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提起秦国,读者一定会想到秦始皇嬴政。秦王嬴政作为周朝诸侯秦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和秦朝的开国皇帝,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然而春秋时期,封国最晚偏安西部一隅,被中原老牌贵族视为夷狄之邦的秦国是怎样建立发展壮大直到雄霸天下统一六国的?</p><p class="ql-block"> 听我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 秦始封侯</p> <p class="ql-block"> 秦的祖宗要追溯到帝舜时期。</p><p class="ql-block"> 话说帝舜有个能干的手下名叫大费(伯益),他的拿手绝活是调训鸟兽,远古时期动物都是野生的,对人攻击是常有的事,把野生动物调训成为家养的家禽家畜大费应该是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大费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就赐大费赢姓。赢姓的大费子孙后代瓜瓞绵绵 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大费的第14世孙造父是西周时期周穆王的驭手,也就是周穆王的司机,他驾车技术娴熟,史料记载:日行千里。</p><p class="ql-block"> 被周穆王厚爱的造父受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随后又以赵为氏。之后赢姓子孙都依附于造父居住在赵城受造父的荫蔽,所以赢赵一家。这就是后来为什么称秦始皇为赵政或赢政。</p><p class="ql-block"> 大费的后人中还有一个名叫非子的能人,擅长养马,他养的马不仅高大健壮而且繁殖能力极强。在当时马车作为主要运输和行程以及作战工具的年代,非子受到周孝王的青睐,于是周孝王就把秦地赐给了非子,这就是秦赢。</p><p class="ql-block"> 非子的后代就这样守护着秦地,几代之后到了赢开时正赶上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事件,之后戎狄入侵,西都镐京被破,周平王无奈东迁。说是东迁,实际上用“东逃”更贴切一些。</p><p class="ql-block"> 机智勇敢的赢开带着家丁以及秦地的护卫起兵救助护送周平王一直安全到达东都洛邑。此时的王室除了天子的名份之外一无所有。</p><p class="ql-block"> 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对赢开的护驾十分感动,于是仅存天子名份的周平王封赢开为侯,并将渭河谷地一同封给了赢开。</p><p class="ql-block"> 周朝规定:诸侯建国 大夫立家。所以秦国自此建立,赢开成为秦国的第一位国君,是谓秦襄公。</p><p class="ql-block"> 然而,封给秦襄公的渭河谷地早已被戎狄掠取,实际上已经不在周平王之手,否则也不会东迁了。也就是说周平王给秦襄公开了一个空头支票。</p><p class="ql-block"> 一代枭雄秦穆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襄公为了周平王开的这张空头支票,从此与戎狄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持久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去世,儿子秦文公继位,秦文公继续起兵伐戎,戎狄败走。秦国拥有的土地到达了岐,并把岐以东的土地还给了周王室,自己领有周的遗民。</p><p class="ql-block"> 秦文公之后的数十位国君,可以说碌碌无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直到一百多年后的秦穆公继位,秦国开始有了起色。</p><p class="ql-block"> 年轻有为的秦穆公上台第一年就带兵亲征茅津,且战绩不菲。第四年又迎娶了晋献公的公主,这位公主就是太子申生的同胞姐妹,“秦晋之好”便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非常爱惜人才,有这样一则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晋献公假道伐虢灭了虢国之后,回来顺道灭了虞国。之后将虞国的一位贤臣—-七十多岁的百里奚作为女儿的陪嫁奴隶给了秦国。</p><p class="ql-block"> 当秦穆公得知百里奚要来秦国时,别提有多高兴了,不料百里奚趁迎亲队伍混乱之际逃去了楚国,被楚国乡下人抓了起来。秦穆公懊丧之余便派手下去楚国寻找百里奚,本打算花重金赎回 百里奚,秦穆公觉得不妥,花重金可能会更加引起楚国乡下人的好奇,反而会扣下百里奚,奇货可居嘛!于是就让手下人拿了五张黑色的公羊皮佯装很不在意的说:“我们国家的应臣百里奚跑到你们这来了,给你们五张黑色的公羊皮把这个人还给我们吧。”</p><p class="ql-block"> 楚国人一听,再看看百里奚心想:就这糟老头子,五张羊皮?于是痛快答应:“好吧,羊皮拿来!人领走吧。”</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亲自给百里奚松绑,并热情招待询问其国事,百里奚道:“我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答道:“虞国的公爵不能任用你,这是他的错误不是你的错误,你一定要跟我说说国家大事。”结果俩人一聊就是三天,秦穆公大悦,从此将国政交给了百里奚。因为百里奚是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换来的,所以得名“五羖大夫”(羖:公羊)。</p><p class="ql-block"> 百里奚告诉秦穆公:“我其实比不上我的好朋友蹇叔。蹇叔很贤明只是大家都不知道。”百里奚接着说:“我曾经在齐国遭遇困境,蹇叔收留了我,我想替当时齐国的君主公孙无知当差,蹇叔不让我去,结果我免除了齐国的灾祸。后来我去了周王室,周的王子颓喜欢养牛,我就用牛作比喻接近他,后来王子颓想任用我,结果蹇叔不同意我就没去投奔王子颓,王子颓被杀的时候也没有连累到我。后来我去了虞国侍奉虞国的君主,蹇叔也不同意,我明知虞公不是看中我治国的才能,只是我自己贪图功名利禄所以我留在了虞国。两次听从了蹇叔的劝告都幸免遇难,一次没听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我知道蹇叔是个贤能的人。”</p><p class="ql-block"> 于是秦穆公又迎来蹇叔,封他为上大夫,这才有了之后的《蹇叔哭师》。</p><p class="ql-block"> 与秦国一河之隔的晋国晋献公,逼死了太子申生,逼迫公子重耳与公子夷吾流亡国外,轰走了群公子立公子奚齐为太子,满足了骊姬所有的愿望…… 晋献公去世,虽然大臣旬息按晋献公遗嘱立太子奚齐为国君,不料大臣里克与邳郑杀了奚齐与骊姬,晋国一时无君。</p><p class="ql-block"> 晋国大臣求救秦穆公,希望秦穆公能在公子重耳与公子夷吾之间选择一位国君,由于当时公子重耳一再推辞,秦穆公选择拥立当时认为比较顺从的公子夷吾,这就是晋惠公。</p><p class="ql-block"> 这位晋惠公一上台便翻脸不认人,不仅赖掉之前所有的承诺,还趁秦国天灾期间趁火打劫攻打秦国,这让秦穆公懊恼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流浪的公子重耳回国之际,秦穆公重新选择支持重耳。重耳做了晋文公之后,秦晋两家重修旧好,秦穆公一度将五位公主嫁给晋文公,此时秦晋之间可谓好上加好。</p><p class="ql-block"> 就在秦穆公随晋文公轰轰烈烈一起伐郑时,郑国人烛之武的一番话触动了秦穆公,秦穆公当即单方面撤兵,并留下三位将领帮郑国守城。烛之武的一番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已经纳入高中语文课本。</p><p class="ql-block"> 烛之武退秦师之后,“秦晋之好”的牌匾上便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裂痕,之后再也无法愈合。</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去世不久,当年秦穆公留在郑国守城的将领杞子密信给秦穆公:“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p><p class="ql-block"> 作为军事专家得蹇叔一再劝阻,利令智昏的秦穆公就是不听,看着长长的远征队伍,无奈的蹇叔只有大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蹇叔哭师。果不其然,出去的秦军偷袭郑国未成,却遇上了晋襄公、大臣先轸率领晋军出征,造成秦军全军覆灭,仅剩孟明视等三位将领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晋崤之战。《蹇叔哭师》已列入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书籍之中。哎,看来伟人也有昏头犯错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关键在于他知错能改,“崤之战”的失败,他没有怨天忧人,而是一直忏悔自己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去世之后,秦穆公在与晋国的几次军事较量中均受挫,强大的晋国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扼制了秦东进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聪明的秦穆公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谋将贤才由余招纳入秦做谋士。在由余得策划下,西部12个戎国均纳入秦国的版图,秦国国土面积向西扩大到甘肃的临洮,北至宁夏盐池。史书称:广地千里 岁霸西戎。天子送来金鼓,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p><p class="ql-block"> 秦国土在秦穆公任内东至黄河,与晋国共拥黄河天险,向西消灭了12个戎狄小国,广地千里,秦国无论从土地面积还是人口都成了一个真正的大国,说秦穆公是大秦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实的。</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在位39年后去世,留下了一个辉煌的秦国。秦穆公去世对秦国的大臣是一个灾难,因为当时秦国有个殉葬的陋习,给秦穆公殉葬的人有177人,其中包括贤能的大臣,秦国本身也因此大伤元气。</p><p class="ql-block"> 具有战略眼光的秦献公</p> <p class="ql-block"> 秦穆公死后,秦国整整沉寂了200多年。战国初期三晋中的魏国名将吴起,带领魏军南征北战雄霸天下,将秦国的河西之地囊括在魏国版图之中,此时的秦国只能听之任之……</p><p class="ql-block"> 直到15代之后的秦献公继位,秦国才开始有了生机。秦献公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废除殉葬制。之后又把国都迁至栎阳(今西安阎良)。</p><p class="ql-block"> 栎阳距离魏国很近,秦都城迁至于此就等于把都城建于前线,指向东边的魏国,收复河西之的目的十分明确。</p><p class="ql-block"> 迁都栎阳,标志着秦献公为秦国指明了方向,给秦国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决定了秦国之后的战略走向,曾有人称秦献公是大秦的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数年后,秦国与魏国在魏境内发生了三大战役:洛阴之战、石门之战、少梁之战,秦均取得胜利。尤其是石门之战,斩首魏军6万,这在秦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p><p class="ql-block"> 秦献公在少梁之战中受伤,不久后去世。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p><p class="ql-block"> 秦孝公与他的招贤令</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秦孝公远比他的父亲秦献公有名的多,这倒不是他比他父亲多聪明能干,而是因为他的一纸招贤令和之后招的人才实在是太有名。</p><p class="ql-block"> 话说21岁的秦孝公继位之后,回顾秦国几百年的历史,虽然秦穆公曾经雄起了一把,但之后的数位无能之辈将穆公收复的疆土都没能守住,以至于河西之地被三晋中的魏国掠去。文化的落后一直被中原老牌贵族视秦国为夷狄之邦。虽然自己的父亲秦献公高瞻远瞩,为秦国设计了大好的前程,并且趁魏国在东边与齐、韩、赵作战,西边军力空虚之际,秦国与之干了三场漂亮之战,也收回了一些土地,但对于经济底子本身就薄的秦国来说,战争的损耗是当时秦国国力难以承受的……</p><p class="ql-block"> 面对秦国的现状,秦孝公痛定思痛,发布了一道招贤令,意在招纳能人贤才献计献策共同将经济贫穷、文化落后的秦国发展壮大 改头换面。</p><p class="ql-block"> 招贤令内容:“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p><p class="ql-block"> 大白话就是“往日秦国自穆公管理期间,修德行武。东边平乱了晋国,以黄河为界限。西边霸占戎翟,开地千里。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诸侯前来祝贺,为后人打下了基础,大业有望。其后君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昏政,内乱频出,外患交迫,三晋攻夺我河西,诸侯都蔑视我秦国,再没有比这更让我感到羞辱的事了。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想收复穆公打下来的土地,振兴秦国。我想起先君的作为,痛恨在心。各位贤士群臣有能出长策奇计让秦国强大者,我则封他为官,与他一起分享秦国。”</p><p class="ql-block"> 这份情深意切的招贤令一发出,许多有抱负的有志之士蠢蠢欲动,尤其是最后一句:“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极具诱惑力,“裂土封侯”这是多少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商鞅与商鞅变法</p> <p class="ql-block"> 奔着招贤令而来的有一人,他是通过秦孝公的太监(景监)引荐而来。此人本是卫国的公族,属于卫国国君庶子的庶子,这一身份非常尴尬,虽是贵族,但既无权利也无土地,不过受过良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此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读了许多书的卫鞅在卫国并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来到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p><p class="ql-block"> 公叔痤十分欣赏卫鞅,于是临终前推荐卫鞅给魏惠王,魏惠王对这个不知名的小青年不以为然,看到魏惠王不屑的表情,公叔痤提醒魏惠王:“如果不重用卫鞅就杀了卫鞅。”但魏惠王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得知秦国招贤令的卫鞅来到了秦国,在景监的推荐下见到秦孝公。见了秦孝公的卫秧先是滔滔不绝的讲了一通“帝道”,无奈秦孝公对三皇五帝的事情全无兴趣,昏昏欲睡、哈欠连连……</p><p class="ql-block"> 卫秧只好改讲“王道”,岂料秦孝公对夏、商、周的事情仍然没有感觉。</p><p class="ql-block"> 卫鞅又改讲“霸道”,对于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秦孝公倒是洗耳恭听。</p><p class="ql-block"> 卫鞅最后讲到“强国之道”,发现秦孝公洗耳恭听的同时,身体不自觉地倾向卫鞅,可见秦孝公对卫鞅“强国之道”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对于卫鞅的一些见解,秦孝公深以为然。于是卫鞅决定在秦国大刀阔斧的改革。</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关于该不该变法的问题,秦孝公组织群臣与卫鞅展开了一场辩论赛,卫鞅舌战大臣甘龙、杜挚的精彩画面完整的记载于《商君书》中,着实让后人见识了他的文才与口才。当然,通过辩论,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卫鞅变法的内容有:垦草法、农战、赏罚等。</p><p class="ql-block"> 垦草法,简单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强行取消一切可能性让老百姓去田里种地。</p><p class="ql-block"> 垦草法一共有20条,不管是整顿吏治,还是强调公平……几乎每一条的最终目的都是:让老百姓去开荒种田。</p><p class="ql-block"> 卫鞅的垦草法主要从“足食”着眼,以粮为纲 纲举目张,提出了一整套的综合治理办法:整顿政制、吏治、税制、控制粮食流通、禁止粮食买卖、垄断山泽之利、剥夺限制迁徙自由、实行愚民政策、打击奸吏扰民、打击工商业者、打击服务业、打击娱乐业、打击雇佣或被雇佣、打击人身衣服、打击害农 、贱农 、祸农、扰农的刁民奸徒……</p><p class="ql-block"> 同时利用价格的差距、税收差别、劳役差别调整产业人口比例,营造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社会大环境,为了开荒种田多多生产粮食,卫鞅可谓:殚精竭虑 周密严谨 算无遗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卫鞅垦草法中,对于愚民政策这一点解释非常仔细:“不用其它权利任命爵禄官位,这样人们就不会重视学问,不重视学问也就会愚笨,愚笨了就不会轻贱农业生产,愚笨了就不会和外边交往,不和外边交往就不会产生问题。这样人民一心只有农业生产不会偷懒,荒地就可以得到开垦了。”</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感叹,商鞅真不愧愚民政策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当然大家很好奇,那他有什么方法任命爵禄官位呢?这在农战和赏罚中都有提到。</p><p class="ql-block"> 农民除了什么也不用想种粮食之外,全体农民都是战士。随时出去打仗并且根据杀敌的多少决定爵禄官位的大小。战争结束后会数你所杀敌人的人头,即首级个数,这也是唯一的加官晋爵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就连皇族的公子公孙也是如此,根据人头发口粮,你家的帮佣、什么烧火做饭的,收拾打扫的……统统没有了饭吃,更别想像齐国的孟尝君那样养几千名的士了。皇族的公子公孙靠军功获取爵位,有军功有爵位没有军功别说爵位,连地位也没有…… 卫鞅也因此得罪了大量的公子公孙。</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除了国君和太子、大臣和嫡子外,卫鞅布下了天罗地网,把其它所有人的生路给堵死了:不能学习游历、不能买卖粮食、不能经商、不能开旅馆、不能雇佣、不能被雇……所有的渠道全部卡死,把人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种地是唯一的活路。</p><p class="ql-block"> 垦草法是最能体现卫鞅思想的部分。不可否认,卫鞅是个有大本事的人,不仅文字水平高看问题犀利,而且能融会贯通讲求实效,他绝不是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书呆子,他的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构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卫鞅的法律非常严苛,什么砍胳膊坎腿是家常便饭……就连把炉灰倒在路上(也就是随便丢垃圾)也要处于腰斩,而且还实行连坐。</p><p class="ql-block"> 连坐就是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或一人犯错或犯罪,这五家或十家连带受罚,而且连带者与犯错者同罪。</p><p class="ql-block"> 卫鞅的法令拟好之后并没有立即发布执行,而是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且发布告:有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者赏十金!</p><p class="ql-block"> 都城的人们看到布告,大家面面相觑摇摇头。就扛扛这根木头十金?没人应战,都怕是套路嘛!</p><p class="ql-block"> 卫鞅再次发布告:有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者赏五十金!</p><p class="ql-block">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人果真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卫鞅赏此人五十金!这就是立木为信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此后卫鞅发布变法令,卫鞅认为:之所以法令不好实行,都是因为上层难以执行。此时太子违法令,卫鞅没有手软,既然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无法处罚,那就处罚太子的师傅,因此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处劓刑(割掉鼻子),公孙贾处于黥刑(脸上刺字),也因此卫鞅给自己埋下了祸根。</p><p class="ql-block"> 通过卫鞅的一系列法令,秦国日益繁荣,军强民富,秦孝公兑现承诺,赐卫鞅于“商於之地”,由于封地是“商於”,从此“卫鞅”就成了“商鞅”,对于商鞅的一系列改革称之为“商鞅变法”。</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41年,就在齐魏马陵之战魏军大败之际,商鞅决定出兵再给魏国一记重拳,然而商鞅用的却是诈计。</p><p class="ql-block"> 商鞅摔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前来抵御。两军相距不远时,商鞅写信给公子昂,大致内容是:我们俩原本就是老朋友(商鞅来秦之前在魏做事),现在我俩各自带兵实在不忍相互攻击,你过来到我这里,咱们喝两杯叙叙旧,喝完酒之后各自带兵回国,安抚秦国、魏国的民心,如何?</p><p class="ql-block"> 公子昂接信后深以为然,来到商鞅大帐,盟誓结束正要喝酒时,商鞅事先埋伏的甲士一拥而上,俘虏了公子昂……</p><p class="ql-block"> 魏军群龙无首,像无头的苍蝇。秦军自然大获全胜。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派人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土地以求和。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这时才叹息:“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p><p class="ql-block"> 秦孝公重用商鞅并支持其变法图强,是其一生最大的功绩,为之后秦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3年后,秦孝公卒,太子赢驷继位,是谓秦惠文君。失去秦孝公保护的商鞅,大臣甘龙、杜挚以及一大堆公子公孙趁机诬陷其谋反,秦惠文君本来就对商鞅处罚自己的师傅怀恨在心,再加上商鞅变法名气太大功高盖主,明知道谋反是假也必须让他死,最后商鞅落得被车裂的下场。</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与张义</p> <p class="ql-block"> 秦孝公之后,太子赢驷继位称秦惠文君。14年之后的公元前324年,秦惠王君称王,从此秦惠文君就成了秦惠文王。为了中途不改变称谓,我们开端就称其为秦惠文王。</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公报私仇杀了商鞅,并且对商鞅实施了重刑:车裂。</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的智慧在于,他虽然讨厌商鞅,但对商鞅制定的法律法规却是全盘接收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他十分清楚商鞅变法对秦国带来的红利。</p><p class="ql-block"> 在秦惠文王任内,逼迫曾经不可一世的魏国献出了阴晋(今华阴),终于打破了魏长城这道防线。秦接受阴晋之后把它改名为“宁秦”,可以想象得到宁秦秦国人欢呼雀跃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西部的义渠发生内乱,秦国趁机以平定内乱为名建立了义渠县。当然义渠国并没有灭亡,只是弱小了许多。否则就没有后来芈月与义渠王的爱情故事了。顺便说一句,这位秦惠文王就是芈月的丈夫啦!</p><p class="ql-block"> 后来秦惠文王使用计谋再次逼迫魏国将西河之地以及上郡全部割让给了秦国。</p><p class="ql-block">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粮食丰足,兵强马壮,战胜了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魏惠王,收回了西河郡、上郡,平定了义渠之乱等于又安定了后院,东临黄河雄视韩、魏两州,进可攻退可守,一洗往昔被视为偏远、落后,夷狄的耻辱,扬眉吐气的秦国可以说今非昔比高枕无忧了。直到此时秦国才开始实现商鞅所规划的蓝图,对东方诸侯形成高屋建瓴的局势,昔日生龙活虎的魏惠王,如今都快被打成一只病猫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20年,秦国向韩国和魏国借道进攻齐国,这是秦、齐第一次交战,史书记载:秦败。失败后的秦国向齐国谢罪,自称西番之臣。这让我们在看到齐威王厉害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秦惠文王隐忍与能屈能伸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之后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摔兵攻打三晋,大败韩、赵联军,斩首韩、赵联军8万2千余人,天下震惊。</p><p class="ql-block"> 四年后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痤起兵伐蜀,攻取蜀国后,蜀国君更名为蜀侯,秦国的陈庄做了蜀国的国相。</p><p class="ql-block"> 司马痤伐蜀时顺道把巴国(今重庆)和汉中的苴也灭了。</p><p class="ql-block"> 伐蜀之后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誉的八百里秦川,都归秦所有,秦国更加富庶,土地扩大了一倍的秦国经济更加繁荣。吞并蜀国,为之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秦惠文王后期,秦国以一个强国出现在诸侯面前,基本上没什么对手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原来在秦做国相的公孙衍去了魏国并任魏国相。足智多谋的公孙衍看出了秦国强悍霸道,连忙组织韩、赵、魏、燕、中山五国“五国相王”,即五国结成联盟互相称王,共同对抗西边的秦国、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楚国。所以公孙衍才是合纵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公孙衍积极组织“五国相王”的同时,在秦做相邦的张仪也没闲着,赶紧与齐、楚相会,目的自然是如何应对五国联盟……</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一个人可以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国家同时任职。公孙衍就曾经在秦国、韩国、魏国同时任职,因为秦惠文王让张仪做了相邦,公孙衍才离开秦国。</p><p class="ql-block"> 之后巧舌如簧的张仪说服魏惠王,魏惠王驱走了当时在魏国做相国的惠施,任张仪为相邦。张仪此时同时做着秦国和魏国两个国家的相邦。第二年秦国便占领了魏国的曲沃和平洲。你可以想象魏惠王那个痛彻心扉的悔……</p><p class="ql-block"> 张仪不仅仅为了秦国对魏国出阴招,之后为了破齐、楚联盟赴楚,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怀王,并答应秦可以用六百里商於之地换取楚国与齐国的断交,不料楚怀王信以为真,竟然痛快答应。</p><p class="ql-block"> 楚国派使者一次次赴齐,强调自此楚、齐绝交,没想到最后张仪却指着地图上的六里地应付楚怀王。</p><p class="ql-block"> 受骗后气急败坏的楚怀王起大军伐秦,楚国10万大军与秦军在丹阳决战,楚军大败被秦军斩首8万,70余名将领被俘。</p><p class="ql-block"> 而此时昏了头的楚怀王倾全国之兵攻打秦国,又在蓝田被打的大败。而此时韩国和魏国听说楚军被困趁机偷腥,一直往南攻打到邓(今河南邓县)。楚怀王无奈退兵,楚国丢失了汉中。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楚国从此元气大伤。</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晚年对楚国的两场战役,对楚国的打击是致命的,楚国从此萎靡不振 一蹶不起。</p><p class="ql-block"> 张仪在后人眼中就是一个骗子、无赖、胡搅蛮缠、挖坑使坏、油嘴滑舌、陷害同僚的无耻之徒,张仪对不起魏国,更有愧于楚国,但张仪绝对忠心于秦国或者说忠心于秦惠文王,他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秦国的强大与繁荣中,就像几十年后的苏秦对待燕昭王一样,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宁肯落得车裂的下场也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图强是其一生最大的功绩;那么,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卒,太子赢荡继位,是谓秦武王。</p><p class="ql-block"> 真实的秦武王</p> <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之后,秦武王继位。受电视剧《芈月传》的影响,大家对秦武王赢荡的深刻印象是个惦着大肚子、不务正业、粗俗的贵族小玩闹。其实生活中的秦武王是具有雄才大略,与各个国家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绝非寻常之人。</p><p class="ql-block"> 秦武王不喜欢张仪,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重用了张仪的政敌公孙衍,之后又召回甘茂,重用被称为智囊的樗里疾,这几个人都是张仪的对头。张仪当然明白自己在秦国已经没有市场,既然公孙衍从魏国去了秦国,那他就决定去魏国,秦武王用30乘车送张仪去了魏国。</p><p class="ql-block"> 秦武王继位不久,蜀国陈庄叛乱杀死蜀侯,秦武王派甘茂平乱杀了陈庄。两年后封原蜀侯的儿子为蜀侯,并派司马痤摔巴蜀联军10万,巨大战舰万艘,米600万壶,夺取商於之地,建立黔中郡(今湖南西部 贵州东北部)。</p><p class="ql-block"> 秦武王积极进取,敢于打破现状主动出击。他的志向:拔宜阳,通三川,窥周室。</p><p class="ql-block"> 因为公孙衍在韩国任相国,樗里疾是有名的亲韩派(樗里疾母亲是韩国人),所有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5个月后宜阳沦陷,韩军被斩首6万,韩国求和。</p><p class="ql-block"> 拿下宜阳,秦国进入中原畅通无阻,秦武王随同樗里疾等人以及100辆战车来到王城。实现了“拔宜阳,通三川,窥周室”愿望的秦武王兴奋之余,与随从的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玩起了举鼎比赛,然而鼎是何其重?不料秦武王在举鼎过程中绝膑暴亡。</p><p class="ql-block"> 暴亡的秦武王让秦国措手不及,秦武王有个王后但没有子嗣,其它妃嫔也没有儿子,这时赵武灵王把在燕国做人质的秦武王同父异母弟弟赢稷接回秦国继承王位,这就是秦昭襄王,这位秦昭襄王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 主角芈月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一代英主秦昭襄王</p> <p class="ql-block"> 话说赵武灵王将在燕国做质子的赢稷接回秦国继承王位,这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母随子贵,秦昭襄王的母亲芈月便成了太后,史称:宣太后。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太后”一词。</p><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的继位引起了秦宫廷的不小波动,秦昭襄王所有的兄弟都表示极大的“不服气”,后宫的夫人以及众嫔妃对宣太后也发出了:“凭什么”的呼声,宫廷之中一时暗潮涌动以至于发生了“季君之乱”。</p><p class="ql-block"> 作为秦惠文王时期就重权在握,宣太后的弟弟,秦昭襄王舅舅的魏冉对平息这次内乱自然冲锋在前。魏冉联合当时的重臣樗里疾等人根据宣太后的旨意,借此平息内乱之际,对朝中的反对派进行了彻底大清洗,杀死了秦惠文王赢稷所有的兄弟以及后宫与之有牵连的所有妻妾嫔妃,包括先王秦惠文王的正妻,秦武王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消除了内患之后, 秦昭襄王在强大的亲友团:老妈宣太后(芈月)、舅舅魏冉、小舅舅芈戎华阳君、弟弟公子悝(高陵君)、弟弟公子芾泾阳君的簇拥下高枕无忧做起来了秦国国君。魏冉(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被称当时秦国的四贵。</p><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继位时只有18岁(虚岁),古人20岁才行冠礼,22岁才能亲政理政,朝中政事自然由老妈宣太后芈月代理。</p><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的执政时间长达56年,这56年将秦国搅了个天翻地覆,如果按时间段划分,这56年可分为:前40年称魏冉时期;后16年称范雎时期。</p><p class="ql-block"> 在秦昭襄王初继位的40年中,秦昭襄王强大的亲友团组成了当时秦国的“政治局常委”,在老妈宣太后芈月的一手安排下,舅舅魏冉一直把持着秦国的朝政,在这40年中魏冉起的作用大过任何一个人,是当时秦国数一数二的当家人,不过魏冉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上马打仗 下马理政样样精通……</p><p class="ql-block"> 魏冉的功绩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起初他作为秦昭襄王的有力支持者,平息内乱 铲除异己,为秦昭襄王扫平一切障碍。</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秦昭襄王成年后亲政初期,并不想任用为他扫平障碍的功臣舅舅魏冉,也许是因为舅舅魏冉功高盖主对自己的压力过大,也或许因为在魏冉面前找不到王上的感觉,秦昭襄王曾招来了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楼缓做秦国的丞相,短暂的任用这些外来的和尚之后,觉得这些外来的和尚也不是得心应手,于是还是重新启用有能力的舅舅魏冉做了秦国的丞相。</p><p class="ql-block"> 之后魏冉为秦国的发展开疆扩土,对韩、赵、魏进行征伐,奉行了历代秦王向东发展的国策。在燕国大将乐毅组织的五国伐齐的战役中,在魏冉的主导下秦国积极帮助五国伐齐,致使齐国元气大伤,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之前大家都说:东有强齐 西有强秦,至此天下诸侯只有西部秦国一家独强。魏冉也因为功绩卓著封地与穰,所以魏冉又称穰侯。</p><p class="ql-block"> 魏冉最耀眼的功绩应该是发现了白起并且栽培了白起。</p><p class="ql-block"> 在魏冉的推荐下,战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将白起从此崛起。一代战神白起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 本来就兵强马壮的秦军有了战神白起的加入如虎添翼,白起摔秦军将三晋中韩、魏的领土大部分都囊括于秦国的版图中。</p><p class="ql-block"> 白起一生大小战役七十余起,从无败绩,其中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白起仅用不足魏韩联军一半的兵力击败并全歼魏韩联军,斩敌24万。伊阙之战堪称白起的成名之战。</p><p class="ql-block"> 之后白起再接再厉不负重望,公元前280年的三伐楚国,攻占楚都郢城,最少杀敌15万;</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白起发动闪电战,8天行军一千多里,杀魏赵联军15万;</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4年的陉城之战,白起连克韩国9城,杀敌5万;</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白起击败赵国,杀敌45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长期执掌大权的魏冉晚期有些专权跋扈,当然秦昭襄王对这位功高盖主的舅舅有了不满情绪,而此时范雎的出现加速了魏冉离开秦政治中心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范雎与他的“远交近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虽然秦国有白起这一神助力,但放眼六国,动不动就来个“合纵”,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此时的秦国,下一步该怎么行动 无论是秦昭襄王还是魏冉 都有些迷茫。去攻击遥远的齐国?山高路远,容易被赵国和魏国从后面偷袭。去攻击硬骨头赵国?赵国的招术一点不比秦国少,而且兵强马壮,廉颇、蔺相如、马服君、赵奢……这些都不是善茬。去攻击韩国吗?懂得唇亡齿寒的魏国立马前来救援。攻击魏国吗?六国又来个合纵对付秦国。到底哪才是一个突破口呢?此时有一个剧外人对秦国的处境看的非常清楚,他就是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的范雎。</p><p class="ql-block"> 范雎曾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一名门客,随须贾出使齐国时,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齐王对魏国的指责,反遭须贾诬告通齐叛魏。魏相魏齐暴怒之下,将范雎毒打致假死,后将其丢入茅厕并遭宾客羞辱。范雎装死逃出,改名张禄,在郑安平、王稽帮助下逃往秦国。</p><p class="ql-block"> 范雎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远交近攻。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使秦昭襄王在迷茫中豁然开朗。“远交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这基本上成为之后秦国的国策,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p><p class="ql-block"> 远交近攻的国策给秦国指明了方向,公元前266年,范雎的计策得以全面实施,在远交近攻策略的贯穿下,秦国步步为营,形式一片大好,之后秦昭襄王拜范雎为丞相,范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梦想。再后来在范雎游说下,秦昭襄王将老妈宣太后及宫廷”四贵”(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嬴芾和高陵君嬴悝)一锅端了。这坚如磐石的“政治局委员”可都是秦昭襄王的至亲,可见范雎过人的胆识。</p><p class="ql-block"> 范雎也是个睚眦必报之人,魏国须贾,魏齐也因曾经诬陷、迫害范雎得到了致命的报复。范雎终于报仇雪耻。</p><p class="ql-block"> 范雎后期也因报恩重用平庸的郑安平、与人品极差的王稽而受牵连,被逼无奈辞官回到封地不久抑郁而亡。</p><p class="ql-block"> 执政56年的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1年卒。纵观秦昭襄王的一生,有帝王之心,有帝王之胆,有雄才大略,有贵人相助,最后成就了一番霸业,将秦国变成了当时的超级大国、强国,为之后秦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秦庄襄王与吕不韦</p> <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死后,太子赢柱继位,这就是秦孝文王。</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位秦孝文王,还真有点意思。不知道该说他运气好还是说他运气差。他本来排行老二,上面有个早立为太子的哥哥,可谁成想这位太子哥哥中途而亡。他这个早被封为安国君、无欲无求的老二就这样被立为太子。而老爸秦昭襄王却长寿,执政56年,这位赢柱在太子位上苦等了15年终于继位,可正式继位才三天猝死,终年54岁。秦孝文王妻妾成群,光儿子就有二十多个,可他偏偏宠爱没有子嗣的华阳夫人,继位后立华阳夫人为王后,这也为之后吕不韦投机钻营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秦孝文王死后,太子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这位秦庄襄王,一生充满传奇。他原名异人,虽是秦孝文王的儿子,可生母夏姬不受宠爱,早年被送往邯郸做质子。以他在秦孝文王众多儿子中的地位,太子本与他无缘。可偏偏有个精通政治经济学的投机者吕不韦对当时秦国的形势了如执掌,吕不韦深知当时太子赢柱深爱着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并没有子嗣,便决定在赵国做质子的异人身上赌一把。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对异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吾能大子之门”(我能抬高您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当时异人在赵国的处境的确很尴尬,秦赵关系紧张,异人自然不受待见,生活十分拮据。吕不韦是一位商人,当然手头是不缺钱的,他首先出重资打造异人,就连自己喜欢的女友赵姬 也拱手相让,谁让异人表现出喜欢赵姬呢!此后赵姬悄无声息地生下一男婴,取名“赢政”,他就是之后的“秦始皇”。至于这位赢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的。近代许多学者提出质疑,本人也觉得可能性不大。</p><p class="ql-block"> 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说服华阳夫人同意收异人为养子,并改名为“子楚”,华阳夫人是楚国人,投其所好嘛。同时吕不韦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赵国同意异人回国。就这样一通神操作,子楚(异人)就成了华阳夫人与太子赢柱(安国君)的养子。秦昭襄王死后,太子赢柱继位,既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自然立为太子。</p><p class="ql-block"> 秦孝文王正式继位三天猝死,太子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p><p class="ql-block"> 秦庄襄王的继位成就了立下汗马功劳的吕不韦。秦庄襄王投桃报李,封吕不韦为文信侯,享有河南10万户的封地。</p><p class="ql-block"> 此时,这位文信侯吕不韦真可谓人生赢家,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任秦国丞相,为秦国最高行政长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47年,在位仅三年的秦庄襄王去世,终年35岁。太子赢政继位,这他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千古一帝———秦始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话说在赵国做质子的异人(后来的子楚)不仅得到吕不韦的资助,还把吕不韦最喜欢的女友赵姬讨来做老婆,并生下儿子嬴政。在吕不韦的运作下,异人改名子楚,做了华阳夫人的养子,并成功立为太子,秦孝文王死后,子楚顺利继位,成为秦庄襄王。年仅35岁的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去世后,嬴政继位,称秦王政。</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继位时刚13岁,还未成年。尊称吕不韦为仲父。秦王政的前期可以说吕不韦时期,这位文信侯,秦王的仲父,自然富贵无比。当时特别时尚养士,吕不韦也未能免俗,不该人后,同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一样,广纳门客3000,组织有学问、文笔不错的门客编纂了一部书—-《吕氏春秋》。之后吕不韦将书挂在城门上,昭告诸侯游客名士,谁能增或减一个字,将赏赐千金,以示此书文笔高超,一字未改。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吕不韦还有一个无法说的秘密,就是秦庄襄王的王后,秦王政之 母 ,现在的赵太后,原本就是他的女友,自秦庄襄王死后就与他私通,而这位赵太后又不懂得节制,聪明的吕不韦顾及到秦王政的面子,一直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这位赵太后。于是他在门客中找到一位头脑简单 高大帅气的猛男嫪毐为男宠,以太监的名义献给赵太后,当然“太监”是假,只是掩人耳目。</p><p class="ql-block"> 为了遮人耳目,赵太后与嫪毐离开咸阳移居雍都(陕西宝鸡)。在这里俩人俨然夫妻,并育有二子。嫪毐在赵太后的庇护下也封侯加爵位高权重。</p><p class="ql-block"> 继位9年后,秦王政正式登基。有人密报赵太后与嫪毐之事,秦王政令人彻查。得到风声的嫪毐组织人马决定反击 政变,怎料他哪里是秦正规军的对手,很快被活捉处死,可怜俩孩子也未能幸免。吕不韦自然受到此事牵连被逐回封地,远离政治中心。三年后服毒自尽。但吕不韦长期把持朝政,其党羽在宫中可谓盘根错节,秦王政不得不出下策发布一纸“逐客令”,目的是将外来的政客驱出秦国以清除吕不韦的党羽,这其中包括了来自楚国上蔡的李斯。李斯也是早期吕不韦引荐入秦的。</p><p class="ql-block"> 李斯原本想在秦国大干一场,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岂料这一“逐客令”将掐灭他所有的梦想。于是不甘心的李斯即刻上书秦王《谏逐客书》。</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李斯的文笔实在令人折服,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引经据典 有理有据 摆事实讲道理……细数自秦孝公招贤令以来,外来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指出“逐客令”对秦国未来发展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李斯的《谏逐客书》果真打动了秦王政,《逐客令》因此撤销。《谏逐客书》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之作。已收录当今高中语文课本之中。</p><p class="ql-block"> 李斯的才华的确令人佩服,但李斯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他的同门师弟韩非来自韩国宗室,因为他的《孤愤》《五蠹》等著作深受秦王政的赏识,于是被强招至秦国。李斯自认为韩非子的学识在其之上,利用韩非子主张《存韩》的策论,以“终为韩不为秦”为由构陷,致其被囚。狱中欲自陈未果,最终被迫服毒自尽。这是自孙膑与庞涓之后战国时期又一个因嫉妒而残害同门的实例。</p><p class="ql-block"> 李斯确实是有能力的,在其辅佐下,秦王政先后灭掉韩、魏、赵、楚、燕、齐,实现了天下大统一。之后又协助秦王政坚持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当然禁私学,焚诗书等也有他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统一天下后,一直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 “五帝”之帝,合并为“皇帝”称号。并自称“始皇帝”,以彰显其开创性地位和功绩的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驾崩,李斯参与赵高、胡亥的阴谋,矫诏册立胡亥为帝。后赵高为独揽大权,诬陷李斯父子伙同陈胜、吴广勾结,最终李斯被迫认罪,最后落得腰斩于咸阳市集 夷灭三族的下场。这算不算是因果报应?秦帝国也因此二世而亡……</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大一统的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标准化改革、修筑长城与驰道、开疆拓土以及奠定封建王朝基本框架,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从此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后的多个朝代(西汉、隋、唐、西晋……)都定都陕西西安,因此就有了“3000千年历史看陕西”和“13朝古都”之说。</p><p class="ql-block"> 秦王朝虽仅存二世,但他给后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将世代永存!</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6日完成于临汾</p><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迟到的纪实散文,本来与《晋国那些事》《楚国那些事》《齐国那些事》《宋国那些事》……一起写于疫情期间,《秦国那些事》写了一半因事情繁忙而搁置,后来想续写发现稿件丢失,一度迷茫。这次回家重新找到稿件,忙里偷闲将原来的题目“秦国那些事”改为“秦国的故事”完成,这也了却了自己“一直想写完春秋五霸”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