身蜿蜒如正在攀爬通天之梯,每一道纹饰都刻录着古蜀人对宇宙的想象;戴冠纵目面具凸起的眼球仿佛能穿透千年,嘴角那抹似笑非笑的表情,让人恍惚间与三千年前的祭司目光相接。</p><p class="ql-block">站在展厅中央,金杖上的鱼鸟纹饰在射灯下流动着神秘的金色,仿佛能看见古蜀祭司手持它统领部族的荣光。这座被称为“凝固的文明密码”的神秘博物馆,用青铜、玉石与黄金铸就了东方文明的另类篇章。每一件文物都是等待破译的密码,等待后来者继续这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神树:通高3.96米,为全球最大单件青铜文物,分三层九枝,枝头立神鸟,树干盘龙,象征古蜀人沟通天地的宇宙树。其铸造工艺复杂,融合分段铸造、铆接嵌合技术,印证《山海经》中“扶桑神树”传说。</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纵目面具:眼球柱状凸出16厘米,双耳展开如翼,与《华阳国志》中“蚕丛纵目”记载呼应,疑是古蜀始祖的神化形象。</p> <p class="ql-block">商青铜立人像:高2.62米,头戴高冠,身着龙纹礼袍,双手环握中空(推测持象牙或权杖),赤足立于神兽底座,凝是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的古蜀大祭司。</p> <p class="ql-block">商金杖:长1.42米,重463克,金箔包裹木杖,刻有戴冠巫师、鱼鸟箭纹图案,象征古蜀鱼凫王朝的统治权力,兼具中原与西亚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商玉璋:长54.5厘米,两面阴刻祭山场景,为古蜀人祭祀礼仪的重要实物,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不建一座拦水大坝,已运转2300年至今。都江堰,天人合一的奇迹。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30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效益。</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流淌千年的智慧之歌。站在宝瓶口旁,看江水如琴弦般被石峡拨弄,轰鸣声中恍若听见李冰父子凿玉垒山的号子,与江涛共谱天人协奏曲。岷江之水,在都江堰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转身。鱼嘴如巨鲸静卧江心,将桀骜的江水温柔剖为两半——内江携琼浆滋养成都平原,外江裹浊流守护汛期安澜。</p><p class="ql-block">当暮色为安澜索桥披上蓝纱灯影,都江堰便成了流动的史诗,氤氲水汽里浮动着水纹印章,盖在都江堰每页未经装订的史书上。江水年复一年拍打石岸,仿佛在重复那个古老的启示——真正的伟大,从不是改变山河的走向,而是读懂大地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黄龙景区,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一条由南向北逐渐隆起的山脊上。涪源桥是龙尾,五彩池为龙首,彩池如龙鳞泛金,滩流、瀑布如龙爪舞动,黄龙之名,由此而得。</p><p class="ql-block">黄龙风景核心区域点缀着三千多个彩池,以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雪宝峰下的黄龙沟中,遍布乳黄色的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从顶峰流下的雪水汇聚成溪,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状湖泊、池沼,池水澄清无尘,水色因水底沉积物和树木、山色的变化而呈现黄、绿、浅蓝、蔚蓝等颜色。</p><p class="ql-block">在岷山雪线之下,三千多个钙华彩池如鳞甲铺展,折射出蓝、绿、黄、橙的变幻:清晨是莫奈笔下的雾霭青灰,正午又化作泼洒的珐琅彩釉,最著名的“五彩池”,却浓缩了高原阳光的全部色谱,宛如上帝打翻的调色盘,被山风偶然吹落人间。</p><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眺望,雪山棱线横亘天际,而脚下彩池正细碎如星盘闪烁。当风掠过转经筒的铜铃,我忽然懂得——所谓仙境,不过是自然用最缓慢的韵律,写给匆忙人类最静谧的诗行。</p> <p class="ql-block">九寨沟,是“九个寨子的山谷”,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九寨沟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景观分布在成Y型的树正、日则、则查洼3条主沟内,其间呈梯级分布着众多大小湖泊,湖泊之间又有瀑布群、激流和钙华滩流。这些不同姿态的水体相串相连,形成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以及钙华滩流为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藏族风情为一体,体现原始美、自然美、野趣美的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走进九寨沟,仿佛看见亿万颗碎钻散落人间。长海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群山之间,倒映着雪峰的轮廓。经筒转动的声音,与远处瀑布的轰鸣交织,回荡在静谧的山谷。五花海是色彩的盛宴,交织成神秘的图案。诺日朗瀑布裹挟着水雾,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山风带着凉意,吹过经幡,低语着古老的故事。九寨沟,山水织就的童话诗行。</p> <p class="ql-block">松潘川主寺镇元宝山红军长征纪念碑,是纪念红军长征全历程的总纪念碑。松潘川主寺镇主要是红军长征途经的核心区域,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均经过松潘县境。长征在四川历时1年8个月,占全程三分之二时间,松潘是唯一三大主力红军共同经过的地区。红军长征纪念碑由红军战士铜像呈“V”字形象征胜利,碑体代表三大主力红军,被称为“中华第一金碑”。</p> <p class="ql-block">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古城,又称松州,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为“川西门户”。松潘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至明嘉靖五年(1526年),松潘又两次筑城及增筑外城后,松潘古城的规模得以确定。松潘古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门之一,并且保留完好的瓮城,堪称中国明代城门之冠。</p><p class="ql-block">松潘古城,岷江峡谷间一部用青砖与灰浆写就的史诗。古城巷陌间,藏经阁的梵音与清真寺的唤拜交织,羌笛的苍凉与琵琶的欢愉共鸣。北门广场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雕像,诉说唐蕃和亲的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登临城墙远眺,雪山如佛静默,岷江奔涌千年。这座时光沉淀的边城,以烽火淬炼的筋骨、以商旅滋养的灵韵,继续书写着高原上不老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锦里作为历史遗迹区、民俗区,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建筑风格为基础,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成为成都文化名片之一。“拜武侯、泡锦里”是成都旅游有号召力的响亮口号。</p><p class="ql-block">踏入锦里,如展开一卷褪了色的蜀锦。青石板的路心被磨得发亮,倒映着两旁朱红的檐角,像是一段被反复摩挲的古老记忆。这里曾是西蜀最繁华的所在,如今却以闲散的姿态,将千年的烟火气织进每一寸风里。</p><p class="ql-block">茶馆的竹椅吱呀作响,铜壶嘴嘶嘶吐着白雾。穿堂风携来花椒与辣椒的辛香,隔壁戏台传来断断续续的川剧唱腔,拖长的尾音在廊柱间跌跌撞撞。卖糖画的老汉手腕轻抖,琥珀色的麦芽糖便化作游龙。</p><p class="ql-block">暮色是锦里最温柔的画师。灯笼次第亮起,把雕花窗棂染成胭脂色。这座不设围墙的博物馆,让每个人都成了它的藏家——带走的是一段凝固的时光,留下的是踩过青石板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巴蜀大地是一张被岁月反复折叠的地图,每一次展开都有新的发现。峨眉山的云海浮动着佛光的密码,九寨沟的瀑布吟唱着冰川纪的歌谣,三星堆的青铜器惊艳古蜀文明,都江堰的流水仍保持着两千多年前的智慧节奏……</p><p class="ql-block">在这条穿越地质年代与文明层累的探秘之路上,巴蜀的馈赠在于,它永远在解构与重建游客的认知体系。峨眉山的禅意、九寨沟的奇绝、三星堆的神秘、都江堰的务实,共同拼贴出中华文明的多维图谱。当我站在青铜神树前,懂得了什么叫“通天彻地”——九只神鸟立在枝头,而树根的裂痕里,还埋着古蜀人没写完的祷词。</p><p class="ql-block">穿越北纬30°这条神秘纬线时,我在三种时间维度里穿梭:峨眉山的1.2亿年地质纪、九寨的第四纪冰川纪、三星堆的古蜀国日历……我突然明白巴蜀文化最动人的特质——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盆地,却又是精神上的高原,用山水与文物编织着最文明的密码本。</p><p class="ql-block">离蓉城前的傍晚,到锦里打了卡。红灯笼将川戏的脸谱照得半明半暗,糖画艺人手腕一抖,龙形琥珀糖便落进孩童掌心。望着火锅里红亮的牛油在翻涌,豆瓣的酱香裹挟着花椒的麻、朝天椒的辣,在氤氲热气中演绎着味觉的乐章。我想,在巴蜀的风景里,在辣椒烧过的喉咙上,在每一声“巴适”的尾音里,总能听见巴山蜀水的吟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