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河湟窗花放异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湟谷地,是中原农耕文明的理想场地,最早于汉武帝时期纳入统治范围,是前往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这里集中全省65%的人口,多民族聚居,城镇密布,物产丰富,山水风光旖旎,每个地方都拥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宗教胜地,成为青藏高原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地方,不同民族文化在这里应和着嘹亮的河湟花儿,交织出最缤纷色彩的河湟非遗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6月28日,一个难得的艳阳天气。在《现代作家文学》顾问的精心策划下,省内24位杰出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共同踏上大通景阳之旅,相聚在风光独秀、文脉悠长的河湟宝地,开启“相约景阳艺海拾贝,现代作家谈诗品文”主题文学采风活动,探寻景阳这片沃土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迷人风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通县景阳镇文化底蕴浓厚,风土人情绚丽多彩,高台、剪纸、花儿、社火、曲艺等全省闻名,具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这次采风之旅,期许我愿的还是闻名遐迩的景阳民间剪纸艺术。来到景阳镇小寨村刘生兰剪纸工作室,仿佛一头扎进了剪纸艺术的海洋,窗户、墙面、展台、工作台被各式图案的剪纸所占据,对门剪纸工作室还有几位年轻妇女正在专注剪纸花。布满展室的一张张剪纸作品、一本本荣誉证书、一件件手工刺绣令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湟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手工艺术形式,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取材广泛,发挥自由,想象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早期河湟剪纸起源于春节窗花。青海河湟地区民居住宅多为木头板材建造,木制小方格窗户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形状,可以将整扇窗户或半扇从下往外推出悬挂起来,窗户小方格便于涂抹糨糊和张贴白色窗户纸,窗户四角粘贴三角形窗花,正中粘贴方形、圆形图案的窗花。窗花内容多为传承保存的寓意吉祥的花样,也可以由心灵手巧的妇女自行设计图案,结婚时新房窗户正中粘贴大红双喜。窗花主要有“佛手抱桃”“狮子滚绣球”“老鼠拉葡萄”“龙凤呈祥”“十二生肖”“百年和好”“福寿双全”“喜鹊登梅”等表示喜庆的内容。民间剪纸主要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间传承。过去纸张紧张,平时不敢多浪费,喜欢剪纸的妇女把漂亮的窗花专门有心夹在旧书中收藏起来备用。从技法上讲,河湟剪纸主要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形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剪纸艺术广泛应用在皮影制作、服装设计、年画和版画创作、书法作品、农民画创作和汉墓陪葬品等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农村妇女相互交流传承,手工刺绣花鞋垫也用上剪纸花样工艺。如今,城乡大发展,年代久远的木制房改成了水泥砖瓦房和玻璃窗户,河湟窗花已经很少有人专门学习和潜心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介绍,剪纸是一种起源于我国北方,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民间艺术。大通剪纸艺术流传历史悠久,艺术风格融合了古雅质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具有浓郁的高原气息,主要用于装饰、美化生活环境等。其剪纸内容多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生活场景为主,工具则以剪为主,以刻为辅,色彩上以单色为主,金色为辅,手法上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大通民间剪纸根据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透视出它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剪纸所包涵的寓意就有很强的文化底蕴,最古老的“三十六眼窗花”寓意期盼六禽兴旺,五谷丰登,喜迎新年等等。近年来,大通县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举办剪纸培训,在大通县特殊教育学校长期开设剪纸培训班,由著名工艺师进行教学,使大通民间剪纸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民间剪纸并在省内外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作品被多家机构收藏,它具有浓厚和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特色,其艺术语言独特,对丰富民间美术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同时对研究西部地区剪纸艺术发展、风格演变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值得庆幸的是,青海著名的剪纸大师刘生兰,不仅继承了河湟剪纸艺术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广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培养一大批非遗新人。刘生兰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景阳镇小寨村的一位村民,出生于1963年。自幼喜爱剪纸,擅长剪纸、刺绣、挑绣等艺术品的创作。从10岁开始跟随奶奶学习剪纸,从每家每户节庆喜事都贴的喜字窗花学起,每当看到奶奶剪窗花时,刘生兰便会跑到奶奶身旁,一看就是大半天。到了过年的时候,她会跟着奶奶把剪好的窗花、灯花送给左邻右舍。在奶奶手把手的指导下,刘生兰走进了剪纸的世界,从此与这门古老的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后的刘生兰农忙拿锄头、农闲拿剪刀,剪纸技艺从未荒废。经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她的剪纸技艺越来越成熟,在当地也渐渐小有名气。刘生兰,2004年在青海省博物馆参加农牧民技能技艺培训班结业。她创作的多副作品在全国省市县多次获奖,并得到艺术届人士的一致好评。剪纸作品《天仙美女》获第三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三等奖;剪纸作品《花儿飘出幸福多》获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优秀奖,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剪纸作品《新娘上轿》获中国婚俗剪纸大赛获优秀奖;剪纸作品《土族过大年》入选2012年花样年华全国剪纸作品邀请展作品集;剪纸作品《藏历年》获第五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铜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剪游刃红纸间,巧手镂出新乾坤。细微之处,凸现匠心,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剪下如有神,纸上妙生花。如今已经成为全省有名的民间工艺剪纸大师。刘生兰还被授予“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评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剪纸社社务委员。她创作了具有地方气息和独特风格的河湟剪纸作品,她的作品造型美观,剪工精致,风格醇厚凝练,深得大家喜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这次大通景阳采风活动,这将是我珍藏一生的宝贵记忆。刘生兰诚恳介绍说:“我有一个愿望,让周边村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祝愿众多的民间工艺师创作出更多更美更好的艺术画卷,繁荣发展民间剪纸特色艺术产业,将景阳的剪纸艺术推向更新的高度!如今,非遗文化进学校,接受培训的学生已经达到数百人,景阳剪纸艺术在当地已经生根、发芽、结果,大力挖掘传承非遗文化曙光正在河湟谷地冉冉升起!</p> <p class="ql-block">制作:海鸥 器材:HUAWEI P20 Pro</p><p class="ql-block">文章:海鸥,现代作家文学首发</p><p class="ql-block">剪纸:刘生兰创作室作品拍摄</p><p class="ql-block">风景:景阳水库、油菜花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