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于2025年6月19日 - 10月12日在浦东美术馆展出,这是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全球仅此一站。<div>汇集奥赛博物馆逾百件殿堂级馆藏原作,涵盖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众多艺术巨匠真迹,如梵高、莫奈、米勒、塞尚、高更、马奈、德加、雷诺阿等,几乎囊括奥赛馆藏中所有重要艺术流派,时间跨度与艺术面貌之广在同类展览中罕见。<br>由法国知名设计师塞西尔·德戈打造,以奥赛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内景为灵感,并结合浦东美术馆空间结构,公共区域饰以奥赛标志性大钟,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策展人打破杰作孤立陈列传统,将相似艺术特征或题材作品并置呈现 。<br></div><div>华丽金色雕花木框是奥赛博物馆对19世纪重要作品的经典装裱方式</div> 这是法国画家<b>亚历山大·卡巴内尔</b>(Alexandre Cabanel)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创作于1863年。目前该画作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奥赛博物馆。<br>画面描绘了裸体的维纳斯优雅地躺在海浪上,周围有飞翔的小天使,整体风格唯美浪漫,体现了学院派绘画的精致与理想化的美感。 这是<b>让 - 莱昂·杰罗姆</b>(Jean - Léon Gérôme)于184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年轻人逗弄公鸡》,杰罗姆是19世纪法国学院派画家、雕塑家。他以精准的写实技巧、对古典题材和东方主义题材的热衷闻名 ,这幅画体现其典型风格,通过细腻笔触、柔和色彩,呈现古典情境中人物与场景,展现学院派绘画对理想化美和精湛技艺的追求,常借古希腊、罗马等古典主题,传递优雅、静谧的审美氛围 ,现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br> 这是<b>文森特·梵高</b>创作的《阿尔勒的卧室》。梵高在1888 年到1889年间,以位于法国阿尔勒黄房子里的卧室为主题,创作了多个版本。<br>画面运用了鲜明且富有表现力的色彩,蓝色的墙壁、黄色的家具形成强烈对比。笔触厚重且富有动感,展现出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画中的简单陈设,如木床、桌椅、挂在墙上的衣物和画作等,营造出一种宁静却又充满个人情感的氛围,反映了梵高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这幅画不仅是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更体现了他对色彩和形式的独特理解与运用 。<br> 这幅画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b>让·弗朗索瓦·米勒</b>创作的《拾穗者》,创作于1857 年。该画作描绘了秋天收获粮食后,三位农妇在田间捡拾剩余麦穗的场景,反映了当时法国底层农民艰辛的生活状态, 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经典之作,现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 这是<b>让 - 保罗·劳伦斯</b>(Jean-Paul Laurens)于1875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罗贝尔二世被逐出教会》,1875年由法国政府在官方沙龙展上从让 - 保罗·劳伦斯处购得。<br>让 - 保罗·劳伦斯偏爱宏大尺幅,擅长通过空间布局与留白处理营造戏剧性效果。此幅作品描绘了几位主教劝说“虔诚者”罗贝尔二世放弃与勃艮第的贝尔特的婚姻无果后愤怒离去的场景。画中,宗教仪式用的巨型蜡烛倒地、余烟袅袅,烛头指向受贬斥的君主,象征教宗谴责;代表王权的权杖被弃于罗贝尔脚边 ,罗贝尔面色如灰,展现出这对被逐出教会夫妇的沮丧与痛楚。 这是<b>朱尔·巴斯蒂安 - 勒帕热</b>(Jules Bastien-Lepage)于187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干草》,1885 年由法国政府购得。<br>朱尔·巴斯蒂安 - 勒帕热虽英年早逝,但在19世纪70年代末已声名鹊起,这幅《干草》在1878年官方沙龙展上大获成功。他被左拉称为“库尔贝与米勒的继承者”,作品并非简单田园牧歌,更像是法国乡村史诗。画中,男人在小憩,年轻女人神情发怔、面容憔悴,体现扎草垛工作的劳累。巴斯蒂安 - 勒帕热除追求细节外,还接纳现代性,受马奈、印象派画家甚至日本主义美学影响 。 这是<b>夏尔 - 弗朗索瓦·多比尼</b>(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于185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春天》,1856年由法国政府委托绘制并购买。<br>多比尼(1817 - 1878年)对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显著影响,他以经验主义风格和商业成功著称。《春天》采用全景式构图,突破传统绘画限制,展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麦苗翠绿,苹果树已然开花。这幅画以其质朴自然的风格,被人比作乔治·桑充满乡村魅力的小说, 埃德蒙·阿布评价其如同透过窗户看到的春之微笑,体现了多比尼对自然生命力的敏锐捕捉和独特表现。 这是<b>奥诺雷·杜米埃</b>创作的布面油画《克里斯潘和斯卡潘》,创作时间约1864年 。奥诺雷·杜米埃是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以讽刺画和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闻名。《克里斯潘和斯卡潘》中,人物的互动充满戏剧感,展现了杜米埃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与人物神态的艺术特点。该画作于1912年由卢浮宫之友协会通过亨利·鲁阿尔的子女捐赠。 这幅画是<b>克劳德·莫奈</b>创作的《干草堆》系列作品之一。莫奈的《干草堆》系列创作于19世纪末,他通过不同时间、季节和光线下对同一题材的描绘,展现色彩和光影的变化。<br>在这幅画中,莫奈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表现了干草堆在特定光线照射下的视觉效果,背景中隐约可见的树木和远处的山峦,增添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 。《干草堆》系列是印象派注重瞬间光影变化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 这幅画是<b>爱德华·马奈</b>创作的《奥林匹亚》的衍生作品《浴缸》,创作于1870年 。<br>画作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浴缸中休憩的场景,女子一手扶头,一手拿着几朵玫瑰花,浴缸边缘还放着打开的书。马奈通过这幅作品,以更日常化的方式,展现女性私密生活瞬间,延续了他对现代生活题材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印象派注重光影和瞬间状态的特点。 这是<b>克劳德·莫奈</b>于1886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1894年由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br>画作背景是莫奈在莫尔比昂湾的贝勒岛及周边荒野海岸的体验,此时期莫奈作品风格转变,形体凝练、布局有张力,还受日本版画大师铃木春信和葛饰北斋影响,展现了莫奈在特定创作阶段受环境与艺术交流影响产生的风格变化,是研究莫奈艺术生涯及印象派发展的重要作品 。 这是<b>克劳德·莫奈</b>于1873年创作的布面油画《阿让特伊的塞纳河》,1951年由阿尔贝·夏庞蒂埃博士及其夫人捐赠。<br>莫奈作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这幅画中运用了松散且灵动的笔触,通过丰富的色彩展现了阿让特伊地区塞纳河畔的景致 。画中色彩相互交织,体现了光线在不同景物上的反射与变化,展现了印象派注重瞬间光影效果的典型特征。 这幅画是法国印象派大师 <b>阿尔弗雷德·西斯莱</b>(Alfred Sisley,1839-1899) 的代表作 《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创作于1876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div>这是西斯莱创作的 "洪水系列"七幅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记录了他居住地马尔利港(巴黎西郊)遭遇塞纳河泛滥的历史场景。与其他印象派画家专注田园风光不同,西斯莱罕见地以自然灾害为主题,却赋予其诗意般的宁静。<br></div> 这是<b>爱德华·马奈</b>创作的布面油画《女人和扇子》,创作时间为1873 - 1874年,于1930 年由欧内斯特·鲁阿尔夫妇捐赠。<br>画作描绘的是钢琴家兼诗人妮娜·德·卡利亚斯,她身着阿尔及利亚风情服装斜躺于沙发,神态介于魅惑与伤感之间 。画中可爱的白狗呼应了马奈作品《奥林匹亚》中的黑猫。背景中众多日式团扇等元素,体现了当时日本艺术对法国艺术家的影响,且这种日式风格延续自《埃米尔·左拉》肖像画中的屏风元素 。同时,马奈有意保留画作未完成状态,其创作并非为参加官方沙龙 。 这是<b>爱德华·马奈</b>创作于1873年的布面油画《海滩上》。1953年以保留用益权的方式被捐赠。<br>画作描绘了海滩上的场景,一位身着长裙、头戴装饰帽子的女士和一位戴着贝雷帽的男士,似乎正在休憩或交谈。背景中是蓝色的大海,海面上隐约可见几艘船只 。马奈通过简洁的笔触和明快的色彩,捕捉了海滩上闲适的瞬间,展现了印象派注重光影和瞬间印象的特点。 这是<b>卡米耶·毕沙罗</b>(Camille Pissarro)于187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冬日里村庄一角的红色屋顶》,1894年由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br>这幅画描绘了冬季乡村的景象,前景是凋零的树木,透过树木可以看到紧密相依的房屋 。毕沙罗运用印象派的笔触,表现出冬日乡村的宁静与质朴。在1877年第三次印象派展览上,这幅画备受赞誉,评论家阿梅代·德屈布称赞其画作的坚定和简洁笔触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b>保罗·塞尚</b>在1896 - 189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有洋葱的静物》,1929年由奥古斯特·佩尔兰遗赠。<br>塞尚作为后印象派的巨匠,对现代艺术有着深远影响。在这幅静物画中,塞尚运用厚重且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和质感。桌上的水果、洋葱 、酒瓶、酒杯以及搭在桌边的布,在色彩与形体的交织下,展现出一种稳定而和谐的构图。塞尚认为画蔬果与画人物同等重要,强调每个物体都有独特个性,这一理念也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这是<b>奥古斯特·雷诺阿</b>(Auguste Renoir)于1876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尚罗赛的塞纳河畔》,1894年由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br>在这幅作品中,雷诺阿运用印象派典型的轻快笔触和明亮色彩,描绘了尚罗赛地区塞纳河畔的美丽风光。画面中,河水波光粼粼,岸边植被茂盛,色彩丰富而和谐,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雷诺阿对光影和色彩的敏锐捕捉能力,以及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作品是法国画家<b>保罗·德拉罗什</b>(Paul Delaroche,1797–1856)创作的 《拿破仑一世穿越大圣伯纳德山口》 创作年代 约1850年<br>这幅画描绘了拿破仑在1800年第二次意大利战役期间,率领军队跨越阿尔卑斯山险要的大圣伯纳德山口的著名场景。德拉罗什的风格更为写实和阴郁,他刻意削弱了拿破仑的英雄光环,更多地展现了远征的艰难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拿破仑紧裹大衣、低头抵御风雪的形象,与大卫笔下意气风发、指向远方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两位画家不同的历史视角和艺术理念。 这是<b>古斯塔夫·库尔贝</b>(Gustave Courbet)于1844 - 185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受伤的男人(自画像)》,1881年通过公开拍卖购得。<br>库尔贝(1819 - 1877年)在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末期凭借《奥尔南的葬礼》成为重要艺术家,他以塑造英雄的尺寸描绘普通人。在这幅自画像中,库尔贝以决斗者形象出现,剑和血迹清晰可见,创作体现其艺术理念:为画作打上“个性”烙印,将所处时代的风俗、思想和风貌转化为艺术,创造鲜活艺术。自画像创作贯穿他的一生,这幅画改动过构图,却未给出理由和情节,体现现实主义不试图解释一切的特点。<br> 这是<b>保罗·高更</b>(Paul Gauguin)于189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1923年由康斯坦丝·帕夫夫人捐赠。<br>1889年8月,高更就表达了对未知的渴望,1891 年6月抵达塔希提岛,旅居两年间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他深入研究当地居民、传统及毛利艺术遗迹。在这幅画中,黄色沙滩与翻涌的海浪间,有两位女性,一位身着当地的帕雷欧裹身裙,另一位穿着传教士引入的连衣裙 。高更借鉴德拉克洛瓦描绘后宫场景画作的灵感,通过独具风格的人物布局,表达出一种深入内心的隔绝感。 高更的作品没有直接反映殖民状况,也未美化当地生活,而是以独特视角展现了塔希提岛的风情。 这是<b>保罗·西涅克</b>(Paul Signac)于1909年创作的布面油画《阿维尼翁·傍晚(教宗宫)》,1912年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上从保罗·西涅克处购得。<br>保罗·西涅克是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以点彩画技法著称。这幅作品运用了点彩派的典型手法,通过众多色彩小点点排列在画布上,让观者在一定距离外观看时 ,眼睛自动将这些颜色混合,营造出轻盈透亮的画面效果。画中描绘了阿维尼翁的教宗宫在傍晚时分的景象,色彩丰富绚丽,展现了光影变化,体现了新印象派对于色彩和光线的独特探索。 这是<b>康斯坦丁·默尼耶</b>(Constantin Meunier)约1893年创作的布面油画《黑色之地》,1896年购得。<br>康斯坦丁·默尼耶(1831 - 1905年)是比利时画家、雕塑家,新印象派在比利时的代表人物之一。1880年他首次到访博里纳日地区(位于比利时蒙斯周边,是煤矿开采加工中心,因工业生产被称为“黑色之地” ),画中展现该工业区景象,虽未绘矿工身影,但通过工厂、烟囱、运煤火车等元素,呈现人类受工业生产法则制约的世界,阴郁色调中少数色调挣脱沉抑,新印象派技法为画面注入生命力,他与西奥·范·里斯尔伯格同为新印象派在比利时的代表 这是<b>奥古斯特·雷诺阿</b>(Auguste Renoir)于1892年创作的布面油画《钢琴前的女孩》 。1892年由法国政府从奥古斯特·雷诺阿处购得,在诗人马拉美推动的倡议下,成为雷诺阿首件被法国国家收藏的作品,当年亮相卢森堡博物馆(当时展陈当代艺术 )。雷诺阿画过至少六件类似作品,此幅最知名,借描绘女孩弹钢琴场景,融合视觉与听觉体验,展现精致线构和细腻色彩。 这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b>文森特·梵高</b>(Vincent van Gogh)的自画像。梵高(1853 - 1890 年)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br>这幅自画像运用了梵高标志性的厚涂法,笔触粗犷且富有动感,色彩对比鲜明,尤其是金黄色的头发与深蓝色的背景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他内心的激情与挣扎。 画面中梵高的眼神看向一侧,神情中透露出复杂的情绪,可能是忧郁,也可能是对艺术的执着。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对20世纪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b>保罗·塞尚</b>(Paul Cézanne)创作于1885 - 1890年的布面油画《塞尚夫人肖像》,1991年以作品抵偿债务进入收藏。<br>画中是塞尚为妻子奥尔唐斯绘制的肖像,塞尚遵循独特艺术法则,以简化线条、细密笔触构建色调变化,呈现质朴简约美感。背景用棕绿到天蓝的色调装点,奥尔唐斯面部为近似完美的椭圆,安然占据画面空间,画作洋溢生活静谧氛围,体现塞尚在人物肖像创作中对艺术风格的坚守 。 这是<b>莱昂·博纳</b>(Léon Bonnat)于187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帕斯卡夫人》,1915年购得。<br>莱昂·博纳青年时期是埃德加·德加的挚友,他创作了近600幅肖像,描绘对象多为政治、金融和艺术界的重要人物。这幅画描绘的帕斯卡夫人是一位金融家的遗孀,也是著名女演员,与小仲马、福楼拜和莫泊桑交情深厚 。画中帕斯卡夫人身着镶黑色皮草的白色缎面长裙,目光深邃,手臂姿态威严,被左拉赞为“壮丽无比” ,头上的冠饰更突显其舞台女王的形象,同时她也是1875年官方沙龙展的焦点。 这是<b>埃德加·德加</b>创作的布面油画《在咖啡馆》,创作于1875 - 1876年,1911年由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br>画中的模特是女演员埃伦·安德烈和画家兼版画家马塞兰·德布坦。画中女人面前有一杯苦艾酒,男人面前是一杯啤酒 ,德加借此凸显“酒精”这一主题,展现其带来的欢愉与潜在不幸后果。画中两人看似互不搭理、各有所思 ,虽然艺术史曾将人物认定为妓女和嫖客,但实际人物关系在当时波希米亚式生活的艺术家群体背景下,是暧昧难定的。 这是<b>爱德华·马奈</b>创作于1878 - 1879年的布面油画《上啤酒的女招待》 。1959年依据与日本签订的和平条约入藏卢浮宫博物馆。<br>画作描绘了一个室内场景,画面中有一位身着深色衣服搭配蓝色衣领的女招待,她身后的桌上摆放着啤酒杯 。前景处有一位戴着帽子的男士,他似乎在喝东西。马奈通过对人物姿态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巴黎的日常生活片段,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关注和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 这是<b>爱德华·马奈</b>创作的《埃米尔·左拉》,创作于1868年,为布面油画。1918年由埃米尔·左拉的夫人保留用益权捐赠。<br>画作展现马奈与左拉的情谊,左拉曾为马奈辩护、批判学院派艺术,1867年世博会巩固二人友谊,马奈遂创作此肖像并于1868年沙龙展出 。画中左拉面朝一侧,似文艺复兴伟人像,宽阔前额象征文学才华,屏风等元素体现巴黎先锋派对日本艺术的推崇,还致敬委拉斯开兹与马奈自身作品 。 这幅画是<b>克劳德·莫奈</b>创作于1868 年的作品。画中女子身着华丽长裙,披着色彩斑斓的披肩,背景有轻柔的纱帘,桌上摆放着插有粉玫瑰的花瓶以及黑色物件 。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这幅画体现了他早期对人物肖像和室内场景的描绘风格,光影处理细腻,色彩搭配和谐。 这是法国画家<b>詹姆斯·天梭</b>(James Tissot,1836-1902)的 《雅姆·蒂索夫人肖像》,创作年代 约 1866年<br>这幅肖像画展现了天梭细腻的写实风格与对时尚的敏锐捕捉。画中人物是蒂索的赞助人朱尔斯·波尔热夫人,她身着醒目的红色上衣与黑色长裙,优雅地端坐于室内。背景中的花卉墙纸、窗帘、扶手椅和堆叠的书籍,共同营造出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精致的生活氛围。<br>天梭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尤其是红与黑的碰撞)和精准的细节刻画,既突出了人物的高贵气质,又赋予画面生动的现代感。这幅作品体现了天梭在肖像画领域的卓越技艺,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尚的深刻观察。 这是<b>古斯塔夫·卡耶博特</b>于1882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开花的树》,2019年由玛丽 - 让娜·多雷勒遗赠。<br>画面展现了一个庭院场景,中心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树下的草坪上环绕着色彩缤纷的花卉 。背景是带有红色百叶窗的房屋,一旁还有小径和绿植。卡耶博特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体现了印象派注重光影和自然景致的特点。<br> 这幅画是<b>保罗·塞尚</b>的《比贝米采石场》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br>创作年代约1895年 这是<b>奥古斯特·雷诺阿</b>于1876 - 1877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乔治·夏庞蒂埃先生的夫人》,1919年由卢森堡博物馆之友协会与图尔农夫人(原名若尔热特·夏庞蒂埃)共同捐赠。<br>雷诺阿与夏庞蒂埃夫妇交情深厚。乔治·夏庞蒂埃是自然主义小说家(特别是左拉 )的重要出版商,也是艺术界的活跃人物,开设了画廊并创办《现代生活》杂志。夏庞蒂埃夫人的沙龙在当时影响重大。在这幅画中,夏庞蒂埃夫人以艺术赞助人的形象出现,嘴唇微抿似要发表评论,神情威严又不失温和 ,展现了雷诺阿在人物肖像画方面,对人物神态和气质的出色捕捉能力。 这是<b>奥古斯特·雷诺阿</b>于191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加布丽埃勒与玫瑰》,1925 年由菲利普·冈尼亚为纪念父亲而捐赠。<br>在这幅作品中,雷诺阿延续了他一贯柔和细腻的笔触风格,展现出女性的柔美。画中人物加布丽埃勒手持玫瑰,姿态优雅,雷诺阿通过对色彩和光影的精妙运用,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体现了印象派注重瞬间感受和色彩表现力的特点,也彰显了雷诺阿在人物肖像创作上的深厚功底。 这是<b>埃米尔·贝尔纳</b>(Émile Bernard)于188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麦收》,1965 年购得。<br>埃米尔·贝尔纳(1868 - 1941年)早年在费尔南·科尔蒙画室结识梵高等人,1888年在布列塔尼的蓬塔旺(阿旺桥)与高更结盟。他追求高度凝练的形式美和具有宗教仪式感的构图,在描绘田间劳作场景时这一特点尤为突出。《麦收》通过简洁的画面和鲜明的色彩,展现了田间劳作的情景,体现了阿旺桥画派的艺术风格,贝尔纳后来也成为该流派的重要阐述者。<br> 这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雕塑家<b>让-巴蒂斯·卡尔波</b>(Jean-Baptiste Carpeaux)于1862年创作的《玛蒂尔德公主》,大理石材质,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div>让-巴蒂斯·卡尔波的作品风格介于新巴洛克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充满动感和活力,是第二帝国时期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玛蒂尔德公主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女,一位著名的艺术赞助人,她的沙龙是当时巴黎最重要的文化沙龙之一。卡尔波为她创作的这尊半身像完美捕捉了她高贵而威严的气质。<br></div> 这是<b>马克西米利安·吕斯</b>(Maximilien Luce)于190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圣米歇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1981年由克里斯蒂安·休曼捐赠。<br>吕斯是法国画家,受到新印象派点彩技法的影响。这幅画作以细腻的点彩笔触,描绘了巴黎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以及圣米歇尔堤岸的热闹场景。画面中,巴黎圣母院宏伟的双塔建筑占据显著位置,前景处的人物和马车 ,展现了当时巴黎街头的日常生活氛围,色彩丰富而和谐,体现了新印象派对于光影和色彩的独特表现手法。 这是<b>莱昂·博纳</b>(Léon Bonnat)于187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帕斯卡夫人》,1915 年被购得收藏。<br>莱昂·博纳青年时期是埃德加·德加的挚友,他擅长创作肖像画,画中人物多为政要、金融巨头和艺术名流 。画中的帕斯卡夫人是一位金融家的遗孀,同时也是著名女演员,与小仲马、福楼拜和莫泊桑交情深厚。这幅作品通过考究的服饰细节,如镶有黑色皮草的白色缎面长裙 ,以及帕斯卡夫人的神态动作、头戴的冠饰等,凸显出她高贵威严的气质,也展现了博纳精湛的肖像画技艺,以及19世纪法国上层社会人物的形象风貌。 这是<b>保罗·西涅克</b>(Paul Signac)于1892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井边的女人》,1979年购得。<br>保罗·西涅克是法国新印象派画家,这幅画运用点彩技法创作。他曾频繁出入无政府主义者圈子,20世纪又与共产主义者联系紧密,渴望通过艺术构建更和谐公正的社会。1892年他在普罗旺斯有愉悦的创作体验,此画在1893年独立艺术家沙龙展展出过,和谐主题与明亮镉黄色调传递出积极情绪 ,体现其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br> 这是法国学院派画家<b>亨利·格维克斯</b>(Hippolyte-Gustave Colin, 1828-1910)的油画作品 《撑阳伞的女子》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div>典型的学院派户外肖像,融合了古典主义的精细人物塑造与印象派的外光处理。女子手持阳伞的母题可能受莫奈1875年《撑阳伞的女人》启发,但格维克斯赋予其更庄重的姿态。<br></div> 这是<b>奥古斯特·雷诺阿</b>在1874 - 1876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读书的女人》,1894年由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br>雷诺阿是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之一,在这幅作品中,他运用了印象派典型的柔和笔触和丰富色彩,描绘了一位专注读书的女性。画中女子的神态安详, 雷诺阿通过细腻的色彩过渡和光影处理,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氛围,体现了他对于人物神态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敏锐捕捉能力,也展现了印象派注重瞬间印象和主观感受的艺术特点。 这是<b>保罗·塞律西埃</b>(Paul Sérusier)在1890 - 189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布列塔尼式摔跤》,1984年由亨丽埃特·布塔里克小姐遗赠。<br>这幅画描绘了布列塔尼地区传统的摔跤场景,画面中两名摔跤手正在激烈角力,背景里是一群观众,他们的服饰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保罗·塞律西埃的创作手法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通过简洁的色彩和造型,展现了布列塔尼地区的民俗风情 。 这是<b>保罗·高更</b>创作于1893 - 1894年的双面布面油画,正面是《艺术家肖像》,背面是《威廉·莫拉尔肖像》。<br>高更从塔希提岛归来后创作了这幅自画像,画中的他面容疲惫,身旁有当地风格的元素。背面是威廉·莫拉尔的肖像,莫拉尔神情恍惚,构图以蓝色为主调 。这种表现手法预示了1901 年高更“综合时期”的艺术风格。高更创作时可能未考虑双面肖像同时展出的场景, 因而背面的莫拉尔肖像呈现出上下颠倒的状态。<br> 这是<b>路易·安克坦</b>(Louis Anquetin)约189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街上的女人》,1935年由路易·安克坦遗孀捐赠。<br>路易·安克坦是法国画家,受到新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其作品常运用大胆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这幅画中,女子戴着装饰有羽毛的帽子,身着毛皮大衣,背景中隐约可见马匹等元素,画面带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时代特征,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物的着装风格 ,体现了安克坦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取向。 这是<b>夏尔·莫兰</b>(Charles Maurin)于1889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红发年轻女子肖像》,1988 年购得。<br>画作描绘了一位红发女子,女子侧身而立,一手轻触胸口,姿态优雅含蓄。夏尔·莫兰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调,展现了女子的柔美与温婉,体现了19世纪末期肖像画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这是<b>亨利·德·图卢兹 - 劳特累克</b>于1889年创作的纸板油画《朱斯蒂娜·迪厄斯》,又名《花园中的女人》 。<br>这幅画作曾以《女性形象研习》为题,于1889年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出。作品反映了图卢兹 - 劳特累克独特的视觉敏锐度。 这是<b>路易·安克坦</b>(Louis Anquetin)约189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亨利·萨马里》,2016年购得。<br>路易·安克坦(1861 - 1932年),1888 年评论家埃德蒙·杜雅尔丹评价其绘画趋近于逐格绘画,类似掐丝珐琅,技法称为“分隔法”,即借鉴珐琅和彩绘玻璃的视觉效果。安克坦可能通过图卢兹 - 劳特累克结识亨利·萨马里。这幅肖像画是萨马里形象的典范之作,画面由平整色块构成,几乎无体积感和阴影效果,突显了萨马里作为戏剧世家成员的优雅气质,尤其是他那双极具穿透力的蓝眼睛 。 这是<b>亨利·德·图卢兹 - 劳特累克</b>(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于1889年创作的纸板油画《亨利·萨马里》,1947年由雅克·拉罗什捐赠(保留所有权利)。<br>图卢兹 - 劳特累克是法国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以描绘19世纪末巴黎的夜生活场景和人物肖像而闻名。这幅画中的亨利·萨马里形象鲜明,穿着华丽的服饰,姿态优雅 ,展现了人物的独特气质,同时也体现了图卢兹 - 劳特累克独特的绘画风格,色彩运用大胆且富有表现力,笔触灵动。 这是<b>亚历山大·法尔吉埃</b>(Alexandre Falguière)于1875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摔跤手》,1995年由奥托·克劳斯·普赖斯捐赠。<br>画作生动地描绘了两名摔跤手正在激烈角逐的场景,展现了男性的力量与竞技之美。背景中可以看到几位观众,他们的存在为画面增添了紧张的比赛氛围。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对人体肌肉、姿态的精准刻画,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这幅画是<b>古斯塔夫·库尔贝</b>创作的《皮埃尔 - 约瑟夫·蒲鲁东》,1865 年以布面油画的形式诞生 这是<b>保罗·塞尚</b>约1879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农家庭院》,1894年由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br>塞尚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深远影响。在这幅作品中,塞尚运用厚重且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塑造出农家庭院的空间感。画面中可以看到房屋、树木等元素,色彩沉稳而又不失丰富,体现了塞尚对物体体积感和画面结构的探索, 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理解。 这幅作品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b>乔治·修拉</b>(Georges Seurat, 1859-1891)的代表作之一 《浴女》,创作于 1884年<br>这幅画是修拉早期的大型杰作,描绘了工人们在巴黎郊区塞纳河畔阿尼埃尔的草地上休息和沐浴的场景。它标志着修拉从印象派向新印象派(点彩派)风格的过渡。<br>虽然画中已开始运用细腻的色彩并置技巧,但尚未完全发展成其标志性的小色点(点彩)技法,笔触相对更大、更自由。画面构图宁静而庄重,人物仿佛凝固在时光中,带有一种古典的永恒感,与印象派捕捉瞬间光影的动感截然不同。这幅画为修拉后来的科学色彩理论和点彩画派实践奠定了基础。 这幅作品是法国印象派大师<b>埃德加·德加</b>(Edgar Degas,1834–1917)的 《镜子前的裸女》创作年代 约 1895 - 1905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br>这幅画是德加晚期创作的“沐浴”和“梳妆”系列中的杰出代表。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化裸体,而是以极为私密和真实的视角,捕捉了一位女性在私人时刻的背影。画中的女子背对观者,正专注地凝视镜中的自己。<br>德加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通过镜子的反射延伸了空间,并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另一面。画面的色彩丰富而柔和,背景的蓝色与黄色调共同营造出温馨的室内氛围,充分体现了他对人体姿态、光线和私人瞬间的敏锐洞察力。<br> 艺术从“复刻现实”转向“诠释现实”,随着对世界认知深化而演进,模仿奠基、批判破局、创新拓路,艺术在继承与反叛中螺旋上升,奥赛的画布间,藏着风格迭代的核心密码——唯有不断叩问“何为真实”“如何表达”,艺术方能挣脱枷锁,在传承与变革中熠熠生辉<br><div><br></div><div><br><br></div>