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写:正心修身(梁)</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993533</p> <p class="ql-block"> 从二十岁出头在方格笔记本上写下第一行歪斜的字迹,再到电子屏幕前敲下当天的生活碎片,四十年的时光里,日记于我而言,早已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贯穿半生的生活仪式、与自己对话的私密空间,更是串联起无数个“今天”的生命脉络。</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都好奇,是什么支撑着我将一件事坚持四十年?答案其实藏在每一天的晨光与暮色里——因为我始终相信,没有哪一天的生活是重复的,每一段流淌的时光里,都藏着值得被记住的故事,哪怕只是细微如尘埃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五点半,我准会醒。不是被窗外麻雀吵的,是心里那点“念想”催的——书桌上的老花镜、手机,都等着我开启新一天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到客厅,先把窗户推开条缝,凉丝丝的风裹着小区的草木香进来,比任何醒神茶都管用。在书房按键打字写够2000多字,手有些酸,就停下来晨练——从头到脚拍打揉搓、劈叉、双手背过肩头勾手指头,这习惯从2004年坚持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 早饭后(其实也是午饭,我们每天只吃两顿),一有空我就点开“印象笔记”APP,首页提醒总跳出来:“您的笔记已累计2600多篇”。看着这数字,每篇笔记都是生活的真实印记,回顾时既感慨时光飞逝,又欣慰于努力的累积。这种复杂感受,或许正是成长的味道。因为每一篇日记都是我实打实的日子,没掺半点虚的。</p><p class="ql-block"> 我最早写日记,全靠笔和本子,每天所见所闻都记下来,有灵感就多写几句,没灵感就一两句话收尾。退休后时间充裕,还在不同平台写短文,日记雷打不动,记的都是柴米油盐、邻里家常。</p><p class="ql-block"> 2017年夏天我在北京住了3个月,走到哪都带日记本,姑娘说:“妈,手写日记不方便还怕存不住,我给您下个APP,在手机上写能同步,丢不了。”我当时犯怵:“我这老太婆哪会用手机写东西,按错字都不知道咋改。”姑娘没多劝,就坐在床边一步一步教:先点哪个图标新建笔记、怎么切换输入法、写错了怎么删、写完怎么存。</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用印象笔记,记的是当天的晚饭。我捏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慢慢按,生怕按错键,手心都出汗了。写的是:“今日晚饭:冬瓜丸子汤、炒青菜。丸子是自己剁的肉馅,加了姜末和葱花,姑娘说比菜市场买的Q弹。冬瓜炖得软烂,汤鲜得很,她喝了不少,还问明天能不能再炖一次。”保存时我反复点了三次“同步”,直到闺女说“这样手机丢了笔记也在”,才放了心。</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越来越喜欢用它:出门买菜见张师傅的黄瓜新鲜、听李婶聊年轻时的事,先在备忘录记两句话,回家再整理成笔记;电视里看到“冬瓜皮能煮水”“萝卜缨子能凉拌”这类养生知识,也赶紧存进印象笔记。</p><p class="ql-block"> 今年开春,我突然想写本小说。起因是某个雾气弥漫的清晨,在菜市场潮湿的水泥路上,我看见一位卖菜大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择选被雨水打蔫的菜叶。她衣裤上的泥块混着露水,在晨光里泛着冷光,可抬头跟顾客讨价还价时,眼底未被生活压垮的倔强,像火种点燃了我的创作冲动。</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才懂,那些摊位间佝偻的身影、被农药熏黄的指甲、被菜筐磨出老茧的手,背后或许藏着比戏剧更震撼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郭青”的形象就这么冒了出来。我像个执着的拾荒者,在生活里收集被忽视的细节:凌晨三点蔬菜批发市场的喧闹、菜农用皲裂的手数零钱的专注、暴雨突临时抢收青菜的慌乱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这些真实的生活褶皱,慢慢拼出了立体的郭青——她站在菜市场的热气里,指甲缝嵌着泥,却用布满裂口的手死死攥住生活的缰绳。她不是文学里完美的“苦难象征”,是无数普通女性的缩影,在命运捶打中倔强生长。</p><p class="ql-block"> 可写作哪能顺顺当当,灵感枯竭的日子格外难捱。有整整三天,我对着空白文档枯坐到凌晨,看着窗台上的花从抽芽开到凋谢,也写不出一句满意的话。</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试着找办法突破:要么重新读前面的章节,在文字里找未解决的伏笔、未展开的情节,琢磨郭青是不是有没说的秘密、没完成的目标;要么给郭青加新挑战——比如蔬菜丰收时突遇暴雨,菜地被淹,不仅经济受创,还引发家庭里关于生计的争吵。这些新冲突总能推着故事往前走,让情节更有起伏。</p><p class="ql-block"> 写小说前,我还写了本回忆录,取名《朝花夕拾》——这名字是从儿子给我买的书里看来的,觉得特别贴切:过去的日子就像落在地上的花,捡起来看看,还是香的。为了写回忆录,我把书房衣柜最下面的老箱子翻了个底朝天,找出不少老物件:姑娘、儿子小时候的奖状,纸都黄了,“三好学生”四个字还清晰;还有父母唯一一张合照,背景是老家的土坯房。看着这些东西,好多快忘的事突然就记起来了——比如我和先生的结婚证,就两张纸,跟当年的奖状似的,连张照片都没有。当然写回忆录也有难过的时候,比如写到儿子烫伤那一段……</p><p class="ql-block"> 现在,《菜农之妻的波折命运》在印象笔记里写了十三万字,《朝花夕拾》也有七万多字。每天不管多忙,我都要抽两三个小时写文字。先生常跟我说了:“你现在比上班还忙,天天抱着手机写不停,书房都快成你办公室了。”我总笑着回:“这忙得乐意,写东西的时候,日子特别有奔头,比坐着发呆强”。</p><p class="ql-block"> 可不是嘛。写纸质日记时,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最让我心安,能把当天的暖都记下来,等以后走不动了,翻着日记本就想起今天多踏实;用印象笔记时,能把多年回忆存好,不怕潮、不怕丢;写小说和回忆录时,能把那些好人和好事记下来——不管过多少年,只要有人翻开我的笔记,就知道曾经有那样的日子、那样实实在在的人生活。</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窗户照在屏幕上的小说文字上,我心里满当当的。这辈子没做过啥大事,没挣过啥大钱,可我用一支笔、一部手机,把日子的滋味都记下来了。有人说年过花甲该享清福,可我觉得,享清福不只是坐着晒太阳、看电视,能做喜欢的事、把日子过出滋味,才是真的享清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只是因为想记录生活,才拿起了笔,没想到这份习惯,竟陪伴了我大半辈子,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现在的我,每天都会期待写下当天的日记,因为我知道,每一段文字,都是对“今天”的告别,也是对“明天”的期待;每一本日记,都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生活就像一本书,而日记,就是我们为自己写的“序言”和“后记”。愿我们都能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故事,收藏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今天”,让自己的人生,因为记录而更加精彩,因为回忆而更加温暖。笔在手里,字在纸上,笔记存在手机里,日子就在心里——只要还能写、还能记,我这花甲之年,就过得有滋有味,比啥都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