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书笔记 四

溪风萃骛

<p>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本书由曲黎敏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p> 第四篇学 诗 的 益 处 <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关乎风化。</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b></p><p> 如此,便养了性情,学了知识,还欢喜了众人,岂不妙哉!</p> <p>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大盛,“六经”成为中国士人阶层的必读书目,由此,确立了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孔子一跃而为儒家文化的总设计师和总教头。</p><p> 一提到孔子,很多人都认为他最有名的著作是《论语》,这是一个误解,其实《论语》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怀念他,想着老师在世时所说过的话,一人一句地回忆着,而成就了《论语》。</p><p> 所以,孔子真正的伟大之处和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不在于一本《论语》,而在于对“六经”的删定和再创造。</p><p><br></p><p> 孔子有两点是非常超越前人的。<b><u>一是他的“有教无类”。</u></b>他第一次把原本只属于贵族子弟的教育推向了整个民间,哪怕你是一介农夫,只要你想学习,他就愿意教化你。<b><u>二是他的“述而不作”。</u></b>总结整理经典,而不是自说自话,这是他的努力编篡,使我们后人能够完整而系统地看到古人之经典。</p> <p>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b>兴于诗</b>——情动于中,发言为诗;<b>立于礼</b>——人性约束;<b>成于乐</b>——和谐人生。</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兴于诗</b></p><p> 所谓兴,就是指你和这个世界、和自然的相互感应,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懵懂无感,对人情沿懵懂无感的话,你就无法与这个世界建立某种联系,如果你不能正确的表达情感,你也无法与这个世界建立美好的联系。<b><u>感知,并爱着,就是诗。</u></b></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立于礼</b></p><p> 礼是用来约束情感的。人的一生要先明诗、礼、乐之不同——诗用来相悦,礼用来相敬,乐用来相亲。兴于诗,可相悦;立于礼,可相敬,可以懂得距离之美,懂得规矩之美。礼,会让你相对安全的活着,可以让你安静地在世界上谋取一席之地,并有能力去履行你的社会职责。<b><u>礼是大道至简法,有它,我们才可以安住,才可以创造和享受文明。</u></b></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成于乐</b></p><p> 人生在世,光会表达感情和懂得规矩,是远远不够的,离君子成功之道还有差距。要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还要懂“乐”。“乐”是什么?是和谐,只有懂得阴阳之道、和谐之道的人才会真正地成功。“乐”既可以念yùe,也可以念作lè,欲望可以让人快乐一时,不可快乐一世,<b><u>唯有和谐之道,才能产生大乐和永恒的快乐。</u></b></p> <p>  在春秋战国时代,假如你不学《诗经》的话,你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那是一个讲究“情动于中而言于外”的年代。那时学《诗经》可不是一种闲情逸致,而是生活的必需。打仗前,要诵诗以明志;敬酒,要歌咏以言情;哪怕是报国求官,也要用诗来委婉表达。<b><u>那时,诗是生活。</u></b></p><p> 我们现在生活中还是不乏《诗经》里的语言。比如我们在描述心灵困境时也会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雅·小宛》);在信誓旦旦时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在思念时会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风·子衿》);在恐惧时亦知: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郑风·将仲子》)……其简练,其凝重,千古传诵。</p><p> 这就是风化之始。</p> <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诗,可以兴</b></p><p> 通过学诗,可以扩大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可以知道怎么委婉地表达自己,可以知道怎么恰如其分地抒情,这叫“兴”。</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诗,可以观</b></p><p> 学诗,写诗,先是要有感情,随之要培养我们对万事万物的洞察力,洞察力的关键首先在于深入,然后还要有从深处跳出来的高度,但光有高度而没有慈悲,便只是个冷静的哲学家,只有拥有了温熏普照万物的浑厚和慈悲,才是诗人。</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诗,可以群</b></p><p> 诗,独居以忧思,嘉会以悦友。这里说的"群″,是说诗是用来会友的,有益于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人际交往的核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诗,可以怨</b></p><p>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是孔子认为的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标准,但是大多数人是普通百姓,所以普通人是可以怨的,但这种“怨”,不可以积,不可以结,积怨过深则伤身,结怨过深则伤生活。</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迩之事父,远之事君</b></p><p> 就是说,如果你把《诗经》学好了,在家里对待亲人的态度会有所改变,在外面对待别人的态度也会有所改变。</p><p> <u>关于“事父”</u>,诗教的益处在于培养人情绪的稳定性,继而培养丰富的情感,而情感最核心的内容是亲情、爱情、友情,有趣的是,友情、爱情最终都有可能转化成亲情,当能够友善众生时,便是有了诗者的赤子之心。<u>关于“事君”</u>,古代“事君”讲究讽谏之道,讽,就是暗示,虽言如微风,但也可以针砭;谏,用言语纠正尊长的过失。</p><p>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b></p><p> 古人离“神”更近,离自然更近,所以他们要观天文,要察地纪,要亲近万物,感恩万物。</p> <p>  如此看来,古人的生活艺术真是了得,分手的时候给你一支芍药,招你回来的时候,给你寄一片当归。你若回来了,就是明白了我的心意;你若执意不回,一片当归也没伤我什么面子。</p><p> 含蓄多情的中国人就这样把生活变成了一种艺术行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温永亮,笔名溪风萃骛,酷爱古诗词的70后,转业军人,政法干警。热爱运动,热爱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诗观:诗裁雪月风花,笔润春秋冬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