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是故乡

春赓

<p class="ql-block">昵 称:春 赓</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2282295</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 拍</p> <p class="ql-block">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渴望有朝一日能远离故乡,努力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但当我与妻子终于告别故乡,跻身在一座中型城市工作与生活;退休后又与妻子一齐来到女儿女婿家一一在魔都上海享受着养老生活时,我又蓦然意识到,自己与故乡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并由此日益深刻地感觉到,回不去的是故乡!然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却承载着我太多的记忆与思念。尽管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可烙在心灵深处的回忆依然鲜活如初,永远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我诞生于赣中一个普通的乡村,就是在这里,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和学生时代。1976年2月,我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美好愿望,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参战立功并分配工作,这样就正式离开了养育我长大的故乡。因此,在故乡的田间地头与老街旧巷,到处都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从中可见,故乡作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已经成为我精神世界永恒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就像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长卷,虽然没有繁华都市的霓虹闪烁,但却有着纯洁质朴、清新脱俗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依然由衷敬佩我的祖先,他们选择这里作为栖息地的独具慧眼与远见卓识。我的故乡依山傍水,美丽富饶。村庄正前方大约一公里处,就是一片绵延起伏的丘陵,并先后开垦出一块块平整而肥沃的山地,可以种植大豆、红薯、小麦、花生等多种农作物,从而使这里四季风景交替呈现,蔚为壮观,美不胜收。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正是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不断使这片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庄面朝东南,朝向极佳。村前有一个偌大的池塘,村里人都叫它门前塘。塘水清如明镜,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塘的对岸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似是在与塘水呢喃细语。在塘的边沿处又以条石筑成堤坡,便于村民在这里洗衣和洗脚。村庄后面又有一个更大的池塘,水面宽阔,波光潋滟,清澈见底,水草丰茂,既便于养殖鱼虾,又是游泳洗澡的极好去处。正是在这里,我从小时就已练成了一身好水性,因而在部队当年组织的万米武装泅渡中奋勇争先,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家乡,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尤其适宜种植水稻,堪称是鱼米之乡。伫立村口极目远眺,万顷良田一望无际,大小池塘星罗棋布。在当时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农田都提倡种植红花草,亦称紫云英。这种植物不仅具有显著的改良与肥沃土壤的功效,而且还颇具观赏价值。红花草盛花期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壮观景象,由此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上,水稻由抽穗时的绿色碧波,再到成熟时的金色稻浪,这种不断切换的色彩,同样令人着迷和陶醉。因为这片农田里的庄稼,承载着乡亲们对丰收的美好期盼与无限向往。</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故乡,记得有件事曾使我乐此不疲,兴奋不已,这就是捉鱼摸虾。家乡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又没有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在水塘、沟渠等自然水域中,随处可见各种鱼类在水面上成群结队,自由游弋,村民通过简单方式即可将其捕获。但我那时却十分喜欢在农田里捞泥鳅,捉鱼虾。炎热夏季,烈日当空,农田道旁草丛茂盛处,这里可是泥鳅的避暑胜地,只要使用简单的竹制搓箕,就可以将其捕捞起来,而且每次都收获颇丰。尤其是在农田接近干枯的时候,鱼虾往往会集中在低洼地活蹦乱跳,这时便无需使用工具,只要用手就可以将其擒获。因此,当时想吃鱼虾,简直就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鱼虾便极大地改善并丰富了我们的餐桌。</p><p class="ql-block"> 回首难忘岁月,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故乡参加劳动时的情景。那时农村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劳动全部都是依靠手工作业,其艰苦程度从中可想而知。但其中最艰苦的,无疑就是参加“双抢”。为了不误农时,我们要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全面完成抢收、抢种任务。因此,我们每天都是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在炎热夏日的炙烤下,从事割稻、脱粒、晒谷、拔秧、插秧等各种高强度劳动,然后再身披满天星斗回家。在奋战“双抢”的日子里,敦厚纯朴的乡亲们不仅教会了我耕田、耙地、播种、插秧等多种农技知识,而且还使我懂得了诸多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虽然参加“双抢”劳动紧张而繁忙,但正是通过这段经历,塑造了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生态度,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我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无论时间如何流转,故乡那一缕炊烟,同样是我最难以忘怀的。在一日三餐之前,故乡的炊烟都会如约悄然升起,那是农舍里的母亲正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她们用柴草点燃着生活的希望,袅袅炊烟便似轻纱般缭绕在故乡的上空,给古朴而宁静的村庄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当饭莱的香味弥漫开来时,瞬间便温暖了整个家。这个时候,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追逐玩耍的孩童,还是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大人,似乎是闻着了家的味道,纷纷都会回到各自的家中。一家人便开始围坐在餐桌前,享受着由简单食材制作的各种美味佳肴,成为我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难忘的味觉记忆,从而永远萦绕心头……</p><p class="ql-block"> 我长到20岁时才离开故乡,可以这样说,我是沐浴着故乡的阳光雨露长大成人的。因此,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我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记忆;还有故乡那许许多多的人与事,同样给我留下了诸多温暖而美好的印象,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故乡如此美好,在阔别故乡近半个世纪后,我还能回到我的故乡吗?</p> <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故乡以前的变化总是细微而缓慢的,堪称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是始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之后。这无疑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广大农村地区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农民摆脱了集体劳动的严重束缚,剩余劳动力便积极主动地寻求高收入。恰在此时,沿海省份与城市的工业正在快速崛起,城市建设全面铺开,急需来自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这里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使在家务农的青壮劳力背起行襄远走他乡,奔赴异地。在这股时代洪流的强势席卷下,故乡的有志青年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他们先是单枪匹马,独自外出,一旦找到了机会,站稳了脚跟,便会毅然决然地携妻带子,全家一道进入城市生活,由此形成了“离土又离乡”的迁徙浪潮。正基于此,故乡面临的人口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留守人群现在主要是老人与少量儿童。</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的时候,我曾担忧故乡将因此走向衰败与没落,但进城务工人员凭着勤劳节俭的天性和外面挣钱家里花的朴素观念,绝大多数人实现了经济条件的明显改善与提髙。于是,城市家庭拥有的彩电、音箱、冰箱、洗衣机和中央空调等各种时髦家电,就这样走进了农村寻常百姓家。尤其是随着家庭财富的日积月累,受到建房置业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与驱动,乡村的老房子便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在此基础上,迅速崛起了一栋栋三至四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小别墅这时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股蓬勃兴起的建房热潮,从而使故乡在短期内便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当年被乡亲们认为“驴年马月”才可能拥有的水泥路,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连缀起了广大乡村的无数村庄。如此以来,富裕起来的村民为了出行方便,便纷纷购买各种各样的小汽车,古老的乡村从此普遍响起了小汽车欢快的鸣笛声。现在的故乡,小汽车已经不再是人人争相围睹的稀罕物,几乎家家户户都已购买了小汽车,而且有的大户人家还购买了好几辆。而正在这时,现代网络又开始连接起了千家万户,足不出户便有货物送上家门。所有这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故乡今日的巨大变迁。</p><p class="ql-block"> 我还欣喜地看到,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彻底改写了“耕田靠牛,种地靠手,吃饭靠天”的历史,从而完全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现在一个庄稼人一年可轻松耕种农田30亩左右,有的种植大户耕种农田竟然高达数百亩。农忙时节的乡村,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是,少了忙碌的人群,多了机器的轰鸣。现代农民通过广泛使用微耕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和烘干机等农机设备进行高效作业,实现了水稻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农业人力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推动了水稻种植向规模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世代农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就这样变成了美好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每次走进故乡,发现诸多青砖瓦房与老街旧巷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一条条宽敞的街道时,这种变化既使我感到欣喜,但又难免有所失落。曾经的青砖瓦房和老街旧巷,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与情感纽带,并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与时代的变迁。我们童年时在老宅院内捉迷藏、玩游戏的动人场景,已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当这些传统建筑被拆除时,仿佛是割裂了与过去的紧密联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p><p class="ql-block"> 更有甚者,我回到故乡时,每一次逗留的时间都极其短暂,偶尔出去也只是在房前屋后走上一圈,在外游子返乡的心态,常使我感到自己是故乡的局外人。那些早年在生产队一起出工的年长者,现已大多离世,所剩无几。除了附近的亲戚,稍远一些的都在逐渐陌生,形同陌路。那些曾是我的同学和小时玩伴的同龄人,尽管我们在一起长大,如今也在一起变老,并将步入古稀之年。由于极少见面,生疏在所难免。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孩子,完全是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我,好像我与这个村庄无关。他们根本不知道,其实我也是在这里出生并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每逢清明时节,我一般都会返乡祭祖,几个侄儿也会回老家,有时还会带着自己的孙辈回来。我在交谈中发现,由于小孩长期生活在城里,普通话往往成为了家人交流的主要语言,而家乡话则逐渐淡出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因此,现在的小孩不会说家乡话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常说,乡音难改。但现在乡音却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于是有人大胆预测,家乡方言是注定会消失的。由此想起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每次回老家说的都是家乡话,否则必定招来众人异样的目光。短短数十年变化之大,真是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故乡情结。为了使小孩更好的了解家乡,并尽可能融入故乡,我曾多次带他们回过故乡,但事实证明小孩很难融入进去。我希望自己能融入故乡,经多次尝试均未如愿,最后只能选择放弃。事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故乡已不再是记忆中那个熟悉而温馨的地方,原先的景象与人物大多都已不复存在。因此,放下执念,选择离开,以让自己在城市健康快乐地生活,这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p> <p class="ql-block">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一著名诗句充分表达了天下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无限眷恋与思念之情,着重强调了家乡和亲人对一个人是无可替代的重要存在。故乡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温暖的港湾。即使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的那个故乡,即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无奈和遗憾,但只要我们依然怀揣着那份对故乡的热爱之心与感激之情,那么故乡就必将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永不黯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