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7日,我与来自各地的教育同仁齐聚滁州市应用技术学校,参加安徽省“国培计划(2025)”——农村学校自主学习模式的县内基地校学习活动。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我们组以“回归儿童立场 环境创生赋能”为主题,围绕儿童立场下幼儿园环境创生的核心逻辑展开深入研讨。在轻松而专注的氛围中,我们共学、共研、共成长,彼此启发,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研讨伊始,我们首先聚焦“儿童立场”的内涵,深入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儿童的兴趣、贴合儿童的发展规律、满足儿童的探索需求。随后,我们结合幼儿园区域环境,如建构区、美工区、自然角,探讨了环境创生的关键要素:安全性、互动性与探究性。通过分享优秀园所的案例,我们看到了儿童在环境创生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参与设计草图、材料收集、成果展示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环境为儿童而生”。</p> 深入了解教研主题 <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研讨任务中,我们围绕五大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思维碰撞出许多闪光点。</p>
<p class="ql-block">(1)关于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儿童立场”的融合,我们一致认为,角色区可以鼓励儿童自主设计场景主题,比如“小医院”“小超市”,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自由表达与创造;科学发现区则可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主动探索自然奥秘。</p>
<p class="ql-block">(2)针对儿童个体差异,我们提出通过儿童访谈、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方式,精准捕捉不同儿童的兴趣与能力水平。比如通过“儿童日志”记录每日兴趣点,或通过“作品墙”分析其表达方式,从而避免“成人主导”的环境设计。</p>
<p class="ql-block">(3)在“家园协同”方面,我们建议设立“家庭资源角”,引导家长参与环境创生。例如,组织“亲子环保手工展”,鼓励家庭利用废旧材料共同创作;或开展“家庭故事墙”,让家庭文化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p>
<p class="ql-block">(4)面对“环境固定化”与“儿童动态需求”的矛盾,我们意识到教师需提升观察分析与灵活调整的能力。具体路径包括:定期开展儿童行为观察培训、建立环境调整记录表、组织教师研讨交流,从而实现环境的动态更新。</p>
<p class="ql-block">(5)关于反馈机制,我们提出建立“儿童议事会”,让儿童参与环境调整的决策;同时定期组织教师研讨,结合季节、节日、儿童兴趣变化,及时调整环境内容,确保其持续贴合儿童需求。</p> 教师互相交流分享 <p class="ql-block">在教室里,我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做着笔记、翻阅资料,窗外阳光洒进来,映照着我们专注的神情。本次的主题“回归儿童立场 环境创生赋能”的标语仿佛在提醒我们:教育的起点,永远是孩子的眼睛。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更是儿童声音的倾听者与成长的陪伴者。</p> 教研总结 深入思考 <p class="ql-block">总结复盘</p><p class="ql-block"> 1. 组长梳理本次研讨活动核心内容,回顾各专题授课、名校访学的重点成果,强调“儿童立场”在环境创生中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2. 教师自由发言,分享本次研讨的整体收获、对自身环境创生工作的启发,以及后续将如何把学习内容应用到班级环境实践中。</p><p class="ql-block"> 3. 组长收集教师对本次研讨活动的反馈建议(如课程内容、授课形式、组织安排),为后续类似活动优化提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4. 明确后续任务:要求教师将研讨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完成1个班级区域的儿童参与式环境改造、提交1份环境创生反思报告),由教研组汇总后进行二次交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供图:陈启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封凌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审:陈启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终审:陈传梅 刘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