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屋山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发祥地,愚公移山精神在此传承。在《愚公移山》之外,王屋山还有许多我们应知的东西。</p><p class="ql-block">王屋山,地处北纬34°53′~35°16′、东经112°02′~112°45′之间,北依山西高原,东接华北平原,南临黄河,西连中条山,介于太行山和中条山之间。是源自《吕氏春秋》的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会稽山、泰山、王屋山、首山、太华山--即华山、岐山、太行山、羊肠山和孟门山)之一。主峰天坛山海拔为1715米,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现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 。</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长达30亿年的沧桑变迁,完整出露太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和构造产物,拥有层峦叠嶂和崖台交织的特色地貌。</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岩石呈现美丽的肉红色,它的形成年龄距今约18亿年,其红色就来源于岩石中所富含的铁元素。</p> <p class="ql-block">植物区系以暖温带的华北植物区系为主,兼有其他区系成分,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4种,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风光秀丽。动物有3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4种,还分布着河南省唯一幸存的猕猴群。</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是轩辕黄帝曾登天坛山设坛祭天,打败蚩尤,统一华夏,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圣地。</p><p class="ql-block">唐广成、杜光庭撰《天坛山圣迹叙》中记载,“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列席王屋山,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黄帝内传》也提到,“为之琼林台,昔黄帝上坛,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处契约天坛之始也”。这些文献明确指出黄帝在王屋山设坛祭天。</p><p class="ql-block">王屋山主峰天坛峰上有黄帝祭天遗址,以及轩辕祠、十方院等相关建筑遗迹。这些遗址的存在,为黄帝在此祭天提供了实物证据。</p><p class="ql-block">从夏初到明朝的四千多年间,历代皇帝每年都亲陟天坛顶祭天祈福,这一传统延续数千年,表明王屋山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祭天圣地,其地位可能源于黄帝在此祭天的传说。相传黄帝因蚩尤十里吐雾败退到王屋山,他清斋三日,登山至顶,在琼林台设坛祭天,问计西王母,后得九天玄女相助大败蚩尤。有专家考证王屋山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古昆仑山,而昆仑山在古代被认为是天帝的“天都”与“下都”,是通天达地、交通天神的地方。王屋山主峰天坛峰一峰突起,群峰伏拜,有拔地通天之势,符合古人对祭天场所的想象,被认为是与上天沟通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远处绿荫之处为“王屋古镇”,经修缮后,明清风格的建筑,灰瓦青砖次第勾连,红漆木板夹墙,圆柱承重,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使游人流连忘返。古镇深厚的道教文化为底蕴,道龛中雕塑的道教先驱的神像,国学馆里“君子六艺”沉浸式打卡集章游戏,特色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以及非遗背阁等民俗表演,使古镇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p> <p class="ql-block">古镇“大门”外即是道境广场,向上望去,座落着“轩辕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着轩辕黄帝,为纯铜铸造,是全国众多黄帝塑像中最具霸气的一尊。旁边侍女铜像为玄女和素女。大殿右侧供奉着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等上古时期的贤明圣君,左侧供奉着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古代雄才大略的帝王。</p> <p class="ql-block">广场内设有祭坛(还原轩辕祭天的情景),祭坛周围绿荫环绕,建有轩辕帝立像及与蚩尤大战的情景铜塑。</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是道教天下第一洞天,自先秦起就与道家文化紧密相连,唐代时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建有紫微宫、阳台宫等众多道教建筑。</p><p class="ql-block"> “洞天福地”学说起自汉魏,意指地上的仙山。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将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主体。</p><p class="ql-block">第一洞天 河南王屋山 ,号小有清虚之天</p><p class="ql-block">第二洞天 浙江委羽山 ,号大有空明之天</p><p class="ql-block">第三洞天 陕西西城山 ,号太玄总真之天</p><p class="ql-block"> 第四洞天 北京西玄山 ,号三玄极真之天</p><p class="ql-block">第五洞天 四川青城山 ,号宝仙九室之天</p><p class="ql-block">第六洞天 浙江赤城山, 号上清玉平之天</p><p class="ql-block">第七洞天 广东罗浮山 ,号朱明招真之天</p><p class="ql-block">第八洞天 江苏句曲山 ,号金坛华阳之天</p><p class="ql-block">第九洞天 江苏林屋山, 号左神幽虚之天</p><p class="ql-block">第十洞天 浙江括苍山 ,号成德隐玄之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阳台宫,始建于公元724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命高道司马承祯在此创建的。道观落成后,玄宗又令胞妹玉真公主在此修家学道。因此,这是一处皇家道观。李白曾在此留下传世之作《上阳台帖》。</p> <p class="ql-block">伞柏,这株古柏相传为唐代道教宗师司马承祯亲手所植,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树干粗壮挺拔,枝叶向四周舒展,形成宽阔的树冠,远观如伞盖遮天蔽日,姿态独特,颇具灵气。它不仅见证了阳台宫的历史变迁,也因与道教文化的深厚渊源,成为游客驻足观赏、感受古迹韵味的重要看点</p> <p class="ql-block">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寻访司马承祯,到达时司马承祯已仙逝,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p><p class="ql-block">《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全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太白”。此帖为唯一留存的李白手迹。</p><p class="ql-block">《上阳台帖》其含义为:山峰高耸,水流远长,大自然的物候现象、景物、景象千变万化,如果没有老练娴熟的笔法,怎么能够描写穷尽这清新豪健的景色呢 。</p><p class="ql-block"> 这篇作品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也抒发了李白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钦佩赞美之情,同时,“老笔”也可能是李白对司马承祯作画用笔高妙的赞誉,表达了他对司马承祯的仰慕之情 。</p> <p class="ql-block">天坛山,王屋山主峰,海拔1715米,原名琼琳台,因黃帝在此祭天而改称“天坛山”。登顶可远眺黃河,观“天坛日出”、“天坛云海”。</p><p class="ql-block">曾经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的李白,对王屋山的评价是“山高水长,物象万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和感觉呢?</p> <p class="ql-block">踏入王屋山景区的愚公村,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石墙青瓦、绿树成荫,仿佛能看到当年愚公带领子孙们决心移山的坚定身影。随着一声清脆的发车铃响,我踏上了观光车,开启了这趟奇妙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不断切换。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图案。远处山峦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山间云雾缭绕,给这雄伟的山脉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沿途,偶尔能看到几户人家错落分布,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好一幅宁静祥和的山居图。</p><p class="ql-block">行至中途,换乘小型车,车辆在更为狭窄的山路上穿梭,两旁的树木愈发繁茂,枝叶几乎要将天空遮蔽。山路崎岖,时而爬坡,时而转弯,让人不禁心生紧张,但窗外那愈发浓郁的山林气息又让人感到新奇与兴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终于,我们抵达了索道站。乘坐上索道,轿厢几乎是七十度的坡度缓缓上升,仿佛腾云驾雾一般。低头望去,脚下是万丈深渊,怪石嶙峋,让人胆战心惊;抬头仰望,头顶是浮动的缭绕云气,仿佛触手可及。随着高度的不断攀升,视野也越发开阔,连绵的山脉、茂密的森林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下了索道,沿着步道继续上行。吸引我们的,不再仅是步道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挺拔的松树,像是坚守岗位的卫士;古老的柏树,枝干扭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也不再仅是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偶尔有微风吹过,光斑也随之摇曳,充满了生机与灵动;路边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五颜六色,争奇斗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而更是步道凶险给我们的震撼,是沿途庙宇的众多和香火的旺盛,是自然的刀斧神工与人工殿堂的完美融合;是那悠扬,声音虽然不大,却宏亮似乎响彻山川的钟声。这哪里是步道,这是真正的神道,我们正在钟声的引导下,步步踏入云端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听到的钟声就源于“清风亭”:</p><p class="ql-block"> 一声钟磬万缘醒</p><p class="ql-block">道家清晨先击钟后击鼓,称“开静”,即打开一夜之沉静。晚上先击鼓后击钟,称“止静”,即停止一天之活动复归于宁静。</p><p class="ql-block">敲钟以祈身体健康、福禄呈祥、烦恼消除,象征着和平、吉祥、振兴、奋进!</p><p class="ql-block">撞钟三下,分别代表增福、增禄、增寿。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p><p class="ql-block">凡路过此钟者,无不撞响此钟,故此钟声在山中廻响不绝。</p> <p class="ql-block">路程的艰辛使我们越发感到,“山高水长,物象万千”的总结是多么的精髓。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那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需要的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王屋山之行,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更让我从愚公移山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这力量将激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