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西葡行 Day1️⃣9️⃣ ‍~格拉纳达的“叹息” ‍06/13/2025

可妮视角

<p class="ql-block">格拉纳达是西班牙悲剧美学与历史压抑的象征,大家熟知的也是最有名的便是那位末代穆斯林国王博阿布迪尔的“叹息”“The Moor’s Sigh”,我把这个留到了Granada最后的章节;还有二个叹息,那便是胡安娜的悲剧命运和格兰纳达长大的洛尔迦的枉死! 我并不迷西班牙文学,因为达利知道了Federico García Lorca的存在,他的诗句“爱而不得的公主,荒凉深谷中的一朵红色康乃馨,你大理石墓碑上眼晴,也流出你的悲伤”,那位公主就是胡安娜,如今与她疯狂痴爱的英俊的丈夫腓力一世长眠于Granada;而Lorca在1929年创作的诗歌《三个朋友的寓言与轮舞》(La fábula y el ruedo de los tres amigos)中,似乎预示了自己的死亡:“然后我意识到我被谋杀了。他们在咖啡馆、墓地和教堂寻找我……但他们没有找到我。他们从未找到我?不,他们从未找到我。” 38岁的洛尔迦,8月18日,西班牙当代最伟大的诗人被秘密处决不明不白的死了,他的遗体从未被找到!胡安娜与洛尔迦,从此成为西班牙历史中令人着迷的章节,都与Granada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科尔多瓦火车站的惊魂与晚点终究要有些后果,昨儿到达Granada已是9:30pm,火车站惊鸿一瞥内华达山脉,错过了阿宫的黄昏美景,没有想到自己在格拉纳达的第一时间也发出了格拉纳达的叹息,唉……</p> <p class="ql-block">订的小旅舍座落于Carrera del Darro已属于Albaicín阿尔拜辛区域,下单之后做功课才发现那是格拉纳达最迷人的街道,沿着达罗河(Río Darro)蜿蜒而行,连接新广场(Plaza Nueva)和悲伤者步道(Paseo de los Tristes);我们搭了巴士到达Plaza Nueva,走上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狭窄的鹅卵石街道,应该是浪漫的所在,</span>此时此刻于我而言就是艰难险阻,但见小靑年拖着二个行李箱带路狂走,</p> <p class="ql-block">我只能咬牙紧跟,顺手拍一个阿宫的塔尖尖,所幸只有几十米,Check in很顺利,一个下午短信来来回回就怕自己太晚了,10pm赶到了小旅店HOTEL ROSA DE ORO的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扔下行李便走上了悲伤者步道,一座小小的教堂里人声喧哗,不是普通的弥撒,这么晚了还如此热闹,</p> <p class="ql-block">选择了上行的方向,只因为心里对阿宫的迫切,夜幕降临了,灯光打亮了它的宫墙,</p> <p class="ql-block">10:30坐入了小旅舍隔壁的餐厅,吃饭就近一直都是最大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这里点饮料送小菜是真的,每一样都很好吃呢,低头美美的吃着,店堂里人越来越多了起来,都这么晚了,什么情况?我们吃完便回了小旅馆,躺在床上想起坐错火车那慌乱的几分钟仍然心悸,能够安睡Granada真是最大的幸福了🥰……</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6/13星期五,因为Granada住二个晚上,今天计划很从容也很满,白天与黄昏可以有了二个方向。一早是旅店出门右转入老城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Granada提供church套票,可以选5个,还加一个特别想去的地方;</span>原本以为很疯狂,行进过程中根据地址稍稍调整,参观时间早点晚点也没那么计较,实情是10am开始,<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Granada Cathedral✅~Royal Chapel✅~Monastery of San Jerónimo</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Basílica de San Juan de Dios</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套票不含)✳️</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不着调的日本面</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Huerta de San Vicente✳️(洛尔迦之家)</b><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Carthusian Monastery (La Cartuja) ✅</span>,4:30pm已全部结束回小旅店休息了,最后套票内第五个 <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IGLESIA DE SAN NICOLAS + TORRE✅</span> 则留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span>黄昏时寻觅阿宫大景时去看了。一</p> <p class="ql-block">今天可以姗姗晚起了,房间小窗户对着阿尔拜辛的民居群,</p> <p class="ql-block">出门已经日上三竿,Granada大街上的遮光帘,好特别,</p> <p class="ql-block">叮嘱小青年一定找了Granada巧克力油条,果然是油条的粗壮,很过瘾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咬着,</p> <p class="ql-block">小靑年吃到了心爱的法国面饼,能量十足地开动了今天的参观计划。</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城区是格拉纳达宗教、商业、政治与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在视觉上由大教堂与礼拜堂的宏伟外观主导;在生活上,阿尔卡伊塞里亚的市集小巷与 Bib-Rambla 的开放广场形成强烈对比;在历史上,它标志着基督教君主对摩尔人城市的重新塑造。如今Granada自称为: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天使报喜大教堂(</span>Granada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近代时期:1522–170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风格:文艺复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它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突出的圣殿之一。查理五世决定将这座大教堂改建为王室陵墓。在建筑中,五条中殿与一个圆形大厅并置,展现出多重象征:圆形穹顶既是王室的陵寝,又呼应了耶路撒冷的圣墓,同时也是帝国统治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中央祭坛表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意识形态计划:圣体圣事的光辉向当时仍为穆斯林的城市辐射。西洛埃去世后,大教堂正立面的完工被托付给阿隆索·卡诺。他将其构想为一个巨大的凯旋门式的正面,其设计掩盖了内部五条中殿的结构,并强化了光与影的对比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上下各四根科林斯柱式,构成了大气明朗的文艺复兴式大门,</p> <p class="ql-block">Catedral de Granada,建于1523年,正是在天主教双王攻占格拉纳达、终结伊比利亚穆斯林王国(1492 年)之后,选址就在城市的主清真寺遗址上,象征着基督教的胜利与新秩序的确立。走入这<b>通体雪白</b>的殿堂,最具特色的巨大的五条中殿,宛如五条并行的光之大道,汇聚于圆形穹顶与主祭坛,既展现出恢宏的规模,也体现了文艺复兴建筑对秩序、和谐与象征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中央主殿(nave central)宽阔、高耸,是五殿中最庄严的一条,</p> <p class="ql-block">终点设有居中独立的主祭坛(altar mayor),殿中央见透明耀眼“圣体龛”专门存放“祝圣过的圣体圣事”(Corpus Christi),就是在弥撒中经过祝圣的圣饼,天主教徒相信它已不再是普通的饼,而是基督的身体本身;整个大教堂的洁白、明亮、五中殿格局,最终都将目光与精神引向一个点:圣体龛中的基督,<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格拉纳达大教堂建筑、礼仪、历史三重意义上的焦点。</span></p> <p class="ql-block">绕着圣体龛走了一圈,从不同角度观看祭坛与穹顶,</p> <p class="ql-block">圣体龛向上正对交叉处的圆形穹顶(cimborrio),象征“圣体光辉向全城辐射”,透过高窗洒下的光线集中照亮祭坛,形成神圣焦点。</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双王要在这里,伊期兰王国在西班牙最后的堡垒,建立“基督教新秩序”,把“基督圣体”作为空间和精神的核心,宣示新政权的合法性与基督信仰的绝对中心地位;双王高高在上,面朝主祭坛跪拜祈祷着;始终没有找到可以拍下女王正面的角度,心里有点儿愤愤的,</p> <p class="ql-block">有一位修女正在弹着琴;主祭坛后半圆穹区域也异常宽大,游客被拦住了无法近前;</p> <p class="ql-block">四周的祭坛,一个比一个精美,我们戴着耳机一边听一边看,都有不凡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后方两侧有通往 小礼拜堂(capillas) 或 圣器间(sacristía / sala capitular) 的门洞,这个小礼拜堂里的圣母雕塑异常金贵,一扇木门上看到清代朝服令我吃了一惊🧐,</p> <p class="ql-block">圣器室里亦有很多宝贝。</p> <p class="ql-block">圣母哀悼基督,造型既受意大利 Michelangelo 的 Pietà 传统影响,也融入了西班牙本土宗教艺术的 情感张力和戏剧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大教堂 / Oficios 街铁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格拉纳达大教堂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查理五世曾决定将其作为王室陵墓。它兼具多重象征:王室的安息之地、对耶路撒冷圣墓的呼应,以及西班牙帝国统治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铁栅原本于 1915 年安放在皇家礼拜堂入口处。1943 年,在市长兼历史学家 加列戈·伊·布林 主导的城市改造工程中,铁栅被拆分,并移至 Oficios 街的起点与终点。</span></p> <p class="ql-block">绕着大教堂的高墙走啊走,</p> <p class="ql-block">Royal Chapel,礼拜堂紧邻格拉纳达大教堂但要进入却是费劲,天主教双王费尔南多和伊莎贝尔下令修建,</p> <p class="ql-block">入口是一扇小门,</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王室徽章</p> <p class="ql-block">1492年双王最终带领天主教收复Granada完成近700年的大业,也是日后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政治资本;我猜因为这里是伊期兰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王朝阿拉伯文化根深蒂固,自然重塑天主教信仰是需要花大力气花大钱的,历史在这里再次出现了神秘的力量,哥伦布于同年发现了美洲大陆,从此黄金白银滚滚而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18px;">伊莎贝拉于</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1504年11月26日去世,享年五十三岁,她命令传位给她的女儿胡安娜公主,她将成为“上述属于我的各国、土地与领地的女王,上帝允许我指定她为王国的君主”,她要求将自己埋葬在标志着她最伟大胜利的地方,即格拉纳达。斐迪南命令送葬队伍立刻出发,前往格拉纳达。大雨瓢泼,人们考虑是否等天气好转再行动,但斐迪南坚持立刻启程,无人敢于质疑国王。他派遣送葬队伍运送灵柩出发了,但没有亲自陪同。彼得·马特是送葬队伍成员,他后来回忆说这趟旅程是可怕的磨难:“似乎大海的惊涛骇浪在驱赶我们……我们穿过山谷和平原,简直是在游泳,道路化为水塘和湖泊。到处是烂泥,举步维艰。” ……仿佛上苍不愿意让她被安葬在格拉纳达,大自然的力量联合起来阻挠她的灵柩被运往那里。…1521年,伊莎贝拉的遗骸被转移到格拉纳达市中心一座豪华大教堂内,墓穴上方设有威风凛凛的大理石雕像。她想要的是一座简朴的坟墓,只要有与地面齐平的石碑就可以了。…伊莎贝拉女王的长眠之所被宗教符号所环绕,就像穆斯林在阿兰布拉宫的墙壁上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唯有真主是胜利者”一样。《伊莎贝拉:武士女王》</span></p> <p class="ql-block">费尔南多二世与伊莎贝尔一世,以及他们的女儿胡安娜与夫婿菲利普一世,四个黑色棺木,一对大的一对小的,在这儿的地底下;胡安娜生前管不住美男子菲利普一世的心,死后终于与丈夫葬在一起永不分离了,知道这份痴情的我,在到达这里的时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胡安娜的戏剧而又悲哀的一生,</span>发出了一声重重的叹息!再回到她的母亲伊莎贝拉一世,她的一生波澜壮阔可歌可颂,然而她去世之后,费尔南多无视她的遗嘱很快再娶,活着的女儿们胡安娜女王被丈夫与儿子囚禁一生,嫁到英格兰的幼女凯瑟琳始终没有拿到嫁妆,最后竟是遭亨利八世废除婚姻的结局,全世界都为她不值,皇家的女人们!</p> <p class="ql-block">皇家礼堂本是大教堂的一部分,庄严肃穆,女王的收藏十分有看头,里面不允许拍照,于是自己只记得找到了波堤切利的画,画面是耶稣与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前往客西马尼园(Gethsemane)祷告,他独自祈求:“父啊,若可行,让这杯离开我,但愿遵行你的旨意”,门徒因困倦未能持续祷告表现出了人性的疲惫与软弱。</p> <p class="ql-block">出了皇家礼拜堂听得一曲,很舒缓很治愈,</p> <p class="ql-block">马不停蹄奔赴下一站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十分抢眼,</p> <p class="ql-block">墙外的一片橘林更是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Monastery of San Jerónim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圣耶罗尼莫修道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近代:1504–154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风格:哥特式、文艺复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修道院由天主教双王创立,并交由耶罗尼米派管理。1523 年,大将军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德·科尔多瓦(Gonzalo Fernández de Córdoba)的遗孀——塞萨女公爵,取得了主礼拜堂的使用权,将其作为家族墓穴。女公爵的建筑师们把原有的哥特式结构改造成了文艺复兴风格的结构。圣殿获得了一种新的审美与象征意义,被塑造为基督徒英雄的陵墓,而圣像学方案对此有所贡献。这一点可以在寓意性的形象中得到体现:Fortitudo(坚毅)与 Industria(勤勉),作为文艺复兴理念中英雄美德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圣耶罗尼莫修道院,离皇家修道院很近,于是顺道走了进去,虽说预定时间是下午4pm但无人计较;</p> <p class="ql-block">脚步迈入中庭仰面望去的那一刻起,便是扑面而来的壁画,穹顶上的骨架细看方能辨别真假,</p> <p class="ql-block">每一根圆柱上都画着长翅膀的天使,看见头戴战盔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雅典娜也列位其间,</span></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多层次木制主祭坛(retablo),雕刻精细,金箔装饰辉煌;以荣耀基督与圣母为核心,同时结合“大将军”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德·科尔多瓦的纪念意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耶罗尼莫修道院的教堂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明确奉献给“无玷始胎圣母”(Inmaculada Concepción)的教堂,比“无玷始胎”正式被确立为天主教教义早了三个多世纪。无玷始胎(Inmaculada Concepción)指圣母玛利亚在受孕之初就蒙天主特别恩宠,未染原罪。</span>格拉纳达在当时作为“收复失地运动终点”,以圣母的纯洁来彰显新征服土地的基督教精神,意义非凡。这与伊莎贝拉女王特殊的影响力有关系吗?</p> <p class="ql-block">对着祭坛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一侧圣彼得手拿天国的钥匙,另一边牵着羔羊的他手持什么?这里的透视技法已经相当成熟,画面结构与比例和谐,<span style="font-size:18px;">空间布局简洁,深</span>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寓言化的壁画,把军事英雄塑造成近乎圣徒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管风琴下方的拱间装饰出现了巴洛克式繁复的趋,画面基本以灰、黑、白为主调,仿佛浮雕一样,这是典型的 grisaille 技法;大量卷草、贝壳、怪诞面具、盘绕的枝蔓,人体(坐姿的裸男、孩童天使 putti、半人半兽的装饰)穿插其中,这些都是古罗马壁画 grottesche 传入的典型母题;画面几乎被完全填满,没有留白,图案呈严格的镜面对称,中心往往是家族徽章或动物徽号。</p> <p class="ql-block">相比文艺复兴的简洁比例,这里的壁画与装饰已经趋于“填满空间”,人物表现更强调神圣的激情,而非冷静的古典姿态,画面与建筑空间互动更强,给观众“沉浸感”,这是巴洛克的核心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个教堂真的好美,让我感觉到了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跨入了Cloister,走上一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这座雄伟的修道院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由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尔所创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方济会修士赫尔南多的神圣奇迹与崇高才智(在此得以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这灵魂的憩息之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不被时间的侵蚀所玷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那里长眠着那位渴望彼岸的伟大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他曾经编织出一个帝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在这里燃烧着灵魂的火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那些虔敬的修女们静静地栖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忠实于耶稣基督与祂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以圣洁无瑕的热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她们守护着那位将军、女王与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至高无上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间种满了橘子树,阳光下的光影效果超级美!!</p> <p class="ql-block">由廊道又进入了一间小堂,这次收集了不少 ’Saint Christopher carrying the Christ Child’,航海时代特别需要这位圣人的保护。</p> <p class="ql-block">庞大的建筑群开放的空间并不多,但非常值得看,这里还没有超级巴洛克的影子,我个人比较偏好理性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走在十六世纪重建的古城里真的十分美,处处可以留下美好的瞬间,还有空气里弥漫的橙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Basílica de San Juan de Dios</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天赐圣若望圣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近代:1737–175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风格:巴洛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建筑师:José de Bada y Navajas</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教堂的正立面由两座带尖顶的塔楼框定。正面分为两层来容纳装饰,其中最突出的元素是位于基座之上的主保圣人(圣若望·德迪奥斯)的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教堂的前庭偏离了殿堂的主轴,以便将正立面平行地展现于街道,从而形成一种戏剧性的效果,并在祭坛后方的圣龛中达到高潮。该圣龛与两个前置的小龛一起,安放着圣人的遗骸,整体依附在其拉丁十字平面建筑的东端。</span></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的圣若望原名 João Cidade Duarte,生于葡萄牙蒙特马尔(1495),年轻时做过士兵,后来经历精神危机,皈依宗教。在格拉纳达创立仁爱兄弟会(Orden Hospitalaria de San Juan de Dios),专门照顾贫病与被遗弃的人,他因慈善精神被尊为 病人和医院的守护圣人,遗骸供奉在这座圣殿中。</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含在Church套票内,属另外一个系统,买一张票可以参观三个地方,心里便有了些踹踱,这是何方神圣特立独行?外表其实不太显眼,小小的门庭,</p> <p class="ql-block">开始的小殿,依然保持着相对的“庄重与秩序”;入口是一扇“帷幕”,掀开后,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巴洛克建筑的奥妙!</p> <p class="ql-block">进门时,教堂空荡荡,没有人群的喧嚣,却传来琴键的回响;调音师正伏在黑色的钢琴前,每一次指尖落下,声音都被高耸的穹顶放大,层层回荡,像在无形的墙壁之间碰撞,金色的祭坛在幽暗的光线中泛出炽烈的光泽,本就繁复得令人眼花,如今又与琴声对峙呼应,低沉的和弦仿佛要将黄金的重量唤醒,高音的跳跃则像是要在光芒上刻下一道道痕迹!</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的每一寸都充满了黄金的张力,让人不由一声惊叹!!!</p> <p class="ql-block">主教大人的讲经坛,</p> <p class="ql-block">原本想走近去细看每一处雕刻、每一张圣徒的面孔,但眼睛很快失去了焦点。那是无法静心的时刻:视觉与听觉都在极度扩张,彼此交织、较劲,直至一同把我卷入其中。教堂不再是供我凝视的殿堂,而成为一场金色与乐音共同演出的剧场。</p> <p class="ql-block">黄金与琴声互为对手,也是彼此最合适的伴侣。它们不容我安静思索,只容我沉溺其中!</p> <p class="ql-block">旁侧的祭坛,Chapel of Our Lady of Bethlehem and San Joseph,华美中还可以看到秩序的存在,在超级巴洛克的金饰中插入了静谧与主题注目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穹顶</p> <p class="ql-block">正对主祭坛的橡木正门,及其上端的浮雕顶部</p> <p class="ql-block">上去二楼,THE RELIQUARY CHAMBER</p> <p class="ql-block">楼道好是优雅恬淡,眼睛的中场休息时段,</p> <p class="ql-block">听解说有拉斐尔的画作,寻问工作人员特别去找了,拍了一些画作,但回来之后总觉着不得要领,没有哪一幅可以归于Raphael。</p> <p class="ql-block">竟有青花瓷砖装饰,与总体风格不太搭🥹?</p> <p class="ql-block">这里已经从超级巴洛克通向了洛可可,</p> <p class="ql-block">踏入通往圣髑室的那道门,我像被一股金色的浪潮吞没,狭小的空间却比正殿更震撼:四壁与穹顶不再是石与灰,而是流淌着的黄金与光影;雕饰像要从墙里冲出来,天使伸展着翅膀,火焰的卷纹盘绕着银质的圣物柜。</p><p class="ql-block">正中高高安放着圣若望·德迪奥斯的遗骸,银与宝石将那一抹沉睡的黑暗托举得耀眼无比;必须屏住呼吸,甚至不敢靠近,仿佛再进一步就会被这炽烈的装饰与信仰的火焰燃烧殆尽。(承载圣髑的银质“遗骨之柜/圣髑柜”由金银匠 Miguel de Guzmán 于 1767 年制作。)</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安静的肃穆,只有压迫而狂烈的辉煌,眼睛几乎无处可落,因为每一寸表面都在闪耀、在呼喊;也就在那喧嚣中,又感到一种奇异的静默:好像所有金色的洪流,最终只为指向中央那一方圣髑——提醒着世人,奢华的背后是一个彻底奉献生命的人。</p> <p class="ql-block">站在二楼开放的阳台看向中殿,</p> <p class="ql-block">再最后感受一下瞳孔大地震</p><p class="ql-block">无尽的金叶从穹顶倾泻而下</p><p class="ql-block">墻壁、拱柱、神龛被巴洛克雕花淹没</p><p class="ql-block">金箔镶嵌的蜂窝拱顶如星河炸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班牙殖民时代的财富狂热</span>在这里燃烧</p><p class="ql-block">人类用指甲盖大小的耐心雕出神迹</p> <p class="ql-block"><b>在超级巴洛克之后,参观拉闸成为必须!</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告诉了小青年下午第一个参观目标,他于是找了中间点的日本拉面馆吃午餐,报着雀跃的心情,实则又贵又难吃,哎,去西班牙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吃本地食物🥘。</p> <p class="ql-block">到达洛尔迦之家才2:15pm是调整行程的结果,看墙上的schedule方知2:30pm是最后的Tour,晚一步便不得入内了,这是有缘进一步认识他。</p> <p class="ql-block">洛尔迦出生于十分富裕的家庭,父母四个孩子的长子,父亲的季节性别墅在Granada有九栋,这里是夏季别墅也是目前唯一保存的洛尔迦遗所,里面至今有他母亲手工缝制的装饰布艺,他常常在这里待很久进行诗歌创作和戏剧准备。</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上他那首《疯女胡安娜的挽歌》,更喜欢他对美国的看法,“1929年洛尔迦来纽约,对美国既爱又恨,一方面他厌恶美国缺乏阶级意识人人平等,不以社会贡献、智力和创造力区分尊重,每个人都有机会,代表着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以财富为追求目标,也意味着既便得到了财富也要不断努力守住财富,不然须臾之间就要回落底层,相比起欧洲的独裁政体,洛尔迦认为美国的金钱独裁更加可怕,因为每个美国人都认为这种制度是理所应当的,是符合人性的,这样的社会沒有情绪,“机器与人都活在痛苦的奴役里”,他同情美国人,正如他同情西班牙的穷人和吉普赛人,比起冰冷的美国,他更想回去那个会哭的西班牙。另一方面,洛尔迦又非常享受美国自由的环境,在纽约他不用过多压抑自己的同性倾向,他流连在爵士乐酒吧,在鸡尾酒和美男子的环抱中沉沦,所谓去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英语只让洛尔迦学会了问路和买烟。”(我看纪录片的摘录)</p> <p class="ql-block">参观区域是整栋楼右侧的上下二层,我顺手拍照片被阻止,美丽的导览说这里不允许拍照不可以乱摸乱坐,倒也没有让我删掉拍下的这一张;这里是家庭就餐的房间,隔壁的厨房通过墙上的一个小窗往这里递菜,我喜欢这个设计。二楼有四兄妹的地盘,还有钢琴,一栋不大的夏季别墅,一切都很清爽简洁,看了超级巴洛克需要换个口味,来到这里甚是喜欢。</p> <p class="ql-block">洛尔迦不是什么烈士伟人,他很害怕他不想死,他不想当社会主义者,他想玩想恋爱想写诗,他是个38岁但从耒没有长大的男孩,他很弱也很迷茫,就像我们大部分人一样,这一点真的与胡安娜的恋爱脑很类似。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弱,让西班牙人一直想起他,一直想起和他一样荒唐死去的无辜者!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看了洛尔迦成长的地方,有了一种与Granada更亲近了些的感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Carthusian Monastery (La Cartuj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宪章修道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近代时期:1516–1662、1704–1720、1732–1764 和 179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风格:文艺复兴、穆德哈尔、巴洛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它最初坐落在山顶上,位于“大队长”(El Gran Capitán)赠予的土地上,但修士们决定将其迁至如今这个更方便抵达的地点。不幸的是,今天仅保存了入口区域(称为“罗盘”)、教堂和小回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教堂的圣所(Sanctuary),作为“至圣所”(Santa Sanctorum)而构想,以及圣器室(Sacristy),是安达卢西亚巴洛克艺术的最佳典范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整个建筑群被广阔的土地所环绕,这些土地直接继承自纳斯里王朝时期的 almunias(宫廷农庄/园林庄园)。</span></p> <p class="ql-block">历史脉络</p><ul><li>1516 年:由“大队长”冈萨洛·费尔南德斯·德·科尔多瓦(El Gran Capitán)捐赠土地,本计划修建于山顶。</li><li>16–17 世纪:修士们决定迁至如今更便利的地点,逐步兴建回廊、教堂。</li><li>17–18 世纪:修建圣所(Sanctuary)与圣器室(Sacristy),达到巴洛克艺术的巅峰。</li><li>19 世纪:因西班牙的 修道院没收(Desamortización de Mendizábal, 1835),大部分建筑被毁。今日仅剩部分结构。</li></u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曾经这里,修道士的居室—每间都带有自己的小花园—以及院长住宅原本环绕着主回廊,而主回廊中央则包含一个花园和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修道院的主要亮点之一是其绘画收藏,包括由胡安·桑切斯·科坦修士(Fray Juan Sánchez Cotán) 和比森特·卡尔杜乔(Vicente Carducho) 所作的作品。</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我们进入了旧食堂(Refectorio),</span>先看画,永远乐不知疲,</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晚餐,是修道院食堂最常见的装饰画,亦是自己喜欢的主题,哪一位是卖主之人?</p> <p class="ql-block">空阔的大堂,观者寥寥,任我一个人细细看着。</p> <p class="ql-block">沿着Cloister,一间一间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这一间陈列教堂模型,</p> <p class="ql-block">1727-1764年营建的圣器室(Sacristie),是西班牙巴洛克艺术的 "最后狂欢"!首任院长胡安・德・奥尔特加(Juan de Ortega)以圣布鲁诺(San Bruno)在格勒诺布尔的隐修院为蓝本,却在施工中融入了安达卢西亚的红砖美学与阿拉伯拱券技术,形成 "苦修外壳包裹神秘内核" 的独特气质。</p> <p class="ql-block">穹顶的神权剧场:画家托马斯・费雷尔(Tomás Ferrer)1735 年完成的天顶画,将圣布鲁诺(中央)与施洗约翰、卡尔特会创始人等圣徒置于金色光芒中;</p> <p class="ql-block">华丽的金色装饰与动态感,明暗的光线在空间里奇妙转换,“超级巴洛克”(Churrigueresco还是更甚的ultrabarroco)的全情演绎!</p> <p class="ql-block">中央是精美的祭坛罩与水晶圣体柜;</p> <p class="ql-block">暗色大理石与金色浮雕交错,四角塑像分别象征圣若瑟、圣布鲁诺、抹大拉的马利亚和施洗若望;(如今为何缺了二尊?)</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美的圣器室”!</p> <p class="ql-block">天花造型如同“西班牙巴洛克艺术的爆发”!</p> <p class="ql-block">木工家具以黑檀、红木、紫檀精雕细作,镶嵌象牙、珍珠母与银线;壁画中出现圣布鲁诺、圣若望,以及 Cartuja 创始者的图像 ;</p> <p class="ql-block">教堂(Iglesia)空间布局严谨,三部分分门别类—信徒区、修士合唱席和主要礼仪区,形成一种既肃穆又华丽的氛围 ;</p><p class="ql-block">声学的神圣设计:拱顶的 12 个凹室对应 12 使徒,每个凹室内置铜制共鸣腔,当修士咏唱圣歌时(每周日晨祷可听现场),低音在腔内产生 8Hz 次声波,引发胸腔共振,营造 "与神同频" 的神秘体验。</p> <p class="ql-block">材质的帝国叙事:祭坛背板镶嵌秘鲁白银、墨西哥玛瑙与格拉纳达本地红宝石,中央的圣体柜以哥伦布从美洲带回的桃花心木雕刻,柜门浮雕《圣母升天》中,天使羽翼的金箔来自玻利维亚金矿 —— 每一寸装饰都是西班牙殖民帝国全球掠夺的物质证据。</p> <p class="ql-block">拥有整个空间的美好呀!</p> <p class="ql-block">终于有其他游客到访,我们有了合影🥹;这里离Granada老城中心还是有了些距离,我们也是来回打的方成行;这里的超级巴洛克虽是猛烈,但其中蕴含着美的秩序和高贵,让人可以悠然的观赏,心中升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比寻常的欢喜!</span></p> <p class="ql-block">走入庭院,回味着刚才经历的奇幻场景,这座始于 1517 年的天主教建筑群,以卡尔特会修士的苦修精神为骨,在 18 世纪巴洛克浪潮中涅槃重生,成为西班牙宗教艺术史上 "收复失地运动" 与 "殖民黄金时代" 的双重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白天的行程4:30pm结束了,打的回到了小旅舍,座落在悲伤者步道Paseo de los Tristes,一条狭窄的鹅卵石街道,两旁是16世纪的建筑、小型修道院和阿拉伯风格的房屋,已属于Albaicín区域,门前的达罗河现在完全听不到水流声让我忍不住去探头看看还有没有水,此图便是门口的景致了,说是步道还通行着公车私车。</p> <p class="ql-block">休息了一阵又要岀门看黄昏大景了,这里大路小路条条通向Mirador de San Nicolás阿尔拜辛区最著名的观景台,那里可以将整个阿尔罕布拉宫尽收眼底;我们出门左拐了,选一条小路上行在蜿蜒曲折的中世纪摩尔街道里转着圈上行,明明很近的声音一会儿又很远了又很快在眼前了,这里藏腻一个逃犯什么挺合适的,</p> <p class="ql-block">收集了几个门牌号,</p> <p class="ql-block">阿尔罕布拉宫,渐渐露出了全貌,</p> <p class="ql-block">San Nicolás观景台,到达的时候已经人山人海,阿尔罕布拉宫前的欢歌笑语,令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有套票里最后的IGLESIA DE SAN NICOLAS + TORRE 可以进,非常简约也很现代,</p> <p class="ql-block">最吸引人自然是钟楼,小青年与我登上之后发现还有地方坐,二个人独占这小小的空间许久,在上面乘着凉风,居高看远方端详阿宫,临下看人来人往好不快活,哪里还肯继续上行去到更高的观景台和看洞穴住宅,其实西班牙的吉普赛人族群相当不吉普赛了,exil摩尔人和犹太人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穷人改了自己的祖先只为可以留在这片对他们来说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因为实在无路可走无地可去啊!</p> <p class="ql-block">太阳还不肯下山,钟楼却要关张了,6月太阳要9:30pm之后才下山真是让人欢喜让人愁啊!我们决定就去观景台下直面阿宫的餐厅吃饭,先点了二份饮品熬到8pm点餐,拼命吃慢熬到9pm再点甜品本地柠檬Tartar真好吃,</p> <p class="ql-block">终于熬到了太阳下山9:36pm,眼前的阿宫也终于勉强红了。今天Granada下午云起,预报7pm之后晴朗,最后果然云开但雾霭其实并未散尽,远山十分朦胧,阿宫虽美但缺了内华达山的全情投入衬托总少了点风彩。</p> <p class="ql-block">我,叹息一声🥹,</p> <p class="ql-block">与小青年走大路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说是大路其实就比小路宽一点还有公车私车出行,特别佩服欧洲的交通管理,路窄吧还不限行,我们与各种车同在一条小路上,很多路段大家互相谦让或抢道,总也在流动未见阻滞,神奇。</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492 年天主教双王收复格拉纳达后,在自己的王室徽章底部加上了一颗石榴,象征着对这最后一块安达卢斯领土的征服,从此石榴成为格拉纳达城的象征,在很多建筑(如阿尔罕布拉宫的雕饰、教堂门楣、喷泉)和市徽上,都能看到石榴图案,这不晚上回到小宿舍发现门口的石柱上也有一枚Granada,象征繁衍、生命与富饶。</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Granada,正如其自诩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理性与激情,在这座石榴之城交织成一首长诗,</span>其辉煌留在了石头与金箔之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旅人沉醉于历史的厚重,享受着艺术的繁华,在</span>记忆里生根,带走属于格拉纳达的永恒回响!明天,我们将去找寻摩尔人的辉煌和叹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