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乙巳年闰六月,暑期漫长,处暑节不出暑,为寻清凉去衡水湖,归时途经石黄高速,看到单(shan)桥景点的醒目标志产生好奇心,加之先前听人无数次介绍单桥古迹的传奇故事,便临时动议,下高速奔景点,一探究竟。就地考证,单桥有多个名字,分别是“单家桥”、“五节桥”、“乐善桥”和现名“单桥”。仅从单桥的名字的更迭看,不难想向到其前世今生的丰满历史,确是耐人寻味,浮想联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口耳相传,此地早在宋元时期就是滹沱河旧道与京德古驿路的交汇处口,素有“八省咽喉,九省通衢”之说,绝对的交通要冲。明正统六年,才始建象样的桥梁,桥体全部系木制结构,附近的单姓大户出资出力所建,取名“单家桥“,给南北通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也是单桥名号的原始出处。明正德八年,在此发生过一件离奇的事情,五名良家妇女遭土匪绑架路过单家桥,看着湍急的滹沱河水,望着桥下朝天的大路,悲愤欲绝,毅然决然投河自尽,保住了烈女的贞节。当地人为了纪念此事,把单家桥更名为“五节桥”。古道繁忙,木桥年久失修,到明祟祯元年轰然倒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字记载,地方府县志说,明朝祟祯二年(1629年),官方倡导修桥,河间府署令献县知事主持建桥,知事带头出钱募捐,很快掀起了捐资筑桥的热潮,先后有2800人献爱心为民生,涉及130个州县,期间还经历过了改朝换代,直至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前后历时17年的漫长时间,单桥竣工通行,民间推祟的“乐善好施”、“善行天下”的信条终成正果,随取名“乐善桥”。单桥全长69米,宽9·6米,由南向北而建,桥身北低南高,距离地面最高点15米,绝妙的五孔四门石拱桥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美,中间孔洞最大,是泄洪和行舟的地方,引桥呈八字型打开,整座桥体形似马鞍状,建筑材料也全部是大青石。远看桥体威武壮观,透着勃勃的雄姿,近观桥面上深深的车辙痕迹,表明这里曾商贾云集车流不断,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虽饱经风霜,仍屹立不垮,稳若泰山,静静地见证着时代的赓续和沧海桑田的变迁,是地地道道的一座“风水神桥“。2012年,单桥被世界纪录协会誉为“世界上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石印记,单桥与其说是交通要塞桥梁,不如说更象是宫廷皇家园林景观桥,青石上的雕刻人物兽像栩栩如生,唯妙唯肖,技艺之精湛,赛过汉白玉石雕,令人慨叹。大桥共有拦板62块,雕刻72幅,望柱64根,被誉为“画桥”。《中国科学技术史》评价:单桥是中国多孔敞肩拱桥的代表,是中国现存的最长的多孔敞肩拱桥,也是雕刻最多的一座。民间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通蛟龙碑”之称。在石桥的拦板和望柱上,刻满了募捐建桥人的姓名,仔细观瞧思考,单桥是爱心慈善之桥,是一座反映中华民族无私奉献传统美德的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6年5月26日,单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正式跻身国宝之列。这座历经四百年风雨的古桥,不仅以其雄伟之姿横跨滹沱旧道,更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石雕艺术,向世人诉说着一段段不平凡的过往。单桥,不简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