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千风骨‖丹心照汗青--论魏郡太守黄香与北京国子监黄庭坚相会于大名府文化渊源

山谷传家

<p class="ql-block">[摘要]大家都熟悉江夏黄氏有两个举足轻重引以为傲的黄氏人物,一个是东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千古一黄香,江夏安陆云梦人,一个是北宋诗书双绝双井黄童黄庭坚,江西分宁双井人,两人均列中华二十四孝,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扯上与北京大名府关系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探讨与北京大名府这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和文化钩沉渊源!</p><p class="ql-block">一,一景一画卷,一诗一座城,魏郡与大名府历史变迁。在叙述两先祖历史传记时有没有发现有很多相似相同的人格魅力和执政为官共同点,那就是两先祖人生巅峰时都升迁在同一个从官地一一魏郡北京大名府(邺城元城),魏郡大名实际就是同一地域治所变迁,大名府就是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大名古城,魏郡就在附近的邺城,置魏州后又移置于大名,随着历史变迁潮起潮落,那就很有必要讲讲东汉时黄香任魏郡太守之魏郡与北宋黄庭坚任北京国子监之北京历史演变了。首先,魏地的得名在战国初期,西汉初年正式设置魏郡。直到东汉末期曹操封魏国公,魏郡属魏国。北齐时魏郡改为清都郡,北周复为魏郡。唐初废郡置魏州,以后魏郡、魏州习惯通称。唐肃宗时于魏州置魏博节度,北宋兴起后,另置大名府,魏郡一词从此成为历史。魏郡和大名府在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上等郡上等府,非重要人物都不可在此任职,相当于任职上海大都市官职都会调往北京中央权力中心或派驻一样。大名曾作为北宋的陪都,称为北京,为宋代四京之一。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南滨大河,北际幽朔,东濒海岱,西压上党",乃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大名府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岁月沉淀,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其古今之名,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大名府的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是重要之地。东汉时就是魏郡,延平元年黄香升任魏郡太守,北宋时黄庭坚举四京之考入北京国子监教授8年,魏郡,魏国,北京大名府历史变革在此演变,唐朝时期,魏州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此为魏州置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河北道,魏州成为河北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天宝年间,李白沿永济渠(大运河)游历至此,写下《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从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魏州城的繁华盛景。安史之乱后,魏州城成为河朔南部藩镇割据中心之一。五代时期,这里更是藩镇势力争夺的重心。相传晋王李克用临死前,嘱咐儿子李存勖要完成三件大事,其中之一便是饮马永济渠,消灭后梁朱温。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不久迁都洛阳,兴唐府成为后唐王朝的陪都。此后,大名府、大名县之名长盛不衰。</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名府为宋代四京之一(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宋仁宗采纳吕夷简的意见,建大名府为陪都,设置北京留守,称北京大名府。</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大名府声名远扬。富弼、包拯、寇准、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庭坚、苏辙等众多名臣均曾在此为官。大中祥符年间(1008 年 —1016 年),寇准罢相后,“知天雄军”,受命守魏州。辽国使臣过此,故意挑衅问:“相公望重,何故不在中书?” 寇准凛然回答:“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 相传寇准还特意撰联:“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望天雄。” 从此,“北门锁钥” 名扬天下,也凸显了大名府重要的军事地位。宋庆历二年(1042 年),为抵御契丹南下,朝廷设 “北京大名府” 为陪都之一。在宰相吕夷简主持下,对北京大名府改修外郭,耗时 5 年,使大名府成为防御辽兵南侵的北大门。《水浒传》中对大名府 “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的描述,虽有文学夸张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大名府的繁荣。作为北宋陪都,大名府在政治和军事上对抵御辽兵入侵起到重要作用,在经济上,依托御河水上航运之便,作为重要码头与物资集散地、粮储中转站,税收在四京中仅次于都城开封,尤以茶马互市和蚕桑丝纺织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除了北宋,历史上还有两位伪皇帝建都于大名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于魏州筑坛,僭称 “大圣周王”,改国号 “大燕”,自称 “应天皇帝”,建都置百官。靖康之耻,北宋王朝灭亡后,金朝扶持了傀儡皇帝刘豫,国号大齐,建都大名府。元代这里成为大名路总管府治。在河北人郭守敬主持修通京杭运河后,大运河主航道裁弯取直,但大名府通过卫运河的漕运依然繁荣。然而,命运对大名府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明建文三年(1401年),就在燕王朱棣 “靖难之变” 的战火中,漳、卫两河洪水暴发,将大名府城和来不及逃走的官民掩埋在三四米深的黄沙之下,这座历经千年辉煌的古城,就此沉睡于地下,数十万人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洪水退去,大名故城遗民在故土上重建家园,渐成村落、城镇与城市,人们以记忆中的地名与位置为其命名,负载着深深乡愁和情感。如大街、鱼营、前东门口、营庄、铁窗口、沙堤等,村周围古城墙尚存,前东门口有几十户村民就居住在地势较高的老城墙上,于是有了奇特的地名 “城上”。大名府故城遗址,成为完整保存在地下的一座名城。2006年,大名府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当我们站在大名县的土地上,或许已难以直观地看到当年大名府的宏伟风貌,但那些留存下来的地名、传说,以及地下沉睡的遗址,都在默默诉说着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大名府,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让后人得以透过它,窥见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波澜壮阔与沧桑变迁。从最初的魏郡魏州到声名赫赫的大名府,它的每一次演变,都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繁荣与挫折。虽城淹了就如同开封府城淹灭一样,东汉黄香和北宋黄庭坚的故事文化,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供后人传颂与铭记 。</p><p class="ql-block">二,一门三绝慰忠魂,千古一黄香。黄香字文强(公元68年-公元122年),江夏安陆人。父况,任叶县令,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元代郭居敬所撰《二十四孝》中的“冬温夏凉”孝行故事,足以使黄香其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作为东汉名臣的黄香,千百年来之所以受到国人的敬仰和推崇,是因为他不仅是流芳千古的大孝子,而且还是教子有方的好父亲、廉洁爱民的好官吏、孝道文化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根据《后汉书·文苑列传上》、《楚国先贤传校注》等史书记载: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始终为母亲守丧,因思念母亲而面容憔悴,还竭尽全力孝敬父亲。“扇枕温席”,乡里都称赞他特别孝顺。黄香家中没请仆人,凡事都自己亲身去做。他吃苦耐劳,勤奋读书,最终博学经书典籍,精研道术,能写文章,京城人称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二岁时,举孝廉,太守刘护召他入宫,对他非常爱护和看重。</span></p><p class="ql-block">黄香开始被封为郎中。84年,汉章帝诏令黄香前往东观管理藏书,黄香得以阅读自己原来没有接触到的书籍。在返回京师洛阳时,正碰到千乘王刘伉举行加冠礼,汉章帝在中山王官邸中开会,诏令黄香来到殿下。汉章帝回顾各诸侯王说:“他就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黄香。”汉章帝的身边左右无不对黄香刮目相看。汉章帝后来征召黄香前往安福殿中谈论政事,封他为尚书郎。黄香多次陈述朝政得失,汉章帝对其赏赐不断增加。黄香经常独自留宿尚书台,昼夜不离开皇宫钻进书海,汉章帝听说后非常赞赏。公元92年,黄香被封为左丞。他任职期满应当升迁,汉和帝让其留任,增加他的俸禄职级。公元94年,黄香累积升任为尚书令。后来,汉和帝封黄香为东郡太守,他上书推辞说臣只是江淮一小吏,已经得到重用了再委以重任惋拒,帝又留下黄香继续担任尚书令,并增加俸禄为两千石,赏赐三十万钱。从此以后,黄香总管中枢机要,受到汉和帝信任。黄香也恪尽职守,辛劳勤政,忧公如家。100年,东平国和清河国奏报卿仲辽等人妖言惑众,牵连到近千人。黄香根据情况区别奏报,使很多人得以存活。每当郡国出现疑罪难以确定时,黄香马上会详细审核,务必从宽处置,他爱惜人命,心中常思念忧国忧民。黄香还通晓熟悉边境事务,在分配军需物资时,都处理得十分妥当。汉和帝知道黄香勤勉敬业,多次对他加恩赏赐。每当黄香在位推荐了很多贤达人员,所受宠幸十分隆盛,延光元年106年,黄香升任魏郡太守,并励精图志将魏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按帝制当上魏郡太守是拥有田地供给的,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这样一位公正廉洁与百姓同家太守,后却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坐水潦事免“功臣被撤职”的现象,完全是封建哲学思想在作祟。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朝的皇帝都奉行“天人感应”的封建哲学思想。他们把日蚀、地震、水、旱、虫、雹等自然现象,甚至寇贼犯境均视为“灾异”。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灾异,是因为执政者做了违背天意之事,招致天帝震怒而发出的警示和惩戒。人们误解为太守犯事了而被免,其实不是,而是东汉帝制施行的举孝廉为官,天人感应述职惹的祸。1,纵观黄香的一生,是始于孝亲,终于忠君的典型,后世既铭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二十四孝之美誉,也推崇其“位至公卿,而勤约如布衣”的品格而传颂。</p> <p class="ql-block">2,二世黄琼,位列三公,难得的政坛清流,由于黄香曾担任高官,他的儿子黄琼恩荫也被朝廷任命为太子舍人,魏郡太守。妥妥的官二代,但是黄琼却多次拒绝。他不是有官不当装腔作势,可能是对当时的朝廷社会状态感到失望,他看到父亲任劳任怨,大公无私,最后却因为一个可笑的天人感应唯心理由而被免。朝廷多次征召,黄琼还是经友人劝说才去了洛阳,结果快到了就称病不去了。这算是给朝廷一个没脸,有人就要追究黄琼的不敬之罪。这时候大臣李固站了出来,他素来仰慕黄琼,就写信给他,鼓励他。而当时的皇帝是东汉中后期一位难得的明君汉顺帝,他也没有放弃征辟黄琼。最终黄琼应诏,拜议郎,没多久就担任尚书仆射。因为以前曾经跟随父亲见过官场是怎么回事,黄琼很快就上手了,也跟父亲一样能干,在朝堂与同事很融洽,后来黄琼担任司空,鉴于当时人才多举荐豪族子弟,寒门子弟进入仕途非常困难,黄琼提议增加“孝悌以及能从政者”,这就增加了人才选拔的途径。黄琼在官场的另一个闪光点,是和权臣梁冀对决中展现出的政治智慧。汉桓帝想奖赏大将军梁冀(为汉桓帝捧杀称帝之人),就命朝廷中二千石以上官员(高级官员)商议封赏礼仪。许多拍马屁重臣一致表示:说大将军梁冀的功勋堪比周公,建议赏赐给他诸侯的待遇。这句就将梁冀升到和诸侯王一样的地位(东汉时期普通臣子最高官为太守,皇亲国戚为诸侯国,即郡国县制),远超对普通臣子所应有的规模。只有司空黄琼明确提出反对,说:“昔日周公制礼作乐,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天下太平,才受封七百里土地。如今时代变了,没有裂土,即便是诸侯也只有食邑。大将军梁冀的封赏规格可以和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相比,食邑为四个县;至于赏赐规格的话,可以和霍光同一个待遇”。</p><p class="ql-block">最终朝廷通过了黄琼的建议。梁冀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记恨上了黄琼,这时正好发生了地震,依照东汉惯例,如果发生天人感应灾异,就要罢免三公中的一位,这次罢免哪位呢?那就司空黄琼。于是黄琼从司空变成了九卿之一的太仆。之后黄琼又升任了三公,先是做了司徒,后来又升任三公之首太尉。是金字总会发光。东汉三公有举荐人才的权力,但是黄琼就是不愿意举荐跟梁冀关系亲近的人,即便再有才华也不会。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发动政变,铲除了梁冀势力,凡是跟梁冀关系走的近的都被罢免官职,而黄琼则被桓帝任命为太尉。当时梁冀被诛杀,正当天下人期望东汉政坛变得清明时,桓帝又启用宦官。这时黄琼已经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了,他有心无力,称病不起。大厦将倾一木难撑啊,公元164年,在给汉桓帝写完不宜用宦官的奏章后去世,时年79岁。汉桓帝读完他的奏章后,可能是良心发现?即追赠黄琼为车骑将军,谥号“忠侯”。他逝后许多人前来吊唁,据记载人数多达六七千人。而南昌名士徐稚,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那句“徐孺下陈蕃之榻”故事的那位,他以前曾经拜黄琼为老师,后来黄琼当官后双方就停止了往来。而当黄琼下葬时,他百里步行至江夏吊唁,随人不知是谁即追去正是他。这就是黄琼在当时的人格魅力和影响。</p><p class="ql-block">黄琼有一儿子,早逝。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刘室,两人的儿子是汉末荆州牧刘焉。黄琼的孙子黄琬,也是一代名臣。他小时候就是神童。更加刚立不阿。7岁那年,发生了日食。当时梁太后问日食的具体情况,黄琼正在思考怎么回复比较好。而旁边的黄琬突然说道:为何不说日食后的太阳,像新月一样呢?这个回复让黄琼拍案叫绝。有关黄琬的另一个故事也很有趣当时司空盛允生病了,黄琼就派孙子前去探病。恰好碰上有人上奏江夏有人作乱的事情。盛允看完了文书后,就想戏弄一下黄琬,说:“江夏也是大地方啊,怎么蛮夷多而士人少呢。” 黄琬面对挑衅,立即拱手回应:"蛮夷侵扰华夏,这是司空的失职啊!"说完拂袖而去,坚决抵制地域黑。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黄琬的性格,从来不忍着,即便对方是高官也一样。成年后的黄琬步入仕途,很快遭遇东汉最黑暗的政治清洗——党锢之祸。之后近二十年,他都被弃之不用。直到汉灵帝光和末年(约183年),太尉杨赐上书推荐他,称他有平定乱世的才能。黄琬才出山。对照时间,那时汉朝已经发生了黄巾起义了。黄琬率军征讨,因功被封为关内侯。等到董卓当政,因为黄琬是名臣的缘故,让他担任司徒,后来升迁为太尉,被封为阳泉乡侯等到董卓想迁都长安时,黄琬和当时出身弘农杨氏的杨彪一起劝谏,黄琬说:“昔日周公营建洛邑以安定周朝,光武帝定都洛阳以兴隆汉室,这是天命所归,神灵所安。如今大业已定,怎能轻易迁都?”很多人担心黄琬因此被害,劝他不要再坚持。但是黄琬还是坚持了。然而他也付出了代价,被免官。董卓毕竟要脸,他敬重黄琬出身名门望族不敢随意加害。黄琬还是阻挡不了董卓的行为,这位军阀挟持皇帝和众公卿至长安。等到了长安后,黄琬和司徒王允一起制定计划诛杀了董卓。后来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将他入监,黄琬时年52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江夏精神永驻万古长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江夏后裔巨擎播迁如雨后春笋接踵而至。</p> <p class="ql-block">三,北宋时期,江夏黄香后裔黄庭坚便闪亮登场,苏黄在文坛上叱咤风云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就是从北京大名府走向江夏文化深处 …</p><p class="ql-block">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父黄庶著伐檀集称江夏黄庶)熙宁五年至元丰二年(1072-1079年),黄庭坚京官特考优等,升任大名府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其间,他与同僚赠答唱酬,琢磨诗艺,“黄庭坚体”雏形渐成。也是在这里,他与苏轼以诗文结缘,开启了二人的师友之谊;仍是在这里,他追慕古赵人物,尤其为廉颇蔺相如的大义感动,间接成就了日后的草书力作《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大名,“大名时光”最长。在这个职位上,他提升了诗艺,锻造了人格,厚实了信仰,其“文行足为学者轨范,当时甚推重焉。”在大名,将母亲接来大名府照顾,开起了孝敬母亲“涤亲溺器”佳话。黄庭坚出生于书香门第,其黄氏是个望族大户,曾经拥有过“登科被荐者摩肩,名世建勋者接踵”的显赫,在北宋科举中取得过“十龙及第”的骄傲。48进士华夏进士第一村。父亲黄庶和舅舅李常(1027年-1090年,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北宋著名诗人兼藏书家,苏轼至交、诗友)皆是诗人。幼年的黄庭坚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的学业一日千里,进步神速,是千里之才。《道山清话》记载,他5岁就已对《五经》倒背如流,并问老师:“人人都说有《六经》,先生您为何只教了我《五经》?”老师答曰:“春秋不足读!”黄庭坚立刻反驳道:“这是什么话呀?既然被称为‘经’,必有过人之处,焉得不读?”于是找到《春秋》细读,十日成诵,无一字遗。7岁时,黄庭坚作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8岁时,见邻居书生赴京赶考,黄庭坚便也跃跃欲试,特作打油诗相送,云:“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这些让人读后产生会心微笑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亲切地把小黄庭坚称为“双井神童”。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23岁的黄庭坚考取进士后,出任汝州叶县(治今河南叶县)县尉,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上任后不久,黄庭坚便遇上河北地震,震后又发生大涝,难民纷纷涌入叶县。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主持赈济及安置工作,克己奉公,施仁政,抚黎民,目睹民生之艰难,并作《流民叹》诗“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对民生疾苦深表关切。他对属官们说,我等身为朝廷命官,要忠于职守,体察百姓困苦,不可扰民,民安才能国安。熙宁五年(1072年)正月,黄庭坚28岁时,参加了四京学官选拔考试,因文章优等,被授为“北京国子监教授”。北宋时设置四京:东京开封府(治今河南开封市),为国都;西京洛阳(治今河南洛阳市)、北京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县)、南京商丘(治今河南商丘市)均为陪都,“北京国子监”即是指北宋时的大名府,现在的河北大名县。东汉时魏郡辖地,国子监始设于隋代,北宋时,国子监作为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武学等,先在东京、西京设立了国子监,而后又在南京、北京(北京大名府学设立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庆历二年(1042年)升为国子监)陆续设立了国子监。教授为掌管学校课试的学官,其职责一是平时训导学生;二是科举之年,负责对辖区内生员的选拔,即发解试。教授由朝廷直接选拔、任命,京官正七品,黄庭坚来到北京国子监上任后,开始了他八年清闲的教官生涯。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经学,作诗习书,致力于诗歌创作,提高诗歌艺术技巧。他在教学之余与国子监学生王世弼、谢子高、崔常甫等人结成诗社,以他为主导开展了诗歌的创作和讨论,并与临近的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司户参军晁补之、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司户参军廖正一成为诗友,三人诗筒往来,逞才使气,砥砺唱和,堪为诗坛盛事。这期间,最有趣的是诗歌成为黄庭坚第二次婚姻的媒介。据黄庭坚《黄氏二室墓志铭》载:“及庭坚失兰溪数年,谢公方为介休择封,见庭坚之诗曰‘吾得婿如是足矣!’庭坚因往求之,然庭坚之诗卒从谢公得句法”。此中谢公即为谢景初(1020年-1084年,字师厚,号今是翁,治今浙江富阳县人,北宋诗人。熙宁初年,因反对新法,被劾罢官,时居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市]),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有一次,当他读罢黄庭坚的诗后,不禁惊叹说:“如果我能得到这样的女婿就满意了。”丧妻后的黄庭坚闻知后,亲自到南阳登门求婚,于熙宁七年(1074年)与谢景初女谢氏(因诰赠介休县君被尊为谢介休)完婚,可谓因诗得妻,抱得美人归。之后,黄庭坚与谢景初及谢愔、谢悰(宋代诗人,谢景初两个儿子)之间开始了诗歌酬唱,不断往来寄赠唱和诗,得“谢公句法”。 黄庭坚任职北京国子监期间,正好赶上一代名臣--文彦博判大名。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十九日,文彦博从河东节度使、判河阳(治今河南孟州市)来到大名府,任北京留守、大名府知府、大名府路安抚使。文彦博来到大名府后,非常器重黄庭坚的才华和文章。熙宁九年(1076年)当黄庭坚任职期满之时,文彦博便坚持留其再任,使黄庭坚继续在北京国子监任教授,一直在大名度过了8年时光。最后,文彦博给予黄庭坚8年教授生涯的考评是“卓异”,并推荐他到朝廷吏部参加选官。 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工作期间最重要的收获是结识了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眉州眉山[治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黄庭坚主动给当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写了封信,表示仰慕之意,并呈《古风二首上苏子瞻》诗。此前,苏轼已于熙年五年(1072年)在黄庭坚第一任夫人孙氏的父亲吴兴(治今浙江湖州市)孙觉(1028—1090,北宋高邮[治今江苏高邮市]人,字莘老,北宋文学家、词人,苏轼的好友)处、熙宁十年(1077年)齐州(治今山东济南市)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处看到黄庭坚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苏轼收到黄庭坚的信及诗后随即复信和诗,赞美黄庭坚的诗,“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两人相见恨晚,从此开始了神交生涯。此后,苏黄二人频频诗筒往来,唱和不断,不但迎来了他诗歌创作上的高峰期,而且大大提高了他诗歌艺术技巧 ,成为“山谷体 ”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元祐元年(1086年)春,黄庭坚和苏轼这对相知相慕、朝思暮想、心神两契的诗星至友,终于盼到了展晤之期,苏黄二人在京师首次见面,步入了终生最为快意的一段翰墨友谊生活。苏黄在京供职相处三年有余,政暇雅集,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据今传苏、黄诗注不完全统计,其间唱和达百篇之多。黄庭坚和秦观、晁补之、张耒等,雅集苏门,比肩奋进,时人开始将其与苏轼作比,并称“苏黄”,但黄庭坚依然保持对苏轼最初的仰慕之情,坚持以弟子之礼相待。在苏轼被贬期间,乃至逝世后,始终保持不离不弃和弟子礼仪,演绎了千古师生情谊,并为世世代代所传颂。 据《大名府志 》载:“黄庭坚为教授,文行足为学者规范,当时甚推重焉 ”,可见黄庭坚为北京国子监教授时,无论学识和品行都得到了人们的称道。8年学官生涯,使黄庭坚一方面得以博览群书,增加知识储备,作有发论精微的《论语断篇》、《孟子断篇》、《庄子内篇论》等教学讲义; 另一方面结识了谢景初父子、苏轼、晁补之等人,砥砺诗艺,结社酬唱,创作诗歌180余题,近300首,不仅达到诗歌创作上的高峰,而且繁荣了大名诗歌创作,给大名诗坛涂上了最为亮丽的色彩。而就在黄庭坚赴京改任之时,其第二任夫人谢氏不幸病逝,时年仅26岁,临葬于大名府。元祐六年(1091年),乃归葬于黄庭坚老家双井村。 离开北京国子监之后,黄庭坚先后任太和县知县(立戒石铭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于衙门,一首脍炙人口诗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留传至今)、德平镇监(留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名句)、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知州、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知州。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迁戎州安置、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奉议郎权知舒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黄庭坚病逝于宜州(治今广西宜州区)戍楼,享年61岁。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南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学士。德祐元年(1275年),太常寺议谥黄庭坚为:“文节”。黄庭坚一生两遭贬谪,历经坎坷,虽然在政治上不恋官,不去投机钻营,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创作的诗,被称为“山谷体”,诗崇杜甫,但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风向标。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长刀大戟书法体《砥柱铭》拍卖4.2亿轰动整个书法界为世人景仰。苏轼为翰林学士时,举以自代,评价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作有《山谷集》。《山谷刀笔》《诗词注》《豫章文集》等等,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p> <p class="ql-block">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与初任叶县不同,北京学官无需再为公务奔忙,黄庭坚有了大把时间博览群书,教授之余,创作诗歌近三百首,诗技大幅跃升。作为教官,黄庭坚与国子监诸生成立了诗社,平日探究学问,磨炼诗文。在大名,黄庭坚还结识了不少棋逢对手的诗才,如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大名人)、廖明略(“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苏辙(时在大名任叛官)等。晁补之、廖明略及第后,一授澶州司户参军,一授滑州司户参军,两地与大名紧邻,三人你唱我和,次韵相高,称得上人生乐事。熙宁八年(1075年),李常知齐州,苏辙时任齐州掌书记。齐州与大名不远,黄庭坚与李常感情极深,时去探望,“历下楼台追把酒,舅家宾客厌论文”,在舅家,他与苏辙成为诗友。诗歌唱和犹如下棋,只有与高手对垒,技艺才会提高。黄庭坚任职大名期间的诗歌唱和,特别是与谢景初、晁补之、廖明略、苏辙之间的切磋琢磨,让他的诗歌创作进入高峰期,“黄庭坚体”也在这前后形成。四年任满,黄庭坚本可以改任,但“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足见作为学官,黄庭坚是相当称职的。在国子监教授任上又四年,黄庭坚即将到京改官。此时发生的两件事,让他倍受打击。一是年仅二十六岁的继室妻子谢氏病逝,留下高堂老母和牙牙学语的幼女黄睦需要照料,其家事忧虑可想而知。二是受“乌台诗案”牵连,原本的留京重用最终被改为受知太和在大名的八个年头,成就了山谷体诗词和长刀大戟书法,成就了苏黄友谊,成就了涤亲溺器佳话,成就了与大名之爱。并留下名篇《压沙寺下的梨花》,熙宁五年(1072年)黄庭坚到大名任北京国子监教授,两年后文彦博判大名府。因文彦博赏识,黄庭坚任期满后又再任,居大名8年。文彦博、黄庭坚等也到压沙寺梨园聚会。文彦博《寒食游压沙寺雨中席上偶作》:“魏公前岁朝真去,寂寞阑干尚有情。莫道甘棠无异种,至今留得雪香名。”黄庭坚《压沙寺梨花》:“压沙寺后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寄语春风莫吹尽,夜深留与雪争光。”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大名人)《和王拱辰观梨花》:“压沙寺里万株芳,一道清流照雪霜。银阙森森广寒晓,仙人玉仗有天香。”压沙寺的梨,时称北京压沙梨,是远近闻名的嘉果。强至也称之“冰蜜”,诗云“谁将冰蜜共囊封,结实祇园颗颗同”。他和苏辙用于佐酒的冻梨辽朝也有,《文昌杂录》中说,庞元英使辽时,辽人以北京压沙梨的冻梨置酒款待。压沙梨的美味是用心培植出来的。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压沙寺梨采用嫁接技术,以鹅梨条接于棠梨本上,成活后移到枣木大枝之中,过一两年长到一起,果实甘美。《河北省果树志》载,汉代常山郡(今石家庄一带)的梨即为名品,三国魏文帝曹丕有诏书云:“真定(属常山郡)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蔆,可以解烦释渴。”宋代苏颂《图经本草》中说“鹅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皮薄而浆多,味差短于乳梨,而香则过之”,北都即北京大名府。《水浒传》也发生在此,多次写道北京大名府,卢俊义、燕青都是大名人氏。压沙梨为鹅梨、棠梨和枣嫁接而成,口感当优于鹅梨,故能获称“冰蜜”,远销辽地。曹丕说真定梨能消烦解渴,只不过,压沙梨的味道,今人无缘亲口体验。明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决卫河水淹大名府城,压沙寺、梨园与这座名城一起没入黄土之中。压沙梨已成往事,梨花仍旧笑春风。至今大名县犹有大片梨树,与之相邻的魏县更是以梨闻名,每年春天都举办梨花节。时下魏县、大名以鸭梨闻名,因以前多经天津远销,故以天津鸭梨闻名。曾有人怀疑现在的鸭梨即是宋代鹅梨,鹅梨未找到,压沙梨更无踪迹,好在有韩琦黄庭坚他们的诗。诗在,压沙梨就在。2006年,宋代大名府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压沙寺原址,在今大名县大街镇沙堤村东南。邓丽君故乡也在大名,她家祖居所在的邓台村也属大街镇,距沙堤村不远。邓丽君曾唱过一首《梨花又开放》:“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p><p class="ql-block">另一首《韵张秘校喜雪三首》,精致的描写了小雪时节大名府梨花的情景:满城楼观玉阑干,小雪晴时不共寒。润到竹根肥腊笋,暖开蔬甲助春盘。眼前多事观游少,胸次无忧酒量宽。闻说压沙梨己动,会须鞭马蹋泥看。小雪节气下雪了,黄庭坚非常高兴,他说,下雪后,满城的楼阁都变成了白玉阑干,小雪时节晴了,天也不冷。小雪润到竹子根部,笋子也会长得肥满,暖到蔬菜,待到春日,可做春盘。这样的时节他不放过出游的机会,观游、喝酒、骑马,一样不落下。听说压沙寺梨花已经默默开放了,还是去踏着雪化后的春泥带着慈母李氏谢夫人小女黄睦去观赏一番。摘下一颗压沙梨赏给亲人那是多么的愝意。根据县志和诗文记述,压沙寺坐落在旧府城内西南侧,前有压沙寺,后有长乐坊、中间有梨树园。诗友们称乐贤园,任大名时。他一边教书,一边研学,作诗习书,致力于诗歌创作,诗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且与同僚、国子监诸生探究学问,研究诗文,形成了诗社。后来还与澶州司户参军晁补之、滑州司户参军廖正一成为诗友,三人诗笺往来,赠答诗作颇多,云影山光,演绎着诗坛盛事。在大名期间,他也结识了苏轼。他教授之暇,潜心作文习书,深刻领会儒家养心治性的要旨,研读庄子“退听返闻”之论,写下了《论语断篇》《孟子断篇》等多篇教学讲义。《宋史》载王安石读到黄庭坚的诗后击节称叹:“黄某清才,非奔走俗吏。”宋元丰二年(1079年)春,国子监教授任期将满,36岁的黄庭坚赴吏部改官,依依不舍离开了8年时光大名府国子监学官生涯。大名期间,他为人正直不阿,交的都是铁友忠粉,教的都是正直优生,孝的都是亲人百姓,书的都是长刀大戟,贴近民生疾苦,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文学财富,为以后的造诣走向人生诗词书法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四,魏郡太守黄香与北京大名府国子监黄庭坚文化渊源总结。</p><p class="ql-block">1.这是一个涉及历史人物跨时空关联的深度文化溯源,东汉黄香与北宋黄庭坚便存在家族和文化传承关系这种文化渊源共性。黄香是东汉著名孝子、贤臣,籍贯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官至魏郡太守;黄庭坚是北宋文学家,曾任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8年。两者相隔千年,但都属我们先祖黄姓传承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2,地域文化纽带:黄庭坚在大名府任职期间(1072-1079年)创作大量诗文,形成"山谷体"雏形,而大名府在东汉时属魏郡辖区,正是黄香曾任太守之地。魏郡又从邺城移置于大名地,本身相隔不远,这种时空重叠便形成了文化记忆的延续。</p><p class="ql-block">3,孝道精神传承:黄香以"扇枕温衾"列二十四孝,黄庭坚以"涤亲溺器"同样入选二十四孝,两祖都是儒家孝道的典范。黄庭坚在《黄氏家训》中强调的孝悌思想,与黄香精神一脉相承。<span style="font-size:18px;">孝道精神是贯穿我们黄氏家族的核心文脉。</span></p><p class="ql-block">4,黄氏家族脉络:据《双井黄氏族谱》,黄庭坚是黄香第27代孙,属著名的江夏黄氏分支(即双井黄氏)。黄庭坚多次在诗文中追慕先祖黄香、黄琼(黄香之子)的德行,如《观道二篇》赞"廉蔺向千载"的忠义精神。</p><p class="ql-block">黄香与黄庭坚的文化渊源还体现在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历史时空的关联性</p><p class="ql-block">黄香(东汉)</p><p class="ql-block">籍贯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官至魏郡太守(治所今河北大名),以孝行("扇枕温衾")和清廉著称,《后汉书》载其赈灾济民、分田与民的事迹。卒于延光元年(122年),归葬云梦,被尊为江夏黄氏始祖。</p><p class="ql-block">黄庭坚(北宋)</p><p class="ql-block">熙宁五年至元丰二年(1072-1079年)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北宋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在此形成"山谷体"诗风,并创作近300首诗。</p><p class="ql-block">大名府在东汉时属魏郡辖区,黄庭坚任职地正是黄香曾治理的同一地域。</p><p class="ql-block">二、精神与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孝道典范的延续</p><p class="ql-block">黄香位列"二十四孝",黄庭坚因"涤亲溺器"同样入选,二人都以孝行垂范后世。黄庭坚在《黄氏家训》中强调"四无修身",继承孝廉家风。</p><p class="ql-block">为官理念的呼应</p><p class="ql-block">黄香任魏郡太守时散田于民、拒与民争利;</p><p class="ql-block">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抗盐税、察民情,被称"黄青天",实践"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的信条。</p><p class="ql-block">**文学与书法的在地化创作</p><p class="ql-block">黄庭坚在大名府与晁补之等多名学士儒友结诗社,形成诗歌创作高峰,</p><p class="ql-block">其书法代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灵感源于对大名历史人物(如廉颇)的追慕。</p><p class="ql-block">三、家族谱系的联结</p><p class="ql-block">江夏黄氏脉络:据《双井黄氏族谱》,黄庭坚为黄香第27代孙,属江夏黄氏分支。黄庭坚诗文中多次追慕先祖黄香、黄琼(黄香之子)的德行,如《观道二篇》赞"廉蔺向千载"的忠义精神。父黄庶著伐檀集开篇即称江夏黄庶~~。</p><p class="ql-block">故里归属:黄香故里确为江夏安陆(今云梦),黄庭坚家族"双井黄氏"出自江西修水,同属江夏黄氏大宗传承。江夏黄香后裔三千万,双井黄庭坚后裔五百万活跃于中华大地世界角落,为各行各业传承家规家风奉献力量。</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