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 人美 情趣美

吴志芳

<p class="ql-block">本文获得“美篇精选”,写美篇以来这是第一次,有点小惊喜,故重发,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  景美·人美·情趣美</p><p class="ql-block">——试析《社戏》的美字意蕴</p><p class="ql-block">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社戏》,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文中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活脱脱的农家少年形象,无不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读了之后,如饮醇醪,如食甘饴,令人久久回味。本文试就其中的美学意蕴作一番粗浅的探讨.</p><p class="ql-block"> 景美</p><p class="ql-block"> 《社戏》一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它象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使我们领略江南水乡秀丽的山川景物和淳厚的风俗民情。文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以清晰、明快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沿岸的自然景色,把一幅春夏之交水乡特有的美丽醉人的夜景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着清香,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似铁的兽脊踊跃着,渔火点点,村庄依稀可见,歌吹横笛悠扬宛转……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从颜色、声音、状态、气味等方面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p><p class="ql-block"> 不仅于此,在这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中更出现了“仙境”一般的戏台,似“仙山楼阁”,模胡在远处的月夜里,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它生动地体现了浙东绍兴地区独特的风俗民情,展现了绚丽多彩的自然美。</p><p class="ql-block"> 当然,自然美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周围的,可以感觉得到的世界,完全不是从来就如此或永远不改的东西,而是工业化和社会状态的产物,是许多世代活动的结果。”各民族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改造自然,因而各民族“人化的自然”也必然染上民族的色彩。江南水乡的优美景物正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民所改造、发展起来的,它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历史特征。当代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说得好:“风景之美不仅仅意味着天地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着当地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精神。”是的,这如诗如画一般的美好景物,激起了我们对祖国山川和创造这一切美好景物的祖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人美</p><p class="ql-block">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美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的美。《社戏》一文的景物如此之美,而从这自然美中我们更可以发现人情的美。不是吗?正是一群活蹦乱跳、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机灵果敢、聪明能干、质朴纯洁的农家少年说服了外祖母和母亲,满足了迅哥儿最迫切的愿望,驾船送“急得要哭”“饭也少吃”的迅哥儿到赵庄去看戏。难怪迅哥儿沉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进而“沉静”,最后“自失”,几乎要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是的,自然景物美,农家少年的人情更美。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念,对农家少年的珍贵情谊,对平桥村这一“乐土”的厚爱之情,无不渗透在情境之中,使整幅画面生机勃勃,大放光彩。正因如此,无怪乎作者在文末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这正是《社戏》一文美学价值之所在。从这点上来说,《社戏》确实是一篇陶冶美好人性,培养美好心灵的好教材。</p><p class="ql-block"> 情趣美</p><p class="ql-block"> 《社戏》所以能得到中学生的喜爱,且历久不衰,不仅因为文中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的恬静绚丽的自然美,农家少年热情无私的心灵美,更因为文中处处流动着一种亲切感人,活泼和谐的精趣美。当迅哥儿因无船而看不成戏时,十一、二岁的双喜忽然装作“大悟似的”提议:“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在他的这一似乎是不经意的启发下,十几个别的少年也马上“大悟”,立刻撺掇起来。多么机灵的双喜!而在外祖母和母亲的迟疑之中,双喜又看出了底细,说服的理由令人叫绝:"船又大”——不必担心翻船;"迅哥儿向来不乱跑”——不必担心掉到水里;“况且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即使掉到水里,我们也可以马上救上来!无怪乎外祖母和母亲对着双喜的这一“我打包票”的保证,“不再驳回,都微笑了”。一幅多么生动逼真的图景,充满着亲切撩人醇厚的生活趣味,读后使人久久品味,嚼之愈甘,充满了赏心悦目的审美愉快。</p><p class="ql-block"> 而六一公公与双喜的一场对话,更是庄谐互见,情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家,你把我的虾吓跑了!”</p><p class="ql-block"> 双喜面对六一公公的诘问,回答得坦诚而又诙谐机智:我们摘豆是因为请客,这便没什么可指摘的。因为请客摘了你的豆是看得起你,而你现在把我的虾吓跑了,岂不该和你的豆对销。</p><p class="ql-block"> 而六一公公淳朴、善良而又爽朗,他只是心疼劳动果实踏坏了不少,等到得知是请客时,更是认为摘豆这是应该的。</p><p class="ql-block"> 这活灵活现,情趣盎然的生活图景,流动着生活的人情美、情趣美,给人以享受和愉悦。它似潺潺流动的小溪,轻轻地叩击着你的心弦,给人以美的陶冶。</p><p class="ql-block"> 德拉克罗瓦说过:“一切美都产生崇高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激发人的美德。”《社戏》正是一篇培养人的情操和美德、具有摇人心旌美感教育力量的作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也许正是我们探讨《社戏》一文美学意蕴的目的所在吧。</p><p class="ql-block">注:文中马克思的话引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引自《给教师的建议》一书。</p><p class="ql-block"> 本文发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福建中学教学》,曾获得莆田市中学语文年会论文一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