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中英街

好梦成真

<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07日下午05时,时隔10年再游中英街。与十年前相比,中英街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靠近东边深圳这一侧,小平同志南巡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边的房屋建筑明显是旧貌换新颜,街道两旁出现了很多新的楼房和商铺,再不是10年前低矮破旧的样子了,商铺内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倒是香港一侧变化不大,基本上还是十年前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中英街,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街的沧桑故事,砖瓦间回荡着时日的市井喧嚣。‌‌街道被夕阳染成琥珀色,百年老店的木质招牌在风中轻晃,橱窗倒影里藏着旧时光的密语。‌‌中英街作为百年历史街区,其青石板路面承载着岁月的痕迹。1899年沙头角勘界后,青石板路逐渐形成,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青石材质。这种材质不仅与历史建筑群协调,也承载着深港融合的文化内涵。 ‌尽管部分区域因功能需求铺设了水泥(如商业区),但核心街区仍以青石板为主。例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的警世钟旁,青石板路与古榕树共同构成独特景观,成为街区的重要文化符号。 ‌</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是一家挨一家的店铺,有卖服装的,有卖零食的,还有卖化妆品的,五金交电的,人们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热闹非凡!我们边走边看,还发现路旁的角落里站着几个小孩儿的铜像。他们有的站,有的坐,摆出各种姿态,有人说好像在玩什么有趣的游戏!我倒觉得,好像在诉说着一个世纪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侵略者逼迫无能的清政府把香港岛、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后来他们又提出要拓展香港界址,于是就在深圳沙头角立下了一块界碑,原本完整的沙头角被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和“华界”。到了二十世纪,有人开始在界碑两侧搭建房屋做生意,形成了“中英街”的雏形。这条街是一条贯穿深圳沙头角和香港沙头角的重要道路,它是英国殖民香港时期的产物,“一街两治”使得中英街是沙头角的标志。深圳中英街是小商品贸易繁华地带,由于香港地区的商品没有较高的附加税,因此大量的大陆居民前往深圳中英街来采购,这里的中英街成为了“深圳八景”之一。逐步变成了当时店铺林立,一片繁荣景象的免税商业街。在深圳一侧,有牌子标明“不准越界”,使得只有一线之隔的香港中英街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禁区的规制让香港中英街成为了门可罗雀的历史街道,大量的商店都处于半关闭状态,稀疏的行人与深圳中英街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以前来过,这次到中英街只是出于礼节性陪同大家,其实这条街,花10多分钟就可走完,我无意去购买什么,只是觉得,中英街的历史告诫后人,国家落后就会受外强欺辱。正是由于国家的崛起,才有了中英街今天的繁荣,才有了香港的顺利回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好梦成真:2025年08月20日根据2003年旅粤游记文档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